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左右手臂平伸,左手掌张开朝下,抵住旁边同学的右手食指,等着去“抓”,右手食指向上抵住旁边学生张开的左手手掌,等着“逃”。然后由老师读一段文章,当你们听到其中“乌鸦、乌龟”(关键词)时,同时抓和逃。老师会根据大家的反应情况给予相应惩罚和奖励。”以上是非常经典的团体辅导热身游戏——抓与逃,相信很多学生都做过这个游戏。当我在很多班级做这个游戏时,大家玩得不亦乐乎,但事实上包含8个关键词的小段落,学生成功抓逃的几率低到不足20%。除了那些站在边上,只需要一只手抓或逃的学生能较准确地分享出文章的大致内容外,其余学生都做不到,甚至对文章内容全无概念。
最近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值班,经常遇到为考试烦恼的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自己会一直考差,结果真的一直都考得不好;即使有的时候考好了一次,会更加害怕,担心下次考不好”。我不禁在想,“抓与逃”的游戏不是恰好很好地诠释学生的烦恼吗。
如果把这个游戏本身看作是学习的过程,每个关键词就是考试,而你每次的抓与逃是否成功代表你考试是否成功。有的学生说自己之所有没有成功是因为有太多的干扰(如乌云、乌黑、乌贼等),但是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又何尝不是有很多干扰和诱惑呢?学生成功反应的次数之所以很少,关键在于大家过于在意每一次的反应是否成功,当听到一个关键词时,自己成功地完成了本次的左抓右逃,不禁欢喜,于是紧接着而来的第二个关键词就错过了。或者当自己被干扰词给干扰之后,有些许懊恼,导致后面又没能成功反应。简而言之,大家对前一次考试的看法会影响随后的考试表现。
没有学生是不关心自己的考试成绩的,关注学习成绩本身并没有错,但若过于纠结分数和排名,就会因成绩而干扰学习。如果能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考试,将会真正发挥出考试的意义。真正的考试既要能满足学生阶段性知识学习的需要,又不影响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热情。
瓦伦达是美国有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家族,有“空中飞人”之称,创造了很多吉尼斯世界纪录,他们每次他都可以在无安全措施保护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整个表演。原因是他们能将所有注意力集中于钢索而非成败上,“瓦伦达心态”一词也应运而生,强调做事情要关注过程。而学生恰恰是将自己的精力集中于每次考试的成败上,眼睛死死地盯住分数,好像这样就能把“66分”看成是“99分”一样。只关注结果的后果就是惨败。瓦伦达最后死于高空钢索表演,因为他在那次太看重结果了,他知道观众席都是些重要人物,他想表演得好一些。妻子说,离家之前他还在念叨“太紧张了,要怎么走”。
或许瓦伦达最后一次的表演就是我们的高考。可能社会赋予高考太多有关于“重要”的标签,你会不自觉担心结果,以至于不能专注于过程,最终功亏一篑。若想避免这些,不妨从现在就开始坚持“考试的可持续发展观”吧,高中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究竟如何度过这三年的学习,关键不在于考试考得好,而是考试的心态好。把每次考试看作是知识的检验,关注考试的内容本身,如果某次失败了,总结经验,迎接下次。坚持考试的可持续发展观,每次都有新的目标。至少做到不能因为某次的考试失利而影响随后的表现。当这种观念已形成你的一种自动化的无意识行为,那么,你大概也能笑傲高考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中说到:“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关注于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主旨思想,坚持如此,将不仅能体会学习的乐趣,结果也一定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