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改变孩子 不如改变自己 ——给父母的几点建议

 改变孩子  不如改变自己

                           ——给父母的几点建议

叶慎花

(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邳州 221300

[摘  要] 孩子是父母快乐的源泉和奋斗的动力,父母竭尽所能为孩子成长努力,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让父母困惑无奈,不知该如何应对。其实孩子问题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家庭和父母。父母应从改变自身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入手;营造和谐温暖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以平等温暖的态度和适合于孩子气质特点的方式抚养和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忽略和淡化消极行为,让孩子在好的榜样、好的关系和好的家庭精神氛围中潜移默化中改变,健康顺利成长。

[关键词]孩子 父母  行为问题

[作者简介]叶慎花(1973- ),女,江苏邳州人,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江苏 邳州 221300)

[中图分类号]G658.2     【文献标识码】 A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去创造。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父母的希望和未来是父母心中永远放不下的那份牵挂和担心,同时孩子也是父母在困境中不断奋斗或支撑下去的动力。 父母无不希望子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因此竭尽所能地为孩子的成长努力着、拼搏着。

但是,让很多父母困惑不解的是,他们全心全意地为孩子付出一切,可是孩子成长却总不尽如人意,总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父母想尽办法去改变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结果却发现这种努力微乎其微,孩子没有任何的改变或进步,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孩子的不良行为愈演愈烈。精神科医生认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多数都能从其家庭中找到症结,父母对孩子性格和情绪的影响超过了学校和社会。家庭治疗学派则认为,每一个有行为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如果想改变孩子,就得从改变家庭、改变父母入手,那些一心只想改变孩子,而不知反省和审视自身的家长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一、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孩子的问题往往折射出父母的问题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始课堂,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导师和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心理学家梅迪纳斯和约翰逊说过:“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童年,看到自己长期未能解决的冲突,看到自己的需要和抱负”。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观点来解释,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换句话来说,儿童社会化的完成是通过模仿生命中重要他人的行为而习得的。

     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的言行举止,包括不良行为习惯也会通过家庭的耳濡目染传递给儿童从而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托尔斯泰曾说过:“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不仅遗传了父母的某些先天生理素质,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习得了父母的行为方式。 父母作为孩子朝夕相处的重要他人,是孩子应对生活的直接榜样,孩子无意识中模仿着自己在家庭中所感知到的一切。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认知方式、情绪管理模式和行为处事习惯时刻影响着孩子,是孩子直接的学习榜样。如在认知方面,父母阅读倾向、时间管理模式、工作态度会潜移默化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如果想让孩子处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父母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一个不爱学习、对工作敷衍的父母是很难培养出热爱学习、积极上进的孩子。再如对情绪的表达和管理方面,情绪贯穿在人的一生,是儿童智慧发展人格完善健康成长的基础。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更多依赖于父母对孩子情绪需求的敏感性以及父母自的情绪表达方式孩子透过观察、模仿,不断吸收父母应情绪的风格。因此,父母要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消极地压抑它。如父母要参加一些大型竞赛性活动前内心紧张不安时,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即将要参加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内心有些紧张焦虑 ”。这样,父母通过语言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体验到紧张或焦虑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没必要为之羞愧。以后当孩子面临一些大型考试或竞赛而焦虑不安时,就觉得这种情绪是正常的,没必要过分在意,从而不会被焦虑情绪所困扰。

总之,父母自身就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力量,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时刻都要用心去体验和感悟自己对孩子的影响。那些父母不喜欢、不希望在孩子身上出现的行为,自然也要避免在自己身上出现。当然由于父母的成长经历或教育经验影响着他们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多年形成的个性和行为习惯想迅速改变也是难以做到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变。

二、父母是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主要创设者

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父母,还是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主要创设者。诸多研究表明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自信心、言语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还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家庭精神环境(如夫妻婚姻状况、亲子关系)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素在《婚姻革命》中说:“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1]如果拥有社会性支持,尤其是婚姻美满、对孩子照顾周到,那么家庭摩擦会减少,依恋安全感就增高(Pianta,Sroufe,Egeland,1989)。而早期健康的依恋关系将会带来爱和安全感,也有助于其它方面的发展如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的发展[2]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生活的物质环境还是非常关注的,会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条件。而精神环境的影响是潜在的,看不见的,所以常常会被父母所忽略或漠视。有了孩子后,夫妻双方往往都把目光投注在孩子身上,而忘了关注彼此,从而导致夫妻间的婚姻充满矛盾和冲突,无形中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许多的伤害。其中父母就子女问题的纠纷更多,这种纠纷比起与子女无关的婚姻问题更容易导致儿童的行为障碍(Jouriles et al.,1991)。好的婚姻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在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孩子时,也要彼此多些关爱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成长在其中的孩子生活得放心、舒心,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此外,为了密切与孩子间的关系,父母也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各种需要,尤其是心理上的需求,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心理需求的多变性,培养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做一个理解孩子、能读懂孩子需求并及时给以积极回应的贴心父母,自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温暖和谐。

