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给批评涂些“肥皂水”

给批评涂些“肥皂水”

我们常常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以为我们可以随意在上面涂涂画画。殊不知,孩子来学校之前,他除了所受的家庭教育外,还广泛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因为我们随意的教育,不顾及孩子本身的个性特点,以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倍感教育的艰辛和无奈。当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只是批评了又批评。而学生呢?似乎并不领情,屡次犯错,仿佛是和我们对着干。或许我们会认为,批评啊,讲道理啊,都是为他们好啊,可他们怎么就不改变呢?不但如此,有时甚至还变本加厉。

孩子是处于成长发展中的生命个体,犯错误是难免的,就是常犯同一个错误也是很正常的。对于有错的孩子,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怎么批评?却是值得探究的。教育生活中的批评,首先在于对孩子们有深切的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两个孩子犯同一种错误,比如,屡次不交作业,但对他们的教育却应不一样。一个同学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家务活都落在孩子身上,根本没有时间做作业,对这样的孩子,应该给予帮助,而不是批评。而另一个孩子,因为他喜欢打乒乓球,放学后总是找同学打乒乓球,每天回家天都黑了,而对父母撒谎说作业在学校已经做好了,父母也没检查过他的作业,那么,这一个同学就必须加以批评。当然,至于怎么批评才有效,却是需要讲艺术的。

批评不应成为孩子心中的阴霾,而应为孩子心中送去一束亮光,所以,批评应该“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含金矿脉”,让他们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感受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感受到自己正确的前进方向,从而在错误之后毅然前行。“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是教师在开展批评时首要的出发点。用我们的批评点燃他们心中向上的火把,让心中熊熊的火焰照亮自己前行的路,激发他们向上的激情,让他们的“含金矿脉”成为他们自己前行的动力。

讲究批评的艺术,不是一次批评就一劳永逸,便万事大吉。学生每一个不良行为的矫正,需要不断地加固才行。裴斯泰洛齐说:“任何良好的教育都要求有像父母一般的眼睛,每天每时每刻都能从他的孩子的眼睛里,小嘴上,脸颊上,很准确地看出孩子心理状态的各种变化。”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必须不断地观察孩子,尤其犯错被批评的孩子的变化,以根据这种变化适时地加以引导,如此,我们才可能让孩子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并蓬勃生长起来。

同时,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必须有淡化的意识。“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苏霍姆林斯基)“淡化”在于让批评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让学生感觉不到在批评他。就像清除杂草一样,如果一味地铲除,还有可能“死灰复燃”,如果在上面种上庄稼,那么,杂草的清除就容易多了。

还记得这样一个小故事: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要经过一个乡村的小河浜。每到傍晚,那里的村民,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聚在河边,洗刷物件。到了夏天的时候,河浜里更是热闹,洗的洗、刷的刷、游的游,把河浜里的水搞得一片欢腾。每当人们洗刷完毕离开河边之时,河里已是混浊一片了。可是,当你第二天清晨再经过那里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河水依旧是那么的宁静和清澈!那时,幼小的我产生疑问:河浜里的水怎么会在清晨变得清澈、透明?后来,自己大了,学到的知识多了,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河浜的水是活的,而且具有多种微生物的自我净化能力。(《能自我变清的小河浜》)河浜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河浜的水是活的,是流动的,而且具有多种微生物的自我净化能力。我们不能因为眼前一时的混浊,而把河浜废掉,或者去做一些其它的无效之举。我们的批评也是这样,唯有让他们感觉不到在批评,有效激活“我是好孩子”的欲望,提升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借此慢慢地将错误改正。

我教过一个学生,他上课总是坐不住。不仅如此,要是你提一个问题,不管能否回答,他总是用胳膊肘碰得课桌“咚咚”直响,并且嘴里还不停地吼:“我来…我来…”搅得课堂不安宁。你越鼓励、表扬他,他越来劲,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思考和学习。于是,我决定换一个方式来改变他。又一节课上,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后,我发觉他又是这样了。我故意停了一会儿,待大家安静下来,我说:“同学们,你们想想,思考问题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一个安静的环境!”“对,是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过我们的课堂上却不太安静!只要有人一提出个问题,教室里就仿佛发生了战争一样,这可不好!不过,这声音是从哪儿来的呢?”同学们一下子就看到了陈帆那里。我却不动声色地说:“不管这声音来自哪里,我认为在同学们再提出问题时,这个声音会消失的,你们听听,现在不就很安静吗?再说,安静地举起手,每个人都能做到,你们说是不是?”虽然陈帆满脸通红,但他仍跟着大家说:“是!”接着我又说:“所以我更相信,聪明的陈帆也一定会安静地思考问题,而且能安静地举手的。”刚开始他还不能管住自己,但只要同桌一提醒,他马上就能改过来。渐渐地,他管住了自己,改掉了坏毛病。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很好,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就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得痛。”

学生处于成长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引导,当学生的行为超过了道德规范的底线时,来点批评是必不可少的。但批评不能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不能有过激的言语,不能侮辱学生人格,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让他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让他从自己的身上来个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所以,批评当讲究艺术。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