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历史课堂教学;积极作用
一、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以积极的主观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叙述所呈现的积极面。
历史教科书是对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客观的叙述,并且注意叙述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历史学科所承载的批判性功能,使得对历史的描述和阐释经常用到辩证法的思维去理解和挖掘。这本来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思维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往往会被一句带过,而消极的、不足的和局限方面的因素则会引起过多的关注,以此造成对历史知识理解上的偏误和错失。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生会更容易注意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导致专权、专断和政治腐败,而较难意识到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奉献给世界政治文明史的重要成果,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文明的繁衍生息等。同样,一提到中国的制度与文化,就容易启动落后腐朽、顽固反动等方面的意识,而不自觉地忽略中国古代文化曾经长期领先世界这方面的事实。文化的发展是不断演进和嬗变的,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根,去掉根基的文化虚无感必然导致错误的意识。一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让学生几乎形成了中国的就是不好的,差到骨子里去了的,而西方的就什么都比我们强,处处都是好的,结果是夸大西方自由、民主价值及其制度文化,造成对中国本位文化的犹疑与否定。例如,有一题,要求学生据材料中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对柏拉图“人治”思想的评述,结合政治文明史进程,就“人治与法治”议一论题,并予以说明。学生就会误以为中国政治制度就是“人治”的典型,而西方政治制度就是“法治”的代表,看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到近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或者古代世界政治制度到近代世界政治制度进程中的“法治”高于“人治”的史实。学生之所以答不好题,除了对“人治”与“法治”关系原理中“法治高于人治,人治必然向法治转变”这一要义把握不到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心目中,已经形成中国的就是不好的,而西方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价值偏差。没有正确的中西文化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会走入偏激和误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人所要做的就是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找准古今的对接,服务当代社会和群体。历史告诉我们,面对中国文化的古今对接和中外融通这样的课题,近代中国人是做得不够的,而今天的中国人依然面临着这一课题,甚至更加复杂和紧迫。因此,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培养下一代用积极的心理视野尽可能关注到历史叙述所呈现的积极面,尝试积极的主观体验找出历史文化里所蕴含的正面的、向上的符号和元素,以此涵养自尊与自信的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来提高学习品质和能力。
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公平、持正、乐观、豁达、友善、团结、善于发现真善美等,人格特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中生成长的另一个指标。首先,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孩子非常关注学科的学习成绩,但就学科时间的分配而言,历史科学习时间明显不足。必修一、必修二到必修三,高一新授到高二新授,一轮复习到二、三轮综合复习,是循序渐进,累计叠加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错漏,否则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是很困难的。学生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更注重数学和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习惯于把正常的历史科的学习时间,分配给数学和英语等,有意识地放下历史科的学习。到了高三年级,老师的一轮复习对学生来说,等同于新授。知识点不清晰,学科体系建立不起来,知识迁移和逻辑思维能力很能培养。就算是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孩子们对英语、数学科的学习时间也甚多于历史科的学习时间,导致之前的不足得不到及时的救偏。其次,高中生高考升学压力非常大,即使教师尽量淡化高考压力,但孩子们依然心理上因高度关注而感倍焦虑。孩子们为了升学,或者更直接地说,为了“一本”“二本”这样具体的“功利性”目标,急于求成,对结果的重视甚于对过程的重视,一有耕耘,恨不得立马就要有收获,着急起来抓一把,不着急的时候就懈怠等等心理,使孩子们无暇注意从点滴处培养学科素养,也做不到耐心细致地对知识的深潜到能力的提升这样一个过程的等待。再者,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会觉得历史知识很枯燥,都是过去了的,有什么老要学的,从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要求来看,学生无法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要不是为了考试,谁来学历史?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政局时,老师说到如果国共两党能够坐下来,认真的谈判,把握好妥协的艺术和政治智慧,共同筹划和平建国,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进程就可以提前起步。学生的反应却是笑着说他们就不用记这一段历史了。学生视历史学习为负担,为了考试而学,感觉到的是累和烦,孩子们很难从学习本身找到快乐和舒适,也感悟不到历史学科知识的真善美。学习历史,要有勇气与古代东西方先哲对话,体验古老的先知是怎么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学习历史,要善于从古今中外,纵横捭阖的线索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感受到历史的玄妙和美学;学习历史,要善于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领略知识的立体和多元;学习历史,要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里凌空独步,看尽浮华,拂去尘埃,遇见美好。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遇到困难,不是主动钻研,虚心请教,以师者为尊,有的甚至是冷漠、偏见、傲慢和负气,觉得老师不好,教不懂他,或者老师的方法适应不了她,把自己放在一个挑剔而又慵懒的旁观者的位置,而把教师置于菩提树下的圣坛,怪只怪老师怎么就没能让他们实现酻堤灌顶的顿悟。