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特点。一是教材目标及要求。本年段是数学学科的“入门”学习,只要求学生进行100以内的数数、加减法、简单的图形认识等,虽然学习目标较低,但因为数数、计算练习等比较枯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特点。本年段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的转折期,学生专注时间短,自控能力差,课堂组织松散,无法保证课堂质量。根据以上特点论述及教学现状分析,一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极需要更多新的理论指导,需要应用更多新的组织手段、方法,才能使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更有成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也安排了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摆一摆”“涂一涂”“拼一拼”“数一数”“圈一圈”等。由此可见,“活动”教学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笔者尝试以“感统”训练方法作为“活动”教学的具体切入点和实验平台,开展应用研究。
一、“感统”训练方法理论的认识
1. “感统”就是“感觉统合”的简称。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J.Ayres)首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低年段数学教学,包括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图形教学、解决问题等都要求教师的课堂组织提供更多的“直观体验”,这与“感统”获得感觉信息的“途径”是一致的,进一步证明“直观体验”教学手段可依据各种感觉信息进行开发应用。
2. “感统”训练方法:该训练方法最初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指依靠工具及各种趣味性的活动,调整孩子(年龄段在3~12岁为宜)的注意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记忆力。
二、“感统”训练方法的课堂应用方向
笔者自己负责开展学校的感统训练项目,并经过查找研究大量的理论书籍,发现有三个不同地方:一是感统训练原本更多应用于医学上针对有“缺陷”的孩子,是一种以“治疗”为目标的工具;二是“感统”训练比较集中依靠专业的工具(玩具、器材)。而笔者结合课堂学习的需要,更多借助的是吸引学生参与的一些游戏活动。三是学校更多地把感统训练的目标定位在丰富孩子的课娱活动上。这与笔者的研究思路有所不同。笔者把研究阵地“移植”到课堂,把研究目标定位为如何把感统训练方法与课堂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新的活动形式中,达到调整孩子注意力、提高记忆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三大目标。
三、“感统”训练方法在低年段数学课堂的实践应用意义
目前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涌现出很多的做法和“模式”,课堂也呈现一片“热闹”的景象。但在“热闹”背后,课堂活动如何有效开展,避免“一刀切”,避免只为增加课堂气氛而开展活动?如何合理地设计和组织活动,关注活动的时效性、适切性和可操作性,使活动发挥其多方面的教学功能?这些问题都可以结合“感统”训练而得到解决。具体到低年段的数学计算教学、概念教学等,因学生年龄特点而造成的课堂纪律因素、因学生认知特点而造成的课堂执行因素、因教材知识点的要求而带来的课堂组织形式等等,这些都决定了低年级数学课堂活动的设计更具显其独特性和意义。
而应用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运用“感统”理论,把感统训练方法与课堂活动结合运用。从感统训练的作用分析,它提供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平台,使学生能遵循正确科学的数学学习规律学习。只要借鉴感统训练的方法,形成课堂活动的新形式,就能实现知识的有效习得。同时,感统训练方法也很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使课堂纪律有序,使课堂活动能真正有效开展。
四、“感统”训练方法的课堂实施策略
在一节真实的课堂中,低年级学生会出现各种不由自主的现象,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跟紧老师的节奏,如果此时采取管理纪律不仅打破原有上课节奏,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出现断档,课堂的效率大打折扣,笔者将传统意义上的“感统”训练方法凝练出几种经典范式与课堂的“视”“听”“动”等形式整合,催生出课堂新范式,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一)把“感统”训练方法与“视”整合
“感统”训练方法例子:算出两个数的和。
它是“感统”训练其中一种方法。游戏的安排是屏幕上出示四个写有数字的球,学生观察哪两个球滚动到一起,马上报出球上两个数的和。目的是一方面用新奇、有趣的游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巩固20以内相关进位加法,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眼睛追视、检视能力,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对文字的知觉广度。
笔者以这个游戏的元素——“数字”为切入点,结合课堂教学需要,开发了以下的活动:
1.在下列数字中,每行都有一些两两相邻、其和相加等于“10”的成对数字(总计26个),集中注意力找出这些数,并在每对数字的下面画上横线,例如:
