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在提升学生注意力的效用探析及运用
蔡会枝 广东省佛山市大沥镇许海初级中学 邮编:528231
【摘要】注意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题外话在提升学生注意力从而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扩宽知识面等方面的效用进行探析,结合案例就如何提升有意注意、转换无意注意等方面在课堂上的运用进行阐述,并对如何讲好题外话,对教师提出了做“四有”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题外话;提升;转换;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正文】
注意,主要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贯穿于认知活动,是人们进行信息加工的重要机制。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我们工作和学习中的大多数心理活动都需要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
教学实践表明,学业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业表现差的学生之间明显的差别之一就是注意力的好坏。学业表现好的学生注意力集中,表现差的注意力涣散。而一个成功的教师,必然是善于调动、提升学生注意力的高手。为此,如何调动、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们各显神通:或展示精彩的视频,或借助有趣的演示,或仰仗风趣的言语,或辅助丰富的肢体语言等等,而实践证明,“题外话”也是一个提升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何为“题外话”呢?所谓“题外话”,是指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表面看似无关,却能渲染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起着积极作用的话题。
题外话的效用
一、 利用无意注意,调节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应张弛得当,在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或公式得出后,学生一般会感到满足和疲劳,注意开始分散。从认知心理学来讲,在学生精神松弛的情况下,再进行系统的、抽象的知识教学,收效甚微。 但可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通过有趣、幽默的语言或事物来吸引学生, 使他们消除疲劳感,集中注意力。如在讲惯性知识的时候,笔者讲了一个笑话:“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年妇女要在前面车站下车,一位蓄长发的年轻人也要下车,他们俩都往门口拥,在距离车站还有100米的地方,车突然停下来,年轻人扑扶在中年妇女的背上,中年妇女脱口而出:‘什么德性?’这位年轻人随即应答道:‘这不是德性,而是惯性。’”学生听完,了然一笑,松弛了紧张的神经,调节了课堂气氛,为后续的学习埋下轻松的基调。又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后,学生由于之前实验的紧张,突然就松懈下来,注意力开始下降,这时笔者适时的插入了题外话,讲了阿基米德受皇帝之命鉴别皇冠真假,最终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的故事,当讲到阿基米德因兴奋而一丝不挂的的跑到大街上大喊“我找到了”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适时引导:“当然了,不是要同学们效仿他一丝不挂上街的行为,毕竟这有损公德,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由此成功通过题外话,利用无意注意,让学生紧张的状态得到舒缓,再次精神饱满地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提升有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有密切关系。他们在学习新课程时,总会感到新鲜与好奇,而在习题课或试卷讲评课时,由于都是旧知识,相当于炒冷饭,所以学生兴趣缺缺,有意注意力集中度会出现明显下降,如果在习题讲解中,穿插“题外话”,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有意注意,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比如:在讲解下列习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也不变
B.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头发和梳子会带上同种电荷
C.金属中的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D.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内燃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可以穿插题外话:介绍用牛角梳、木梳梳头发就不会出现头发产生静电的情况,增加生活常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如在讲下列习题时:“现在许多宾馆都利用房卡取电,只有把房卡插入槽中,房间内的用电器才能使用.房卡的作用相当于家庭电路中的 ,房间里各用电器之间是 联的。”可以借机介绍用硬纸片取电(不是感应取电的情况下),这样在有事外出离开房间的时候,不会断电,依然可以进行手机或相机充电等。
三、提升有意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新课讲授中插入题外话,提升学生的有意注意,达到拓宽知识面的目的。如在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通过演示实验:用冷水浇在烧热的装水的试管中,试管中的水重新沸腾。教师讲授其原因是试管内空气遇冷液化,气压变小,水的沸点降低。在做完实验,讲清原理后,可以增加“题外话”,讲讲该原理的应用:高压锅煲汤,想快点开盖开吃,可以在锅盖上面浇冷水使得气压变低,直到锅内外气压相等时,就可以打开盖子,开吃了。