师生之间难以协力同心,良性互动,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每一个学生未见得无条件地就能得到老师同等的关爱,老师的关爱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个孩子,首先要懂得自律,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让自己更可爱,这一点,在师生关系共建里头也是很重要的。懂得感恩的学生和善于接纳的老师,在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中发现彼此更多的优势。综上,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有助于构建个体持续的幸福感资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有着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和较多的利他行为,继而有助于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信任感,也可以建立并维持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②]
三、历史课堂教学要着力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来促进学科人文环境的整体优化。
历史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要达成的所有目标几乎更多的要靠课堂来实现,这无形中加大了历史课堂的承载,自然对历史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既是好事,也是当前学科环境有待提升的表征。首先,孩子们在小学时段就不怎么好好学习历史,或者没有开展相应的历史教学活动,也没能配备专业的教学资源。中考的时候实行的开卷考试,也使得孩子们平时并不重视历史知识的积累,到了考试的时候,搬上一大摞书往考场上走,结果呢?基础知识没有打好,能力提升也打了水漂。到了高中,还得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讲起,这离新高考注重对孩子们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考查来讲,真的很有距离。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要积极创造环境,营造中小学段历史学科学习氛围,培养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的人文素养,从组织系统上来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其次。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它是一门高考学科,但远远不止一门高考学科。学习历史,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厚度,为人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食粮。历史教学要关注组织和群体中每的一个人,每一个个体都能受到关注的教学,注定是有成效的。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基本上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得懂,也都能做到学有所用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组织和群体中的一员,而且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课堂上,教师会对学生尽量做到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同学在历史课堂上参与进来,从而也让每一个同学在历史课堂上有相应的受益。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获得知识。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具体的收获,还要延伸要课后,甚至要让教学的影响覆盖孩子们的整个人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从组织上来说,不仅要把中小学各个时段的学习有机衔接起来,还要把一个人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使历史学科的学习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上形成一个动态的组织系统不断优化。再次,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科环境的提升,除了从外在的环境入手,还要从孩子们的内环境入手。任何一门学科,无外乎都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在思想上就扫除了重重路障。思路通畅了,心就摆正了,也就能正确认识自己,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做到目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课堂上,会有这样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好,不大做声,也不怎么动作,一直是安安静静又神情紧张的,显得有些自卑有些落寞,那些快乐的、青春的气息总像是被什么东西压抑着。老师一有谈话就显得更局促、更紧张,不知所云,楚楚动人,让人担心,也让人心疼。我们完全可以坦诚地说,每一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允许差别存在的,惟一不允许有差别存在的,就是一个孩子学习和应事应世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学习能力强,有的就稍弱,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孩子们也许不明白,一个人将来生活中幸福指数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学习的好坏和知识占有的多少,关键是看一个人的态度,是不是有正常的心态,是不是持续在努力等等。只关注优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普通的但却是健康的、快乐的、进步的灵魂。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主张积极的主观体验更多关注历史叙述的积极面,主张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学习的品质和能力,主张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科环境的优化,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老师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期望效应表明,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暗示,而且这种暗示是个体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重要力量,期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有更多的突破。[③]
参考文献:
[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课堂教学效果之论》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 山东 济南
250014
②《积极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28卷第1期 2012年1月
[③]蒋小军、饶异伦“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J】,才智.2010(09):135
