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护航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 盛中华 18948181276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有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通常表现为强迫、逆反、暴躁、敏感、萌动等。在语文教学中解读自然之美、启迪生命力量,讨论为人处世、珍视美好情谊,多样化学习形式,引导正视困难挫折,探讨爱情和婚姻、树立正确观念等方面的实践,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新时代的教育不忘初心,要求学校和教师落地、落实。在学校里,全员德育,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个老师都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教由心生,每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应该是从心出发,走进学生心灵,触发学生感受领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助力。
一、谁的青春不迷茫——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首先,是生理的发育。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是他们学识奠基、性格定型、心理健全的关键时期。他们处在“不平静的年龄”,在荷尔蒙推动下成长发展,生理与心理与社会规则不匹配,存在惶恐与困惑。中学生处在成长的“转折期”,也是教育的“困难期”。
其次,是社会的变革。如今的中学生,2000年后出生,大多数从小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富裕,由于长辈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比较普遍,缺乏坚韧意志,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承受挫折能力比较差;由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和生活压力的激增,家庭不和、家庭离异情况屡见不鲜,甚至非常普遍,家庭的变故和不和睦使得不少中学生对于情感和家庭有不少困惑;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升学竞争激烈,“众声喧哗”的媒体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加重了学生们的困惑与躁动。
(二)白天可以懂夜的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
初中面临考高中,高中面临考大学,学校和家庭在要求学生把学习成绩提升上面可谓“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层层施压,对自己要求高的孩子责任感太重,学习跟不上的时候会更加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在升学压力大的地区,出现强迫思想的中学生屡见不鲜。
中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自尊心也越加浓厚,不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一部分青少年 “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家长等教育者“顶牛”、“对着干”。
一些中学生从小被呵护、被赞扬,一直被赋予“最好的”,缺乏感恩的心,认为自己享用到的一切“理所应当”,认为自己值得所有人欣赏。他们害怕失败和挫折,如果有人批评或者“亏欠”自己,或者遇到一两次考试竞争的失利,就会思想极端,或愤怒不已、耿耿于怀,或郁郁寡欢,敏感脆弱。
中学生青春萌动,对爱情充满好奇,一些学生甚至因为家庭的孤独、学业的低落,会想着在“爱情”上寻找自信、慰藉和轻松。
概而言之,从心理健康角度考察,中学生容易在与人沟通、待人接物等方面存在障碍,在学习、情绪、意志、个性、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用语文来护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解读自然之美,启迪生命力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语文教学有必要将大自然的美和中国人特有的人与自然的精神通道教授给学生。
首先,通过示范和教学活动设计,启发学生对春花秋月、名山大川、朝晖夕阴、风霜雨雪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到大自然是一所大课堂,让人赏心悦目,使人茅塞顿开。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以发现乐趣,从而精神舒畅,胸怀开阔。
其次,通过经典诗文的赏析、朗诵和联想,让学生领悟自己的处境,提升自己的境界。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宁静致远,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格调清新,意境明丽,扑面而来的是对生机勃勃的热爱和赞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精炼利落,有声有色,将早行的情景和旅客的心声写得历历在目、感同身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恢弘阔大,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广阔壮丽,幽清淡远,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宁静闲适,使人心灵澄澈、杂念全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孤独是生命送给我们的礼物,自然总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慰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积极向上,让人产生发挥自己才能的信心和决心……“羡长江之无穷,渺沧海之一粟”,告诉我们人类在时间长河是渺小的、短暂的,美好的大自然,精妙的诗句让学生们陶冶性情,滋润心灵,提高精神境界。
当学生通过语文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美的认识时,中学生能够不偏激、不消极,心中有大爱,用爱的目光去发现和创造美,阳光、向上,充满力量。
(二) 讨论为人处世,珍视美好情谊
中学生自我意识提升,会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权威和经验。对于涉及为人处世的名人名篇的解读和对于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的讨论,有利于他们理解父母,理解家人,理解友谊,学会表达爱,珍视自己身边的美好,在亲情友情的激励下奋斗拼搏。
例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通过品读、赏析、讨论,解析出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并不理解母亲,反而因为自己的倔强、封闭、沉郁给母亲带来很大的痛苦。而母亲逝世后,作者在悔恨中开始理解母亲的痛苦,理解一个母亲的角色定位。学生结合史铁生的文字,对自己与母亲的故事的回忆、书写和分享,多了对母亲的理解,多了对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的珍惜。
