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需求。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广大初中生获取信息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网络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初中生道德观念模糊与自律能力下降。一些初中生在性生理、性道德发展中也存在观念上的误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初中生与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初中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学校应对初中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善待生命,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内容,只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了一些知识,但是内容比较单一,对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他们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初中生物教育应以生命观点为着力点,以尊重和发展人的主体价值为中心,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
一、主题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
初一下的孩子正进入青春期,正经历着青春期的好奇与迷惘,开始关注异性、渴望了解异性、对异性充满好奇,而又感到羞怯、紧张、茫然。大量复杂的情感出现了,却不知如何面对。这正是每个人成长中必定会经历的阶段性感受。生物课堂上加强青春期生理知识、性别教育教学,既是学科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格的教育,身心健康的教育。
《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生物圈中的人”,是苏教版七下教材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人的生殖与发育,通过男女生殖系统结构的了解,进一步学习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学生都很害羞,想了解但又怕别人知道。教师也怕讲多了反而会对学生有不良影响。所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其实越逃避就越会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好奇,如果从其他渠道得到不良的信息反而会引起更坏的后果。要让学生正视自己的身体,让他们明白每一个系统都是一样的,完成各自的生命功能。要让他们正视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学会自我心理调试,摆脱性困扰。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开展教学。设计的教学环节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以期达到指导并帮助他们解决同伴交往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提高他们同伴交往的能力,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
活动一:了解你,了解我
本活动的背景音乐: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活动原则:自由、开放、匿名、保密、客观、尊重、品味、分享。活动场景:每个同学手上都有一个信封,每个信封上都贴有一个问题,信封里面有供学生选择的纸条。分别是男生卷和女生卷。男生卷:1、男生具备的生殖器官有哪些?2、步入初中以来,你的身体出现了哪些变化?3、你印象中什么样的人比较像男子汉?在哪些方面男生比女生强?4、大多数男孩子喜欢做什么?女生卷:1、女生具备的生殖器官有哪些?2、步入初中以来,你的身体出现了哪些变化?3、你印象中什么样的人比较像女孩子?在哪些方面女生比男生强?4、大多数女孩子喜欢做什么?引导同学讨论,自学。
教师引导思考问题:1、男孩和女孩身高、体重开始突增的年龄有没有差别?2、你和本组同学的身高、体重变化与图中数据完全一致吗?如果有出入,请分析原因。3、男孩和女孩体形的变化与睾丸和卵巢的发育有关吗?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教师学生共同归纳青春期发育特点.1、身高突增。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3、性器官迅速发育。4、同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于启齿的生理现象,如: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在此环节中,男女生的生殖系统这部分知识是分开学习的,青春期发育的共同点大家集中讨论。这么做既保证了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又使课堂气氛不尴尬。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清楚生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系统,它的发育是人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在激素的作用下,身体发生的变化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什么好羞耻的。让学生接纳自己的身体,接纳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爱自己,尊重生命带来的变化。
活动二:尊重你,尊重我
讨论这一话题要通过两个活动:播放录像《一封信》,讨论剧中的情节,从而深化学生对友情与爱情的认识;接着组织小组讨论:当你的一位异性朋友通过小纸条表达对你的好感并邀请你单独外出活动时,你会怎么办?要求各个小组列出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预测每一种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
组织学生做“糖果试验”(由沃尔特·米切尔提出,旨在控制冲动),让学生明白延时满足的心理机制。告诉学生:“怀春心理”是性心理的表现之一,表现为对异性的向往带有盲目性,与恋爱的区别在于不会考虑是否准备与对方结婚。友情与爱情是两簇不同品种的鲜花,有着不同的花期。
播放录像《如何正视你的眼睛》,组织全班讨论:异性交往要注意些什么?对于录像中的两个主角的交往,你有哪些建议?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交往的广度、风度,鼓励学生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与异性正常交往。
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教师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从心里认同教师的指导。最后送给学生以下这段话,希望能给他们一些启示:农民虽然希望收获粮食,但不会在寒冬腊月撒下麦种;林场主虽然渴望赚钱,但不会在树木成材之前砍伐幼苗;我们既然可以吃到甜甜的苹果,又何必在不合时宜的季节摘下那涩涩的青苹果呢?