田伟,湘阴一中,湖南湘阴, 410600, 18711262399,924121712@qq.com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历史课堂教学;积极作用
一、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以积极的主观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叙述所呈现的积极面。
历史教科书是对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客观的叙述,并且注意叙述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历史学科所承载的批判性功能,使得对历史的描述和阐释经常用到辩证法的思维去理解和挖掘。这本来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思维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往往会被一句带过,而消极的、不足的和局限方面的因素则会引起过多的关注,以此造成对历史知识理解上的偏误和错失。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生会更容易注意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导致专权、专断和政治腐败,而较难意识到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奉献给世界政治文明史的重要成果,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文明的繁衍生息等。同样,一提到中国的制度与文化,就容易启动落后腐朽、顽固反动等方面的意识,而不自觉地忽略中国古代文化曾经长期领先世界这方面的事实。文化的发展是不断演进和嬗变的,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根,去掉根基的文化虚无感必然导致错误的意识。一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让学生几乎形成了中国的就是不好的,差到骨子里去了的,而西方的就什么都比我们强,处处都是好的,结果是夸大西方自由、民主价值及其制度文化,造成对中国本位文化的犹疑与否定。例如,有一题,要求学生据材料中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对柏拉图“人治”思想的评述,结合政治文明史进程,就“人治与法治”议一论题,并予以说明。学生就会误以为中国政治制度就是“人治”的典型,而西方政治制度就是“法治”的代表,看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到近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或者古代世界政治制度到近代世界政治制度进程中的“法治”高于“人治”的史实。学生之所以答不好题,除了对“人治”与“法治”关系原理中“法治高于人治,人治必然向法治转变”这一要义把握不到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心目中,已经形成中国的就是不好的,而西方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价值偏差。没有正确的中西文化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会走入偏激和误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人所要做的就是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找准古今的对接,服务当代社会和群体。历史告诉我们,面对中国文化的古今对接和中外融通这样的课题,近代中国人是做得不够的,而今天的中国人依然面临着这一课题,甚至更加复杂和紧迫。因此,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培养下一代用积极的心理视野尽可能关注到历史叙述所呈现的积极面,尝试积极的主观体验找出历史文化里所蕴含的正面的、向上的符号和元素,以此涵养自尊与自信的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来提高学习品质和能力。
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公平、持正、乐观、豁达、友善、团结、善于发现真善美等,人格特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中生成长的另一个指标。首先,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孩子非常关注学科的学习成绩,但就学科时间的分配而言,历史科学习时间明显不足。必修一、必修二到必修三,高一新授到高二新授,一轮复习到二、三轮综合复习,是循序渐进,累计叠加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错漏,否则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是很困难的。学生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更注重数学和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习惯于把正常的历史科的学习时间,分配给数学和英语等,有意识地放下历史科的学习。到了高三年级,老师的一轮复习对学生来说,等同于新授。知识点不清晰,学科体系建立不起来,知识迁移和逻辑思维能力很能培养。就算是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孩子们对英语、数学科的学习时间也甚多于历史科的学习时间,导致之前的不足得不到及时的救偏。其次,高中生高考升学压力非常大,即使教师尽量淡化高考压力,但孩子们依然心理上因高度关注而感倍焦虑。孩子们为了升学,或者更直接地说,为了“一本”“二本”这样具体的“功利性”目标,急于求成,对结果的重视甚于对过程的重视,一有耕耘,恨不得立马就要有收获,着急起来抓一把,不着急的时候就懈怠等等心理,使孩子们无暇注意从点滴处培养学科素养,也做不到耐心细致地对知识的深潜到能力的提升这样一个过程的等待。再者,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会觉得历史知识很枯燥,都是过去了的,有什么老要学的,从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要求来看,学生无法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要不是为了考试,谁来学历史?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政局时,老师说到如果国共两党能够坐下来,认真的谈判,把握好妥协的艺术和政治智慧,共同筹划和平建国,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进程就可以提前起步。学生的反应却是笑着说他们就不用记这一段历史了。学生视历史学习为负担,为了考试而学,感觉到的是累和烦,孩子们很难从学习本身找到快乐和舒适,也感悟不到历史学科知识的真善美。学习历史,要有勇气与古代东西方先哲对话,体验古老的先知是怎么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学习历史,要善于从古今中外,纵横捭阖的线索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感受到历史的玄妙和美学;学习历史,要善于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领略知识的立体和多元;学习历史,要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里凌空独步,看尽浮华,拂去尘埃,遇见美好。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遇到困难,不是主动钻研,虚心请教,以师者为尊,有的甚至是冷漠、偏见、傲慢和负气,觉得老师不好,教不懂他,或者老师的方法适应不了她,把自己放在一个挑剔而又慵懒的旁观者的位置,而把教师置于菩提树下的圣坛,怪只怪老师怎么就没能让他们实现酻堤灌顶的顿悟。