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历史概念,同时亦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推向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将核心素养由理论转化为学生融入社会、胜任工作乃至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相结合的融入式课程组织方式显得尤为必要。廖世承先生曾指出,“我们为学生前途计,为社会计,在中学的课程内,须有职业的预备,选择职业的指导。”融入式课堂促使学生在学科与专业之间、专业与职业之间建立联系,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迁移,一方面促进学科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生涯教育的空间。如何实施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若干思考,尝试历史学科与生涯教育的融合实践,藉此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 紧扣学科内核,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认知
紧扣学科内核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立足点。历史学科是与“人”有关的学科,历史人物璨若星辰,涉及古今中外不同时空,跨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不同领域。他们或是睿智的思想家,或是顺应时代潮流、引领社会改革的政治家,或是潜心研究、推动技术革新的大国工匠,还有孜孜以求探索自然奥秘、拓展人类认知空间的科学家,等等。这些历史人物有些处在相同的时代,选择方向不同;有些处在不同的时代,选择方向相同(见表1)。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身份,为学生在性格与职业的关联上提供参照,且职业的选择与当时的时代环境紧密相连,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教学《李时珍》一课,李时珍出生于医生世家,年少时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次科举考试受挫后,他立足现实,重新审视人生前途,毅然选择了医学道路,并成为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将生涯规划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科课程标准,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①为什么从小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他会接连三次参加科举考试(探究时代环境、兴趣与择业之间的关系);②为什么三次科考失败后没有继续坚持,反而重新选择了被视为末学杂流的医学(探究家庭环境、人物性格与择业之间的关系);③为什么任太医院判一年后主动辞职还乡,重修本草(探究工作环境、人物品格与择业之间的关系)。围绕李时珍择业的连环设问,既抓住“时代中的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特色、培育了学科核心素养,又有利于学生相仿相效,分析“时代中的我”,初步萌生生涯规划理念。
职业角色 |
时代中的人 |
职业角色 |
时代中的人 |
||
政治领袖 |
秦 |
秦始皇 |
实业家 |
近代 |
张謇、荣氏兄弟 |
唐 |
唐太宗 |
书法家 |
东晋 |
王羲之 |
|
清 |
康熙 |
唐 |
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 |
||
近代 |
孙中山、邓小平、华盛顿 |
元 |
赵孟� |
||
科学家 |
汉 |
张仲景(医) |
明 |
文征明、董其昌 |
|
北魏 |
贾思勰(农) |
发明家 |
汉 |
蔡伦、杜诗 |
|
元 |
郭守敬(农) |
北宋 |
毕升 |
||
明 |
李时珍(医) |
近代 |
本茨、莱特兄弟、爱迪生 |
||
古希腊 |
阿基米德(数) |
诗人 |
唐 |
李白、杜甫 |
|
近代 |
詹天佑、牛顿、爱因斯坦 |
宋 |
苏轼 |
||
思想家 |
先秦 |
孔子、老子、韩非子 |
清 |
龚自珍 |
|
汉 |
董仲舒 |
近代 |
徐志摩、艾青 |
||
南宋 |
朱熹、陆九渊 |
画家 |
隋 |
展子虔 |
|
古希腊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宋 |
张择端 |
二 立足生本课堂,精心组织教学,教育学生实现职业认同
学生生涯理念的萌发仅仅解决了“我要做什么”的问题,“我该如何做”即实现职业认同才是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心理学认为,“观察—模仿”在中学生认识过程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人物面对关键时刻的抉择、面对困境的坚守、面对失败的坦然以及面对诱惑的自我克制等等,都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学生的心田,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
教学《詹天佑》一课,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矢志不渝的职业精神令人钦佩,发人深省。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通过挖掘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用情景激发兴趣,问题引导思维,通过综合分析演绎,教育学生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感悟其职业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意识。为此,我们提供如下材料:
(兴建铁路),在泰西为易办,中国则有三难:一无款,必资洋债;一无料,必购洋货;一无人,必募洋匠。
——盛宣怀(1906年)
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说法,不应该处于工程人员之口……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詹天佑
1905年,正当英、俄两国激烈争夺中国华北路权时,为摆脱两国的纠缠,清政府硬着头皮决定由中国自己出资,自己勘测、设计、修筑和管理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詹天佑创造性地克服了技术难题,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4年奋战,1909年9月京张铁路全线胜利完工。
——王金职《詹天佑生平事略》
材料的呈现随着课堂教学依次展开,学生逐渐形成如下认识:落后的中国,艰难的时代,詹天佑依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坚强的意志践行年少时的庄严承诺;坚毅沉稳的性格、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创新的勇气以及强烈的爱国心是推动其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时代的发展为詹天佑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温床,而詹天佑的职业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时代与个人、职业之间的互动最终成就了詹天佑的职业认同。如此教学,既保障了学科知识的传授,又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觉察影响自我和未来发展的因素,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提高社会适应力,科学合理制订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实现人生理想。
三 彰显生涯理念,培育家国情怀,唤醒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彰显生涯理念,是助力学生幸福人生的落脚点。生涯教育中,引导学生选择很容易,教育学生坚持也不难,难在帮学生寻找选择的归宿,即思考生命的价值所在。从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方向看,高中生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学科选择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个体的生命历程宽广而深远的透视基础上,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之能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主动、智慧、持久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而这种发展恰恰有助于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有助于学生思考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詹天佑的“如果我失败了,那就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而且是所有的中国工程师和中国人的不幸”;孙中山的“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陈独秀的“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