64127168247340558691237834659668237567574475732613485866732411984726537477565858435573485084744746254184912741785764766736725495596839729757952856869730746661427868638563542644552858676585558863582358145
限时1分钟。评分标准:找出24个以上为“优秀”,20个以上为“良好”。
此活动目的是用比赛方式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熟练计算和是10的加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持续注意力和眼动扫描能力,多做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改善孩子做作业考试粗心马虎的情况。
2. 在一张舒尔特方格中(如右图),两个学生一组,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或从25数到1,边读边指出相应的数,用时最少者为胜。学生在紧张、投入的游戏中练习了1~25的数数(顺数、倒数),同时培养了注意力集中、分配、控制等能力。
(二)把“感统”训练方法与“听”整合
1.节奏感是训练孩子协调性、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数的组成、表内乘法口诀等要熟记的技能性知识围绕“节奏”进行创新,会衍生出更丰富、更具成效的活动形式。节奏训练例子:
(1)对口令。
数的组成练习反复记、反复练,学生又疲劳、又厌倦,激发不起学习的热情。笔者在实践中,尝试加入“节奏”的元素。例如老师边拍手边说:“嗨,嗨,3和5”,学生边拍手边答:“嗨,嗨,组成8。”等学生掌握熟练后,师生可以省略说“嗨嗨”,直接边拍手边问答。拍子时快时慢,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又能在强烈的节奏感中强化记忆。
(2)说唱组合。
在 教完“10的组成”后,笔者将“10的组成”与学生熟悉的旋律编在一起,设计成“大合唱”。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指挥所打出的节奏来“唱”,在整节课中不断地变换着指挥的节奏,如:快速、慢速、大声、轻声、男女合唱、同桌对唱……在良好的气氛中,在“好玩”的游戏中,学生熟记了10的组成,听觉、节奏感都得到了提高。
2.听算。它的最大特点是:用耳朵接收信息,直接刺激大脑,学生不需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迫使自己自觉积极地思维,大脑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随时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训练他们的口算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听觉记忆能力等。练习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如从“1+1”、“2+1” 到“56+40”、“64-8”,从口算题到填空题、判断题再到教师口述“解决问题”的信息和问题,学生口答。
3. 调整“音量”:一年级学生课堂上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又要组织课堂,又要调整纪律,往往不能兼顾。笔者尝试利用声音的高低来调控课堂的组织,效果比较理想。主要做法是:当学生从刚开始上课时的高涨情绪中逐渐疲劳时,教师不是试图加大音量去“唤醒”学生,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声音尽量降低。当然,这要事先跟学生说明,比赛看谁最快听到老师说的内容。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集中精神,继续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把“感统”训练方法与“动”整合
数学学习围绕“视-听-动”进行创新,会衍生出更丰富、更具成效的活动形式。如:
1.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通过滚圆柱、推长方体、正方体、摸球、搭积木等活动,初步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促进大脑思维。
2.学习一年级上册“位置”时,我让学生根据老师指令做动作,如“摸摸你的左耳”、“拍拍你的右肩”、“举左手抬右腿”等。再如“听要求摆一摆”:数学书放在课桌右上角,数学书的左边是语文书,铅笔盒在语文书的上面……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学习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做动作,猜规律。请每个学生创作一组有规律的动作,然后四人小组内展示,组内其他同学猜出规律后接着做动作。通过视觉-动作的反复刺激,训练学生的注意力与观察力,提高学生的视觉——动作记忆力。
4. 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设计了“小猫钓鱼”的游戏。游戏材料: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钓鱼杆。游戏程序:(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的算式。(4)小组内检验组员钓的鱼是否“合法”。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聚精会神,在这个游戏中既让学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又锻炼了学生的手部动作控制能力、视觉方位及手眼协调能力。
把感觉统合游戏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有效发挥感统训练的作用,而且使数学教学形式更丰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