师生之间难以协力同心,良性互动,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每一个学生未见得无条件地就能得到老师同等的关爱,老师的关爱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个孩子,首先要懂得自律,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让自己更可爱,这一点,在师生关系共建里头也是很重要的。懂得感恩的学生和善于接纳的老师,在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中发现彼此更多的优势。综上,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有助于构建个体持续的幸福感资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有着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和较多的利他行为,继而有助于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信任感,也可以建立并维持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②]
三、历史课堂教学要着力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来促进学科人文环境的整体优化。
历史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要达成的所有目标几乎更多的要靠课堂来实现,这无形中加大了历史课堂的承载,自然对历史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既是好事,也是当前学科环境有待提升的表征。首先,孩子们在小学时段就不怎么好好学习历史,或者没有开展相应的历史教学活动,也没能配备专业的教学资源。中考的时候实行的开卷考试,也使得孩子们平时并不重视历史知识的积累,到了考试的时候,搬上一大摞书往考场上走,结果呢?基础知识没有打好,能力提升也打了水漂。到了高中,还得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讲起,这离新高考注重对孩子们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考查来讲,真的很有距离。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要积极创造环境,营造中小学段历史学科学习氛围,培养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的人文素养,从组织系统上来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其次。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它是一门高考学科,但远远不止一门高考学科。学习历史,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厚度,为人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食粮。历史教学要关注组织和群体中每的一个人,每一个个体都能受到关注的教学,注定是有成效的。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基本上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得懂,也都能做到学有所用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组织和群体中的一员,而且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课堂上,教师会对学生尽量做到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同学在历史课堂上参与进来,从而也让每一个同学在历史课堂上有相应的受益。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获得知识。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具体的收获,还要延伸要课后,甚至要让教学的影响覆盖孩子们的整个人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从组织上来说,不仅要把中小学各个时段的学习有机衔接起来,还要把一个人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使历史学科的学习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上形成一个动态的组织系统不断优化。再次,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科环境的提升,除了从外在的环境入手,还要从孩子们的内环境入手。任何一门学科,无外乎都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在思想上就扫除了重重路障。思路通畅了,心就摆正了,也就能正确认识自己,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做到目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课堂上,会有这样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好,不大做声,也不怎么动作,一直是安安静静又神情紧张的,显得有些自卑有些落寞,那些快乐的、青春的气息总像是被什么东西压抑着。老师一有谈话就显得更局促、更紧张,不知所云,楚楚动人,让人担心,也让人心疼。我们完全可以坦诚地说,每一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允许差别存在的,惟一不允许有差别存在的,就是一个孩子学习和应事应世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学习能力强,有的就稍弱,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孩子们也许不明白,一个人将来生活中幸福指数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学习的好坏和知识占有的多少,关键是看一个人的态度,是不是有正常的心态,是不是持续在努力等等。只关注优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普通的但却是健康的、快乐的、进步的灵魂。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主张积极的主观体验更多关注历史叙述的积极面,主张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学习的品质和能力,主张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科环境的优化,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老师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期望效应表明,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暗示,而且这种暗示是个体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重要力量,期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有更多的突破。[③]
参考文献:
[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课堂教学效果之论》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 山东 济南
250014
②《积极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28卷第1期 2012年1月
