初一级学生迈入初中,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困惑,每周如期而至的心理健康辅导课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初中生活,寻求生活中的资源和支持。心理教师如何在第一节心理课上营造浓郁的“心理味”,对于后续心理课堂活动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味”,即体验性、互动性和包容性相结合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分享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愿意和教师形成积极的互动,愿意包容和支持同伴,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一、巧用社会计量 关注班级学生
社会计量是指采用计量方法研究团体心理结构的方法,通过运用社会计量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表达感受、了解学生需求、增进团体的互动性[1]。心理教师要面对的是一个年级几百名学生,而课堂的根本立足于学生。班级不同学生的特质会有变化,从而学生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在第一节心理课,可以通过社会计量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真实感受,促进团体融合。
1.光谱的社会计量
用于调查学生小学阶段参加心理课的次数,做法是在教室里设置0和10两个点,邀请学生按照小学参与心理课次数多少进行排列,10代表最多,0代表没有参加过,运用社会计量的方式了解学生小学阶段参与心理课的情况,然后通过邀请“参与心理课次数最多”的同学分享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或具体活动,邀请“参与心理课次数最少”的同学分享对于心理课的期待和内心的情绪感受,为教师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提供有效信息。
2.相似圈的社会计量
用于调查学生对于心理课的情绪体验,做法是教师邀请学生围成圆圈,然后设置相关问题,学生中有相似感受的,可以用“向前走一步”或者“后退一步”的方式表达自我。例如教师可以提问:第一节心理课有“紧张”情绪的同学,请向前走一步,当学生表达自我感受后,教师根据现场的状态继续提问:第一节心理课有“开心”情绪的同学请向后退一步。学生分成三个圆圈后,教师可以引导表达“开心”感受的同学面向“紧张”感受的同学说一说内心的想法,从而让感觉“紧张”的同学缓解负面情绪,同时邀请原地不动的学生分享情绪感受,以此了解全班同学对于第一节心理课的情绪体验,以便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和个体辅导等。
二、善用魔力“约定” 打造有序课堂
课堂约定,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在课堂的行为,语言、合作交流、学习活动、知识反馈等进行商量并且确定[2]。初一学生慢慢进入“叛逆期”,大部分学生并不愿意接纳老师的“规矩”,面对尚无作业和考试的心理课就更是如此,如何让约定变得更有“心理味”呢?首先澄清“约定”的意义,告知学生心理课的约定是“柔软”而有“魔力”的,同时也是自愿遵守的。教师可以协同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约定
1.发言约定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当有多名同学举手发言时,教师会优先选择没有发言的同学,邀请没有在心理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因为在心理课堂上需要聆听“不同的声音”,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同时当没有同学愿意分享时,教师会发出真诚邀请,也可以让学生分享期待的邀请方式。例如有的同学说按照学号点名,有的同学说按照座位号点名,有的建议用“开火车”的方式点名,非常重要的是心理教师需要告知学生不管使用哪种点名邀请的方式,如果发言人没有准备好可以告知教师,不会出现强迫分享的情况,只是通过此种方式将课堂的关注度拓宽。
2.倾听约定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如何做到安静倾听,例如学生分享有“不同意见应该先举手”,“一次只有一个声音”,“同学发言完毕要掌声鼓励”等等。同时请学生分享“惩罚”小措施,学生分享“如果有同学没做到需要表演一个才艺、玩一次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或者让没有认真倾听的同学分享下一个问题”等等。教师协同学生通过平等合作的方式共同商定保持课堂安静的方法,在互助合作中拉近师生距离。
三、创意自我介绍 开启“破冰”互动
初中第一堂心理课,师生之间较为陌生,学生对心理教师的信任感较低,在心理课中“关系”的构建是第一位的,当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时,课堂推进会较为顺畅。因此利用好第一节课的契机,是调动多方的资源,化解师生间的陌生,促进班级融合的最佳时机,而创意自我介绍能够成为班级“破冰”行动的第一步。
1.适当自我暴露
心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照片、工作照片等方式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明星、歌曲、口头禅等入手,找到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创设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心理教师是愿意接纳每一位学生,愿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方式在后续开展心理活动的分享和个体心理辅导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关键词自我介绍
传统的自我介绍在课堂上收效胜微,例如“我叫某某某,我来自某小学,我的兴趣爱好是……”,这类介绍很难激发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也很少有学生愿意分享,非常容易造成课堂的“冷场”。教师可以使用创意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关键词介绍自己,教师的自我示范可以作为“抛砖引玉”,例如心理教师可以用“两孩妈”、“宝藏老师”、“2015”等关键词或者有特殊意义的数字做自我介绍,以此激发学生的分享欲望。课堂上有的学生会用“沙雕”来形容自己,在学生群里中会引起较大的共鸣,课堂气氛活动,心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澄清“沙雕”意义,并且寻找同类特质的同伴,通过此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融合,达到课堂的“破冰”目的。
