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识别与应对初中生课堂沉默现象

 

“怎样课堂才算得上一个好课堂呢?”这个问题很多老师都有过思考。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倡导的主要观点为: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将学生作为主体,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师主动承担起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作用,根据所处情境,通过协作和会话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参与课堂,进而使学生实现对其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身心的良好发展(皮亚杰,1984.)。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踊跃发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不少公开课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刚刚问完,学生就纷纷举手,对答如流。精彩之余,我不禁思考“既然学生都懂了,还需要老师做什么呢?”、“这样热闹的课堂是否隐藏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自己的录播课切片反思。这次的反思我将重点放在教师提问后学生的表现。经过切片我发现以下几点问题:1、学生并非对所有问题都对答如流,随着问题难度加深,课堂上出现学生沉默现象,沉默的时长从几秒到两分钟不等。2、即使是沉默的学生,在提问后也能做出一定的回答。3、教师在学生沉默时,总体上表现出焦虑,做法也是急于给出提示或反复提问个别学生。4、有些学生几乎是全程沉默。基于这些发现,我开始反思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

(一)课堂沉默的必然性

为何课堂沉默是一种必然的存在现象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谈谈“课堂沉默”。课堂沉默的研究开始于对英语教学中“哑巴课堂”的关注,后来发现这种现象或行为并非英语课堂所独有,由此逐渐延伸到一般课堂。沉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沉默”解释为寂静、不说话。在语言学中,“广义的沉默包括所有非言语的交际形式,狭义的沉默则是指与语言相对的静默无语和超过一定时间限制的话语中断。”

关于课堂沉默的界定不尽相同,Forrest ( 2001 ) 指出课堂沉默产生于教师期待回应和学生做出回应的间隙之间。有学者将课堂沉默视为课堂上学生不愿或提不出问题的现象,有学者视之为课堂上学生不能和不敢回答问题或向老师提出问题的现象或行为。由于课堂上的交际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故本文将课堂沉默定义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常态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即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课堂沉默现象。

为何课程沉默是一个必然现象呢?有必要直接对课堂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己有研究中提及的影响课堂沉默的变量包括文化因素、教师因素、课堂环境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影响课堂沉默的文化因素包括面子意识、教师权威、求同思想、传统文化中对沉默的赞赏。影响课堂沉默的课堂环境因素包括班级规模、教学设备以及课堂气氛等(乔春华,2010)。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当学生感受到课堂缺乏合作、平等的气氛时,学生更倾向于保持沉默(王健,2008)。影响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者指出,教师不恰当的提问行为是导致课堂沉默的主要因素,这些行为包括:教师不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教师所提问题开放程度不高,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当,提问语言不当、以及问题指向不明(叶立军,2013)。目前研究中被提及到的影响课堂沉默的个体因素包含学生自我意识、性别、知识水平、学习风格和习惯、学习焦虑、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等。李黎(2010)通过使用课堂观察、访谈、日志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学生沉默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学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较高的焦虑感是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的主要原因。

总体上,课堂教学其实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并纳入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个课堂上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与教师的教授风格的匹配性等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必然存在教授知识是建立甚至超过部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现象。并且整个课堂其实是一个团体,团体的整个氛围也会间接影响个体的表现。

因此课堂沉默是一个必然现象,但是从学生沉默的原因,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阻力,有时候的沉默是因为学习兴趣、动机的缺失,有时候是因为问题过难,或者是理解不足。但还可能是因为积极思考,或者是不自信等因素。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其实沉默和表达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行为表现,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参与课堂和分享个人知识的程度,另一方也体现着教学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以非语言形式进行的重要课堂交际行为即“沉默”既不应该被教师一味地漠视,也不应该简单地进行规避。

对此,教师首先要改变对课堂沉默的看法,以及相应的情绪反应。不以学生的课堂沉默作为否定信号,既不自我否定,也不否定学生。相反地,可以将课堂沉默作为一个契机,一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和问题设计,另一方面积极突破,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成长、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期。所以在后文,我们将重点放在如何识别和应对学生的课堂沉默。

(二)识别课堂沉默

沉默行为背后隐藏着的丰富信息,但在行为表现上,沉默作为表达的反面,本质上是一种缺失性行为。相对于课堂中的活跃者而言,沉默者更容易被忽视和误读。

其实课堂沉默表现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两种形式。积极沉默是指学生在思考和倾听中保持的沉默。消极沉默又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学生不愿意或不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课堂氛围沉闷;第二种是课堂氛围热烈,但实质上却只是特定学生的反复发言,大部分学生置身事外(刘向前,2005)。

因此识别课堂沉默第一步,鉴别是积极还是消极沉默。积极沉默意味着学生在展开思考。当学生在思考的时候,虽然没有声音传达信息,但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肢体动作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他正在进行积极而意义的思考,嘴角不时流露出的心领神会的笑容,抑或眉头紧锁的表情能够让我们判断出他此时此刻思考的状态。往往消极沉默状态下,学生会出现走神、做小动作、两眼放空、当教师投注目光时会进行回避。

第二步,进一步识别消极沉默的背后原因。对于消极课堂沉默,教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学生不认真,或者教师自身问题如问题设计不当、讲解不清晰等。而是要进行区分,当消极沉默现象发生在大多数学生身上时,教师需要进一步反省自身问题。当消极沉默现象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时,教师结合该生的一贯表现,学业成绩等作出一定的推测。

(三)应对课堂沉默

在接纳课堂沉默的前提下,教师对课程沉默的类型进行了鉴别后,有一些具体的策略可以用于应对课堂沉默现象:

(一)建设轻松互动的课堂氛围

轻松互动的课堂氛围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放松,不用过于担心自己答错,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课堂的引入环节可以通过音乐、视频、游戏、图片、表演等方式开启课堂基调。另外教师在课堂强调知识注重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观点,也建立尊重他人观点的契约。

(二)鼓励学生养成提问习惯

提问是非常有效且及时的方式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当学生表现出困惑不解或沉默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先邀请学生将自己的困惑提出,或者在小组内提出。当学生及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后教师对其提问的行为进行表扬作为强化。

(三)改善课堂组织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形成生生、师生间合作互动的教学课堂,如“学习小组”“自学交流”模式等。在小组内学习学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教师要精心准备自己的教学材料,搭建足够的教学支架,选择好教学的先行组织者。在评估学生上一个阶段的学习积累后,再渐进地提升教学难度,将一个大的问题拆分成不同的问题串。并根据实际的课堂生成进行转变问题难度。

(五)课堂松弛节奏把控

人的注意力存在正常的起伏现象,一般情况下一节40分钟的课堂,学生是无法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此时教师要注重课堂的节奏把控,在20分钟左右适当安排一些轻松的环节,做到课堂上松弛有度。

(六)收集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

除了课后作业,学生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所惑外。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识别完学生的沉默类型后,教师可以主动提问学生是否理解,鼓励学生表达困惑。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后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例如录播课的切片是一个方式,设计课堂评价单也是一个方式,还可以约谈学生。

总之,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是一个信号,教师首先接纳该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加强鉴别和应对,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提升与学生的互动及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Petress K. The Ethics of Student Classroom Silence [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001,28(2): 104-107

乔春华. 从学生视角看地方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沉默[J]. 教育与职业(11):191-193.

王健, 张静.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解析与对策[J]. 中国大学教学(01):83-86.

刘向前.论课堂沉默[硕士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8-10.?

李黎. 基于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焦虑的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实证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 201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