[③]蒋小军、饶异伦“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J】,才智.2010(09):135
田伟,湘阴一中,湖南湘阴, 410600, 18711262399,924121712@qq.com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历史课堂教学;积极作用
一、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以积极的主观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叙述所呈现的积极面。
历史教科书是对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客观的叙述,并且注意叙述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历史学科所承载的批判性功能,使得对历史的描述和阐释经常用到辩证法的思维去理解和挖掘。这本来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思维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往往会被一句带过,而消极的、不足的和局限方面的因素则会引起过多的关注,以此造成对历史知识理解上的偏误和错失。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生会更容易注意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导致专权、专断和政治腐败,而较难意识到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奉献给世界政治文明史的重要成果,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文明的繁衍生息等。同样,一提到中国的制度与文化,就容易启动落后腐朽、顽固反动等方面的意识,而不自觉地忽略中国古代文化曾经长期领先世界这方面的事实。文化的发展是不断演进和嬗变的,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根,去掉根基的文化虚无感必然导致错误的意识。一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让学生几乎形成了中国的就是不好的,差到骨子里去了的,而西方的就什么都比我们强,处处都是好的,结果是夸大西方自由、民主价值及其制度文化,造成对中国本位文化的犹疑与否定。例如,有一题,要求学生据材料中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对柏拉图“人治”思想的评述,结合政治文明史进程,就“人治与法治”议一论题,并予以说明。学生就会误以为中国政治制度就是“人治”的典型,而西方政治制度就是“法治”的代表,看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到近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或者古代世界政治制度到近代世界政治制度进程中的“法治”高于“人治”的史实。学生之所以答不好题,除了对“人治”与“法治”关系原理中“法治高于人治,人治必然向法治转变”这一要义把握不到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心目中,已经形成中国的就是不好的,而西方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价值偏差。没有正确的中西文化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会走入偏激和误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人所要做的就是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找准古今的对接,服务当代社会和群体。历史告诉我们,面对中国文化的古今对接和中外融通这样的课题,近代中国人是做得不够的,而今天的中国人依然面临着这一课题,甚至更加复杂和紧迫。因此,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培养下一代用积极的心理视野尽可能关注到历史叙述所呈现的积极面,尝试积极的主观体验找出历史文化里所蕴含的正面的、向上的符号和元素,以此涵养自尊与自信的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来提高学习品质和能力。
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公平、持正、乐观、豁达、友善、团结、善于发现真善美等,人格特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中生成长的另一个指标。首先,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孩子非常关注学科的学习成绩,但就学科时间的分配而言,历史科学习时间明显不足。必修一、必修二到必修三,高一新授到高二新授,一轮复习到二、三轮综合复习,是循序渐进,累计叠加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错漏,否则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是很困难的。学生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更注重数学和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习惯于把正常的历史科的学习时间,分配给数学和英语等,有意识地放下历史科的学习。到了高三年级,老师的一轮复习对学生来说,等同于新授。知识点不清晰,学科体系建立不起来,知识迁移和逻辑思维能力很能培养。就算是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孩子们对英语、数学科的学习时间也甚多于历史科的学习时间,导致之前的不足得不到及时的救偏。其次,高中生高考升学压力非常大,即使教师尽量淡化高考压力,但孩子们依然心理上因高度关注而感倍焦虑。孩子们为了升学,或者更直接地说,为了“一本”“二本”这样具体的“功利性”目标,急于求成,对结果的重视甚于对过程的重视,一有耕耘,恨不得立马就要有收获,着急起来抓一把,不着急的时候就懈怠等等心理,使孩子们无暇注意从点滴处培养学科素养,也做不到耐心细致地对知识的深潜到能力的提升这样一个过程的等待。再者,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会觉得历史知识很枯燥,都是过去了的,有什么老要学的,从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要求来看,学生无法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要不是为了考试,谁来学历史?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政局时,老师说到如果国共两党能够坐下来,认真的谈判,把握好妥协的艺术和政治智慧,共同筹划和平建国,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进程就可以提前起步。学生的反应却是笑着说他们就不用记这一段历史了。学生视历史学习为负担,为了考试而学,感觉到的是累和烦,孩子们很难从学习本身找到快乐和舒适,也感悟不到历史学科知识的真善美。学习历史,要有勇气与古代东西方先哲对话,体验古老的先知是怎么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学习历史,要善于从古今中外,纵横捭阖的线索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感受到历史的玄妙和美学;学习历史,要善于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领略知识的立体和多元;学习历史,要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里凌空独步,看尽浮华,拂去尘埃,遇见美好。