四、赋义“心理辅导” 给与关爱支持
学校心理辅导室是一个“暖心”而“特殊”的存在,大部分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并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而且因为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根本不知道心理辅导室的存在,因此第一节心理课将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功能明确告知学生,给与“辅导室”阳性赋义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少学校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1.了解心理辅导
心理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何种情况下需要寻求帮助,帮助学生界定“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的区别,澄清“心理辅导室”并不是“有病”的人才会去的,而是现代人的一种疏解压力的方式,就如同其他学科会进行课后补习一样,心理辅导也是“心灵补习”的一种方式,消除学生的认知误区。
2.知晓寻求时机
心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继续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辅导,例如初一新生适应不良,考试压力,人际交往、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等等,将心理辅导的范围拓宽,同时公布学校心理辅导室开放的具体时间。
3.具体直观呈现
心理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照片的呈现,引导学生对于心理辅导室有直观的认知。例如用心布置的团体辅导室,个体辅导室,沙盘室,放松反馈室等等,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也可以对辅导室的功能做简单的介绍,使得学生了解当问题出现该怎样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
五、布置心理作业 拓展课后延伸
心理课在初中是一门相对“特别”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心理课不需要考试,没有繁重的课后作业,是一节“轻松课”。大部分心理教师是不会布置心理作业的,但是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让学生失去了将课堂上的所感所悟延伸生活中的机会。传统的作业由教师强制安排,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同样的作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3]。因此心理课堂作业的设置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心理教师注重作业的反馈功能。
1.心灵作业本
第一节心理课教师帮学生准备“心灵作业本”,用于巩固课堂效果,是学生探索自我成长的有效工具。心灵作业本可以由教师统一向学校申购,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作业本的选择可以和其他学科的作业本一致,如果学生有特殊的喜好,也可以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本子。心灵作业本的使用为心理课带来“仪式感”,课上学生需要书写感悟时,部分学生会以没有纸张当借口而无所事事,很多学生书写完毕后不懂得如何保存课后便丢弃了,心灵作业本的留存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规整心理课的所思所想,还有利于期末心理课的学期回顾,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本的使用
心理教师要求学生在第一节课后将作业本进行装饰,画上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用边框,花边来装饰本子。也可以在作业本第一页写上“心灵公约”或者“能量寄语”,是赋能的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对作业本进行积极定义。
对于心灵作业本内容的书写,心理教师建议学生不需要像其他学科一样一行一行的书写,在不破坏本子的前提下可以自由表达,用绘画,图形,标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位置可上可下,可左可右,颜色不论是黑白和彩色都是可以接纳的。
心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明作业的收取设置,一般在心理课后两天内由心理委员收齐送至心理教师处,作业内容有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认知提升性作业,情感表达性作业,思维探究形作业,实践体验性作业等[4],同时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困惑也可以在作业中表达,教师会针对学生的作业用“心灵寄语”的方式进行反馈,给与学生支持,满足学生的成长性需求,成为帮助学生获得“自愈性”力量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阮莉雯.社会计量法在心理课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29):32-34.
[2]李志明.做好课堂约定,提高教学效率[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07):106.
[3]黄婷婷.心理作业设计之"超市作业"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九年级下旬),2017, (03):9.
[4]周芸婷.有意思,有意义——小学生心理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0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