三、 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奥地利的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过:“一个邋邋遢遢的、杂乱无章的小孩,在他的背后总有一个随时帮他把东西收拾整齐的人;孩子说谎,因为他有一个盛气凌人的父亲--他试图用严厉的手段改正孩子撒谎的毛病;孩子喜欢吹牛也让人看到环境影响的痕迹,喜欢吹牛的小孩子梦寐以求的是别人对他的赞许,而不是成功地做好任何一样工作;在他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家长的好评。”[3]较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西蒙兹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富有同情心、兴趣广泛、情绪稳定等; 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倔强冷漠、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 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心 ;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则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攻击性

 仔细观察和分析每一个有问题行为的儿童,都会在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看到不同的家族教养方式所起的推动和塑造作用。虽然,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是各不相同的,没有一个有效的固定的教养模式适合所有的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一定要遵循这样的几条原则:一是要尽量从孩子的视角与孩子沟通与交流,使双方对话站在平等的角度上,才能倾听到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二是不能不加选择,盲目照搬他人的教养方式和方法。每个家长面对的孩子是不同的,家长自身的经验、文化素养和个性也是不同的,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是不同的。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倾向,同时又不能顺其自然,也不能一味指责和挑剔孩子的过错。但是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问题巧妙设置一个又一个情境,引导或帮助孩子征服发展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挑战。也就是说,父母培养孩子的方式和孩子本身气质之间应该是优化和谐的,对孩子的发展是最佳的。三是父母要克服功利心态,不能单一地把学业成绩当作评价孩子唯一指标。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快乐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兴趣爱好,发掘孩子的优势潜能。

 四、好行为、坏行为都是父母关注的结果

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个体的自我感觉决定于对想象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父母作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作为儿童学习生活中最亲密的伴随者和引导者,父母对孩子关注的视角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对孩子某种行为的关注,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提供一种暗示,让孩子不由自主地朝向父母关注的方向发展。父母积极的、充满期待的关注会给孩子以前行的力量和勇气,会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发展的潜能。相反,父母对孩子消极的、负面的评价,会培养出一个灰头灰脑、萎靡不振的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期待子女能顺利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可是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期待或关注在实际表达过程中却容易变形或扭曲。如明明希望孩子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可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却往往是消极的、负向的诱导或暗示。如许多父母常常渴求完美,对孩子期待过高,往往习惯性地忽略孩子的积极行为和优点,却不由自主地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家孩子的优点比。结果,越比就越糟糕,发现不希望出现什么,却恰恰出现什么。孩子的缺点不仅没有改正,反而不良行为越积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在父母攀比的眼光中一点点丧失。

 再如,在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年龄特征相对应的行为问题,如婴幼儿期的遗尿或吮吸手指害怕某些事物、青春期的害羞逆反、爱发脾气和孤僻等等,这些大多数属于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情绪或行为偏差,属于暂时性的,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但糟糕的是,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某种行为,便会大惊小怪不停唠叨“你怎么会这样”、“千万别再这样啊”等等。父母本来想消除孩子的不适当行为,但是这些消极的负性的语言却反而变成一种强化物,将孩子不适当的行为固化下来,并演变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好行为可能是父母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不断给予积极表扬和赞许的结果;同样不良行为,也是由于父母不断关注,给以强化的结果。只要改变关注孩子的视角,父母就可能会发现一个全然不一样的孩子

 但凡做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但这种爱不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更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把所有的眼光都聚焦到孩子身上。父母要用发展的科学的眼光去看孩子,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习惯,去适应孩子的发展。希望我们都能做不那么自以为是的父母,都能用心倾听孩子,尽可能尊重孩子,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给孩子一个美好自由的童年生活

参考文献:

[1]Stocker CM, Richmond Mk ,Low SM,et al.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as meditions[J].Soc Dev,2003,12(2):149-161.

[2]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M.吴颖,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597.

[3]阿德勒著.韦启昌译.儿童的人格养成及培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2:36.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