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遇到困难,不是主动钻研,虚心请教,以师者为尊,有的甚至是冷漠、偏见、傲慢和负气,觉得老师不好,教不懂他,或者老师的方法适应不了她,把自己放在一个挑剔而又慵懒的旁观者的位置,而把教师置于菩提树下的圣坛,怪只怪老师怎么就没能让他们实现酻堤灌顶的顿悟。师生之间难以协力同心,良性互动,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每一个学生未见得无条件地就能得到老师同等的关爱,老师的关爱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个孩子,首先要懂得自律,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让自己更可爱,这一点,在师生关系共建里头也是很重要的。懂得感恩的学生和善于接纳的老师,在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中发现彼此更多的优势。综上,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有助于构建个体持续的幸福感资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有着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和较多的利他行为,继而有助于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信任感,也可以建立并维持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②]
三、历史课堂教学要着力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来促进学科人文环境的整体优化。
历史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要达成的所有目标几乎更多的要靠课堂来实现,这无形中加大了历史课堂的承载,自然对历史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既是好事,也是当前学科环境有待提升的表征。首先,孩子们在小学时段就不怎么好好学习历史,或者没有开展相应的历史教学活动,也没能配备专业的教学资源。中考的时候实行的开卷考试,也使得孩子们平时并不重视历史知识的积累,到了考试的时候,搬上一大摞书往考场上走,结果呢?基础知识没有打好,能力提升也打了水漂。到了高中,还得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讲起,这离新高考注重对孩子们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考查来讲,真的很有距离。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要积极创造环境,营造中小学段历史学科学习氛围,培养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的人文素养,从组织系统上来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其次。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它是一门高考学科,但远远不止一门高考学科。学习历史,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厚度,为人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食粮。历史教学要关注组织和群体中每的一个人,每一个个体都能受到关注的教学,注定是有成效的。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基本上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得懂,也都能做到学有所用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组织和群体中的一员,而且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课堂上,教师会对学生尽量做到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同学在历史课堂上参与进来,从而也让每一个同学在历史课堂上有相应的受益。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获得知识。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具体的收获,还要延伸要课后,甚至要让教学的影响覆盖孩子们的整个人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从组织上来说,不仅要把中小学各个时段的学习有机衔接起来,还要把一个人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使历史学科的学习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上形成一个动态的组织系统不断优化。再次,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科环境的提升,除了从外在的环境入手,还要从孩子们的内环境入手。任何一门学科,无外乎都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在思想上就扫除了重重路障。思路通畅了,心就摆正了,也就能正确认识自己,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做到目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课堂上,会有这样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好,不大做声,也不怎么动作,一直是安安静静又神情紧张的,显得有些自卑有些落寞,那些快乐的、青春的气息总像是被什么东西压抑着。老师一有谈话就显得更局促、更紧张,不知所云,楚楚动人,让人担心,也让人心疼。我们完全可以坦诚地说,每一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允许差别存在的,惟一不允许有差别存在的,就是一个孩子学习和应事应世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学习能力强,有的就稍弱,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孩子们也许不明白,一个人将来生活中幸福指数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学习的好坏和知识占有的多少,关键是看一个人的态度,是不是有正常的心态,是不是持续在努力等等。只关注优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普通的但却是健康的、快乐的、进步的灵魂。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主张积极的主观体验更多关注历史叙述的积极面,主张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学习的品质和能力,主张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科环境的优化,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老师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期望效应表明,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暗示,而且这种暗示是个体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重要力量,期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有更多的突破。[③]
参考文献:
[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课堂教学效果之论》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 山东 济南