将原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转换有意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磁生电》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得出电磁感应条件后,可以穿插讲讲法拉第是如何十年磨一剑的故事,或者在讲授安培定则知识时,插入“安培的会走路的小黑板”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这些科学家的故事中体会到坚持、专心的力量,实现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转换,既松弛紧绷的神经,又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又如讲《光的传播规律》中讲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后,可以讲讲“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学习那种刻苦学习,勤奋读书,坚持不懈的精神,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五、转换有意注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如《连通器》教学中,在讲到其应用之一船闸时,可以向学生提到长江三峡的工程,从而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或者在《能量》教学中,可介绍屡立奇功的长征火箭,让学生了解在运载火箭发动机高空二次启动技术的国家,第三个掌握低温高能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又或者在“信息的传递”章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中,介绍我国的“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的发射,这是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标志着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已经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又如讲到《核能》的时候,还可以讲些我国物理学家在现当代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成就,例如被誉为核物理女皇、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是世界公认的最杰的女性物理学家。还有“两弹一星”钱伟长、王淦昌、邓稼先等很多物理学家也都在极其艰苦的实验条件下也取得了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借助这些“题外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及学习动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六、转换有意注意,加深师生情感,渗透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感情双向交流的过程。青少年学生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容易感情用事,他们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学科,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反之亦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一些亲近学生的“题外话”,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融洽关系,加深师生情感。比如在教学任务完成,而课堂还有剩余时间的情况下,笔者经常会给学生讲假期旅游当中遇到的趣事,或展示旅游的照片,或晒亲手制作的美食,或秀本人的插花作品,将学生的有意注意转换为无意注意,松弛紧绷的学习状态,加深师生情感。
比如,在讲《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时,刚好自己宿舍的水笼头漏水,可以借题发挥,故意叹口气:“唉,最近老师很苦恼!” 勾起学生的疑惑,“我宿舍的水笼头漏水,滴滴答答的,既费水,又费钱,还影响我休息,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明显,吵得老师睡不好觉,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班上的学生纷纷支招,有说换水笼头的,有说在水笼头底下垫布的,有说把总水闸关掉的……通过题外话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老师排忧解难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物理知识,又加深了师生感情,渗透了情感教育。
讲好题外话对教师的要求
综上所述,恰当运用“题外话”,对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大的效用,那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在课堂中将“题外话”运用自如,更好的提高课堂实效呢?笔者认为,要达到这种程度,要求我们做“四有”教师:有爱,有心,有情、有趣。
一、 有 爱
这里的爱有两个层次的意思,其一是指对专业之爱,其二是指对学生之爱。
1、 爱专业
对专业之爱是根本。如果连自身专业都不爱,自然谈不上认真备课,可能连“课内言”都讲不好,更
遑论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机智,捕捉时机,讲好“题外话”了。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求热爱本专业。只有热爱本专业,才会努力学习,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努力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范围,才能在课堂中不论是“课内言”还是“题外话”都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2、 爱学生
对学生之爱是动力。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同理,只有“爱其生”,才能“乐其教”。教师课堂
授课对象是学生,只有从心底喜欢学生,热爱学生,才愿意为了教好学生,注意积累素材,认真备课,钻研教法,用心经营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题外话,让课外话尽量生动和幽默起来,恰到好处地带动学生的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二、有 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素材,如何在课堂中将题外话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由此要求教师
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题外话的素材,以备堂上题外话之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物理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简化,使之成为物理课堂“课内言”或“题外话”的内容。比如笔者曾在元旦假期登衡山的时候,发现沿途很多树挂,这对于我们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同学而言是罕见的,于是用相机拍下来,存在电脑中,等到初三下学期复习物态变化知识时,先插入题外话,简单的介绍了此次衡山之行,然后将所拍的树挂照片以及其他热学现象的图片以“题外画”的形式呈现,逐一分析各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学生在欣赏美景之余,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果比较好。
