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今天你“贴标签”了吗

 “老师,我有强迫症,用了很多办法都没用,怎么办啊?”一个学生见到我就急切地问。我先安抚她稳定情绪,然后问她为什么说自己有强迫症。她就讲是曾咨询过的一位老师告诉她的。她自己也买了书,对照强迫症的症状,觉得自己很多症状都符合,于是更加相信自己有强迫症,但采用了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后没有什么效果。后面聊天中我发现其实他并不是强迫症,只是经历了一些事情情绪上有些障碍。加上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也比较少与同学交往,喜欢想东想西,但听了别人讲她有强迫症,就开始在生活中找一些证据证明自己有强迫症,因此陷入自己有强迫症的痛苦思想漩涡中。

  如今在心理咨询时似乎不给出一个名目就难以说清问题,不定义一种症状就证明不了自己的高明。一位心理专家讲,其实大部分孩子遇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都是在成长道路上必经的困惑。我们应该要做的是给予倾听,和他一起共同面对前面的魔障,而不是告诉他你是什么症状,这种症状应该用什么疗法就完事。

这种贴标签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父母或老师觉得孩子学习成绩差,事情没做好,往往没有多加考虑一个消极标签就贴给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你一点也不如某某”等等,孩子听了后会如何反应呢?往往他不会再去思考怎样做得更好,而是会自我否定:“我很笨的,做不好的,不用白费力气了。”有些学生在家长、老师的标签影响下甚至开始自暴自弃。这种消极标签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真的是危害很大。其实不仅是消极标签,积极的标签也要适可而止。盲目的肯定也容易对孩子造成误导。因为过分或不当的夸奖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永不会错。这样当他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时,会很受不了。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心理暗示”,即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听到很多原本生机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后,精神立刻萎靡不振、病情迅速加重,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我们贴的各种标签就是给孩子的心理暗示,我们经常给他贴标签,他接受了标签的诱导,就会做出与标签一致的行为。而心理咨询师、教师、家长的威信也会加大标签对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效果。

所以,看到孩子的变化与理想的不一致,不要奇怪,回想一下:今天你贴标签了吗?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