250014
②《积极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28卷第1期 2012年1月
[③]蒋小军、饶异伦“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J】,才智.2010(09):135
田伟,湘阴一中,湖南湘阴, 410600, 18711262399,924121712@qq.com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历史课堂教学;积极作用
一、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以积极的主观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叙述所呈现的积极面。
历史教科书是对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客观的叙述,并且注意叙述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历史学科所承载的批判性功能,使得对历史的描述和阐释经常用到辩证法的思维去理解和挖掘。这本来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思维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往往会被一句带过,而消极的、不足的和局限方面的因素则会引起过多的关注,以此造成对历史知识理解上的偏误和错失。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生会更容易注意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导致专权、专断和政治腐败,而较难意识到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奉献给世界政治文明史的重要成果,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文明的繁衍生息等。同样,一提到中国的制度与文化,就容易启动落后腐朽、顽固反动等方面的意识,而不自觉地忽略中国古代文化曾经长期领先世界这方面的事实。文化的发展是不断演进和嬗变的,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根,去掉根基的文化虚无感必然导致错误的意识。一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让学生几乎形成了中国的就是不好的,差到骨子里去了的,而西方的就什么都比我们强,处处都是好的,结果是夸大西方自由、民主价值及其制度文化,造成对中国本位文化的犹疑与否定。例如,有一题,要求学生据材料中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对柏拉图“人治”思想的评述,结合政治文明史进程,就“人治与法治”议一论题,并予以说明。学生就会误以为中国政治制度就是“人治”的典型,而西方政治制度就是“法治”的代表,看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到近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或者古代世界政治制度到近代世界政治制度进程中的“法治”高于“人治”的史实。学生之所以答不好题,除了对“人治”与“法治”关系原理中“法治高于人治,人治必然向法治转变”这一要义把握不到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心目中,已经形成中国的就是不好的,而西方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价值偏差。没有正确的中西文化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会走入偏激和误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人所要做的就是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找准古今的对接,服务当代社会和群体。历史告诉我们,面对中国文化的古今对接和中外融通这样的课题,近代中国人是做得不够的,而今天的中国人依然面临着这一课题,甚至更加复杂和紧迫。因此,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培养下一代用积极的心理视野尽可能关注到历史叙述所呈现的积极面,尝试积极的主观体验找出历史文化里所蕴含的正面的、向上的符号和元素,以此涵养自尊与自信的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来提高学习品质和能力。
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公平、持正、乐观、豁达、友善、团结、善于发现真善美等,人格特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中生成长的另一个指标。首先,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孩子非常关注学科的学习成绩,但就学科时间的分配而言,历史科学习时间明显不足。必修一、必修二到必修三,高一新授到高二新授,一轮复习到二、三轮综合复习,是循序渐进,累计叠加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错漏,否则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是很困难的。学生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更注重数学和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习惯于把正常的历史科的学习时间,分配给数学和英语等,有意识地放下历史科的学习。到了高三年级,老师的一轮复习对学生来说,等同于新授。知识点不清晰,学科体系建立不起来,知识迁移和逻辑思维能力很能培养。就算是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孩子们对英语、数学科的学习时间也甚多于历史科的学习时间,导致之前的不足得不到及时的救偏。其次,高中生高考升学压力非常大,即使教师尽量淡化高考压力,但孩子们依然心理上因高度关注而感倍焦虑。孩子们为了升学,或者更直接地说,为了“一本”“二本”这样具体的“功利性”目标,急于求成,对结果的重视甚于对过程的重视,一有耕耘,恨不得立马就要有收获,着急起来抓一把,不着急的时候就懈怠等等心理,使孩子们无暇注意从点滴处培养学科素养,也做不到耐心细致地对知识的深潜到能力的提升这样一个过程的等待。再者,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会觉得历史知识很枯燥,都是过去了的,有什么老要学的,从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要求来看,学生无法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要不是为了考试,谁来学历史?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政局时,老师说到如果国共两党能够坐下来,认真的谈判,把握好妥协的艺术和政治智慧,共同筹划和平建国,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进程就可以提前起步。学生的反应却是笑着说他们就不用记这一段历史了。学生视历史学习为负担,为了考试而学,感觉到的是累和烦,孩子们很难从学习本身找到快乐和舒适,也感悟不到历史学科知识的真善美。学习历史,要有勇气与古代东西方先哲对话,体验古老的先知是怎么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学习历史,要善于从古今中外,纵横捭阖的线索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感受到历史的玄妙和美学;学习历史,要善于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领略知识的立体和多元;学习历史,要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里凌空独步,看尽浮华,拂去尘埃,遇见美好。