整堂课的设计采取生动形象的、取材于日常生活情景的自拍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把“主动、活动、情景”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以学生的需要和问题解决意识为核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提高他们同伴交往的能力。
二、探究体验中融入生命教育
生命的成长需要体验,生命只有在与环境、社会、世界万物的多维互动中,才能够形成生命观和价值观。课堂教学内容要依据学生发展需求加强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与生活、环境及自身生命发展的关系,在活动的参与、体验、交流中进行总结与反思,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
在《标准》的“健康地生活”主题教学中,对传染病、遗传病、癌症等疾病的认知和预防可以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来完成,比如握手游戏:第一个同学用沾满面粉的手和其他同学握手,最后可以看到大家的手上都沾有面粉。让学生体会到传染病传播的特点,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就会更加积极地保护自己,学习如何预防,免收疾病困扰,提高生命质量。在学习急救常识时,借助卫生室的器械,让学生进行包扎,参与人工呼吸等急救培训,提高生存技能。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这部分内容结合社区的禁毒宣传,带学生去参观,回来在课堂上总结。教师将生活、生命、生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去“做”,完善学生基本的健康知识,提高生存能力,在今后生活中面对疾病不害怕,患上疾病也不抗拒治疗,从而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关注自身生命,这是生命教育的基本。
现在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一不顺心就打骂侮辱,加剧了部分初中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与家长关系紧张,对立。学校教育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通过有效的体验活动来搭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七下教材中提到胚胎发育的过程,从受精卵发育到婴儿,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变化。上课时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结合讲解,这虽然很直观,但是孩子却对怀胎十月的母亲却没有共情。其实胎儿发育的过程中母亲要付出极大的艰辛,但孩子却不以为然。为了让孩子懂得感恩,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后,再结合“5.25全国学生心理健康日”,学校进行的气球宝贝体验活动进行教育。学生从做气球宝宝,到带着气球宝宝上课,走路,做操,学生全程小心翼翼,全面呵护,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和不易。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通过这样的系列体验活动,培养了初中生感恩父母孕育,养育之情。学会对生命的感恩,学会理解,与家长能够及时沟通解决问题。
三、复习建构中融入生命教育
生命科学认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进行生命教育首要问题就是要教会青少年如何科学合理地理解生命。生命教育不仅是研究人的生命,而是针对整个自然界所有生命,因为只有地球上的生命能够和谐共处,人的生命才有价值。生命教育既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也是理解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让初中生明白要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生活在同在一片蓝天下。那么生命是什么?生命如何诞生?生命又如何消亡?八年级上“生物进化”这一主题,就给学生揭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然而学生要想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几节课是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在整章内容学完之后,教师要将全章的知识进行统整建构,这样才能形成生命观。
在复习课上,教师以进化树作为依托,将地球几十亿年的变化及物种出现的年代做了简单的交代。然后将几个特别重要的阶段做了特别说明,突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介绍,这是生命进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地球生命在经历了近30亿年的漫长进化后,从寒武纪突然加快了速度,各种各样的生物爆炸似的出现。这是生命进化的重要历程。
让学生整理在古生物博物馆调查的资料。课堂上分析地球上生命五次大灭绝的原因,让学生明确生命的进化与环境之间密切的关系,理解生命依赖环境的原因,渗透生命观点。接着教师再提出疑问,生命大爆发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间的矛盾如何解释?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各抒己见,更深刻地理解和构建生命观。同时构建进化思想,理解进化思想为人们理解生命的历史、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依赖于物理环境提供了统一的准则。
学生对生命进化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从事实中归纳观点,找寻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进化与适应观点,稳态与平衡观点,物质与能量观点等等。
将所学生物学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的框架。
在这个主题的学习中,学生从生命的诞生到进化过程的规律中明白进化的观点,构建了科学的生命观。人作为大自然中的生命,只是众多生命的一小部分,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生命都要适应环境才能被保留,不被自然淘汰。而人类如果破坏环境,就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界的所有生命,形成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生命观。
心理健康是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在生物课堂中的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基本的认知,是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基础。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懂得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学生的心理就会越来越健康,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忠.201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汪忠.201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