而《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送他到火车站,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的深情描绘,启示学生们体会父亲吝于言说的关怀和深刻细腻的爱护,真挚感人。还有《陈情表》里李密对祖母的感恩和孝敬,《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对家人的牵挂和祝福,“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里家人对游子的想念和担忧……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幸福。莫怀戚著名散文《散步》的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朴素自然的场景,静静流淌的关爱,一家人的互相体谅和扶助,温馨美好,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再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的默契和投合,白居易《问刘十九》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真诚和等待,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怅然和祝福,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安宁和信任,……这些友情让人动容,细细品读,它们能让中学生相信在人生旅途上,尽管有坎坷、有崎岖,但有朋友在,就能给自己鼓励、给自己关怀,帮助自己度过艰难、黯淡、低谷的岁月。
(三)多样化学习形式,引导正视困难挫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学生学业竞争和压力巨大,考试作业各科挑战往往应接不暇。朋友是中学阶段的重要他人。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与人相处也会出现问题。如果再加上家庭变故,或者自身抱恙,常常郁郁寡欢,甚至心理失衡。
语文教学里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诗人专题探讨研究,给学生一些启示和力量。研究苏轼,读《苏东坡传》,一定会读到苏轼一生的艰难困苦,一定会被《定风波》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乐观所打动;研究刘禹锡,看央视百家讲坛《诗歌唐朝》,透彻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坚韧信心;研究郑板桥,搜集和阅读郑板桥的研究论文,一定会感受到《竹石诗》里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百折不挠;研究杜甫,游览四川成都杜甫草堂,体会《望岳》里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信展望;研究李白,看电影《妖猫传》、电视剧《大唐歌飞》等,对《行路难》里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会有更深的理解……
而在时评课中设置诸如“如何看待‘断臂钢琴师’刘伟夺得‘中国达人秀’冠军”“李子柒:苦难中盛开的花朵,会更芬芳”之类的主题,在辩论课中让学生对于“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个人的命运由社会掌握”、“个性需求刻意追求/个性不需要可以需求”、“相处容易相爱难/相爱容易相处难”等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激发梦想,如何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和国家结合起来,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学习语文可以启发中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我们和千千万万历史和将来的人一样,会经历喜怒哀乐,会面临悲欢离合,会遇到不顺和失败,但是坚强面对、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
(四)探讨爱情和婚姻,树立正确观念
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快速,青春荷尔蒙分泌旺盛,会让他们对爱情有着好奇和期待。不少学生把异性之间的互相吸引等同于爱情,不少学生“谈恋爱”是为了缓解压力,是安全需要,部分学生“谈恋爱”是宣告自己的独立意识,有些人“谈恋爱”是自我认定的需要,还有学生仅只为了“和别人一样”或者“寻求刺激”。
莎士比亚有言:“爱和炭相同,燃起来,得设法让它冷却。若是让它任意下去,就要把一颗心烧焦”。中学语文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爱情观方面值得一试。
遇到婚姻爱情相关的诗文,中学生们很感兴趣,语文教师们也应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跟他们探讨人生中这一重要而美好的话题。
——爱情是自然存在的美好情感,《诗经·关雎》里的爱情从鸟儿的成双成对起兴,而我们在爱情中最好的状态是心心相印,而非以物质和金钱为衡量标准:君子对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以高雅情调为基础,以精神共鸣为目标,大胆追求,平等互动、始终如一、男才女貌、志同道合。
——爱情需要真心投入、认清本质。乐府诗《陌上桑》中貌美品端、机智活泼的秦罗敷面对太守的觊觎和邀请,严辞拒绝,巧妙奚落,让太守对自己轻佻举止感到羞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真心相爱、誓死相守,但是如果刘兰芝在与婆婆相处方面更多一些柔情和智慧,焦仲卿更多一些斡旋和支持,可能结局会不一样。
——爱情和婚姻是一种牵挂和责任。《项脊轩志》里归有光对妻子一言一笑的深情悼念,《望月》里杜甫对妻子儿女的牵挂和思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里苏轼对妻子的绵绵不尽的哀伤和追念,令人动容,给我们诠释了爱情的相互责任和深沉力量。
——爱情和婚姻要有所附丽。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家庭,但他们的爱情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终子君在“无爱的人间”逝去、涓生追悔伤痛不已。《玩偶之家》中娜拉最终认识到丈夫的虚伪和自己在爱情中的位置而决绝与旧生活断裂。
阅读和分析课文,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婚姻爱情是跟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的。《简·爱》中简·爱对精神平等的爱情执着追求让我们深思女子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致橡树》中与橡树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望的木棉让我们看到爱情的热烈、坚贞和平等。而《诗经·氓》里的爱情悲剧也可以对学生有所警示:女子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沉溺爱情会比男孩子更容易受伤,男子违反盟誓、负情变心,得到的是女子的断情绝义,决绝分裂。
当然,语文教学里还可以让学生写周记、写作文来记录或者倾述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及时发现、积极疏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郁积和困惑。语文还可以通过诗歌朗诵、书法比赛、戏剧表演、辩论赛等丰富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对情感和心灵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对美的演绎和阐释能力、与人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程翔先生在《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一书中写道:语文教育的人格塑造重在熏陶、感染。它可能催人泪下,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它可能震撼人,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也可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我很认同。
立德树人,使命必达。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是教育的主旨之一。语文强调用形象和语言呈现情志,抒发性灵,充满美感,传承智慧。语文教学中科学渗透心理教育,让学生见多识广、知美审美、豁达感恩、锦心绣口,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曹梅静. 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程[M].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2013.
[2]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