题外话的素材来源还可以是报刊、杂志、书籍,如科普读物或科学家的名人传记等,而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该养成阅读及记笔记的习惯,从阅读当中获取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又有物理价值的素材,记录积累下来,才不致于“话到用时方恨少”。
三、有 情
这里的情,也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指工作热情,一是指课堂激情。工作热情是讲好题外话的内在
动力。而课堂激情则是其外在表现。
1、工作有热情
“如果你爱自己的工作,你就是工作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只有对教学工作满
腔热情,才会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新鲜感、好奇心让我们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可是工作多年后,重复的教学内容,备课、上课、作业、计划,似乎永无尽处;考试成绩,升学压力,各种各样的考评考核;学生思想、同事关系……日复一日,让我们充满了倦怠感和无力感,这种时候更要求我们及时调整心态,葆有工作热情。对工作的热情可以来自于对学生的爱,热爱学生,希望教好他们,自然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中。也可以来自学生之爱,学生爱你,喜欢上你的课,课堂上睁大眼睛望着你,闪烁着求知的欲望,让你不忍辜负这么纯真的眼神,只能用满腔的热情加以回报,更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之爱,学生对教师之爱,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让你在工作中热情满满,全情投入。工作的热情还可以来自成就感的获得,这个成就感可以是来自外因,比如由于自己工作出色,外界给予的各项荣誉奖项;也可以来自内因,比如自己内心对成功的一种渴望或追求并最终达成或某一目标的达成。比如笔者,每一学年,都订下目标:要求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在每次统考中要列居年级同层次班级中第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自然对于教学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工作中总是热情高涨,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合力,最终达到目标。
2、课堂有激情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没有激情如何唤醒沉睡的人,没有激情如何鼓舞消沉的人?教师没有激情,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激情,无法达成高效教学。很难想象一个情感贫乏,冷若冰霜的教师用寡淡无味的语言讲课,其表现是受学生欢迎的,其效果是高效的。用教师的激情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热情,可以提高课堂感染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美国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在其一篇演讲里有一句极为精彩的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
四、有 趣
1、言语有趣
课堂教学的载体是语言,而幽默的语言,则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最快方法。据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品质就是幽默。事实证明,老师具有渊博知识和言语妙趣横生的谈吐以及循循善诱的言词都是倍受学生欢迎的,而生硬呆板的语言则只会僵化和淡化学习气氛。学生们都乐意在愉悦中感受教育,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在愉悦中拓展自己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讲题外话,一定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诙谐、生动、活泼、有趣,在轻松愉快中给人以启迪,通过美好的、风趣的语言来牵动学生的心。
2、生活有情趣
一个人有没有情趣,一般情况下也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事情,大不了影响的还有他的配偶、家人、朋友;而一名教师有没有情趣,则关系到他所面对的那些需要他教导的人——正在成长中、塑造中的孩子们,关系到肩负着教育孩子的人——他的同事,关系到我们学校的样子,我们教育的样子。所以作家贾平凹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无趣;人可以无爱,但不可以无好。人有好,人必有趣,有趣之人则肯定有神至而灵,是性情中人”。
生活有情趣的教师必然是热爱生活的人,必然是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活有情趣的教师会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摄影、烹饪、绘画、书法、写作、舞蹈……而这些爱好其实也是课堂题外话的很好来源。比如,笔者喜欢摄影,爱好旅游。在光学复习时,就将自己在“天空之境”—青海茶卡盐湖拍摄的一张绝美的明镜般的倒影的相片展示给学生,用题外话的形式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背景,然后让学生分析:“就这张照片而言,可以看到多少种光学现象?”学生仔细观察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过程中既大饱了眼福,渗透了美育,又复习了物理知识,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结 语
虽然题外话在提升、转换学生注意力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题外话”毕竟是题外之话,相对“题内话”之类的“课内言”而言,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反客为主,喧宾夺主,所以忌多,忌偏,忌随意乱说,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己体会,摸索。愿每一位教师都能讲出精彩的课内言和题外话!
参考文献:
[1] 刘景忠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职教人]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年
[2] 陈瑕 [试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题外话”] 摘自河北博才网
;mso-hansi-font-family:Arial; mso-bidi-font-family:Arial;mso-font-kerning:0pt\'>年
[2] 陈瑕 [试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题外话”] 摘自河北博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