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遇到困难,不是主动钻研,虚心请教,以师者为尊,有的甚至是冷漠、偏见、傲慢和负气,觉得老师不好,教不懂他,或者老师的方法适应不了她,把自己放在一个挑剔而又慵懒的旁观者的位置,而把教师置于菩提树下的圣坛,怪只怪老师怎么就没能让他们实现酻堤灌顶的顿悟。师生之间难以协力同心,良性互动,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每一个学生未见得无条件地就能得到老师同等的关爱,老师的关爱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个孩子,首先要懂得自律,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让自己更可爱,这一点,在师生关系共建里头也是很重要的。懂得感恩的学生和善于接纳的老师,在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中发现彼此更多的优势。综上,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有助于构建个体持续的幸福感资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有着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和较多的利他行为,继而有助于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信任感,也可以建立并维持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②]
三、历史课堂教学要着力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来促进学科人文环境的整体优化。
历史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要达成的所有目标几乎更多的要靠课堂来实现,这无形中加大了历史课堂的承载,自然对历史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既是好事,也是当前学科环境有待提升的表征。首先,孩子们在小学时段就不怎么好好学习历史,或者没有开展相应的历史教学活动,也没能配备专业的教学资源。中考的时候实行的开卷考试,也使得孩子们平时并不重视历史知识的积累,到了考试的时候,搬上一大摞书往考场上走,结果呢?基础知识没有打好,能力提升也打了水漂。到了高中,还得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讲起,这离新高考注重对孩子们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考查来讲,真的很有距离。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要积极创造环境,营造中小学段历史学科学习氛围,培养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的人文素养,从组织系统上来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其次。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它是一门高考学科,但远远不止一门高考学科。学习历史,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厚度,为人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食粮。历史教学要关注组织和群体中每的一个人,每一个个体都能受到关注的教学,注定是有成效的。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基本上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得懂,也都能做到学有所用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组织和群体中的一员,而且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课堂上,教师会对学生尽量做到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同学在历史课堂上参与进来,从而也让每一个同学在历史课堂上有相应的受益。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获得知识。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具体的收获,还要延伸要课后,甚至要让教学的影响覆盖孩子们的整个人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从组织上来说,不仅要把中小学各个时段的学习有机衔接起来,还要把一个人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使历史学科的学习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上形成一个动态的组织系统不断优化。再次,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科环境的提升,除了从外在的环境入手,还要从孩子们的内环境入手。任何一门学科,无外乎都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在思想上就扫除了重重路障。思路通畅了,心就摆正了,也就能正确认识自己,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做到目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课堂上,会有这样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好,不大做声,也不怎么动作,一直是安安静静又神情紧张的,显得有些自卑有些落寞,那些快乐的、青春的气息总像是被什么东西压抑着。老师一有谈话就显得更局促、更紧张,不知所云,楚楚动人,让人担心,也让人心疼。我们完全可以坦诚地说,每一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允许差别存在的,惟一不允许有差别存在的,就是一个孩子学习和应事应世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学习能力强,有的就稍弱,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孩子们也许不明白,一个人将来生活中幸福指数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学习的好坏和知识占有的多少,关键是看一个人的态度,是不是有正常的心态,是不是持续在努力等等。只关注优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普通的但却是健康的、快乐的、进步的灵魂。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主张积极的主观体验更多关注历史叙述的积极面,主张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学习的品质和能力,主张积极的组织系统促进学科环境的优化,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老师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期望效应表明,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暗示,而且这种暗示是个体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重要力量,期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有更多的突破。[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