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放松紧绷的心弦

                                       放松紧绷的心弦

张老师责任心和上进心很强,做事特别认真,从教三年来,几乎将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没日没夜地加班。他的付出获得了回报,明显体现在教学成绩上,也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认可,但他始终认为与自己的预期仍有差距。今年以来,张老师明显有些支撑不住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了,身心疲惫,还出现了内分泌功能失调、失眠和偏头痛等一系列身心症状。身边人在佩服他一腔工作热情的同时,也开始担心他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原来,张老师一心扑在事业上,心无旁骛,想的念的都是上课、教研、培训、竞赛和成绩,做其他的事他都觉得浪费时间。对待工作的时间紧迫感非常强,陪家人的时间很少,同学朋友聚会能推就推基本不露面,总说太忙没有时间谈恋爱。看看电视剧电影他都觉得太不珍惜时间,单位组织的外出旅游更是直接推辞。长期以来,一路向前冲,舍不得停下来歇歇脚,精神高度紧张,像一根绷紧的弦,随时都可能断裂。

类似张老师这种情况的大有人在。凡事讲究适度原则,过犹不及。有强烈的进取心,为工作努力付出是件好事。但不顾身心承受能力的过度透支往往容易造成后续动力不足难以持续发展,倦怠情绪一旦产生势必影响深远,最终事倍功半。那么,该如何破解这种状况呢?

首先,建立合理认知。对自我的期望要恰当,制定的目标必须切合自身实际。目标能激发、维持和调节行动,过低的目标无法激发个人的潜能,而过高的目标又会让一些人产生严重的受挫感。所以,目标一定是综合考量个人能力、性格、家庭和环境背景因素后的结果。可取的做法是在一个总目标下制定详细的阶段性目标,这样就可以在短期内对照检查自身目标实现情况,便于灵活调整。比如,我的目标是要成为专家型教师,分解到今年,我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平均成绩提高几分?发表几篇文章?掌握什么新的技能?合理归因同样重要,当目标没有实现时,一些人的自动化思维就是将原因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行,继而一味自责,贬低自我价值,然后就加倍投入时间和精力,搞得精疲力竭。实际上,目标受挫并非总是能力问题,可能是方法不对路。科学的方法比盲目努力更加有效,尝试从改变方法入手,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其次,进行适度休闲。工作最好的状态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人不是机器,无法一成不变地保持高速运转,况且即使是机器,也需要有休息的时间,也需要充电和添加润滑剂。对人而言,休闲是改善身心状态的很好途径。当自己身处疲惫时,与其硬着头皮低效率坚持,不如转而做些休闲的事以调整状态。比如,参加户外运动,聆听放松冥想音乐,放松身心。适度休闲还有益于增长见识。人生处处是学习,许多知识是触类旁通的。尤其为师者,宽广的胸怀和广博的知识能极大促进自身魅力的提升。比如,在游山玩水间感悟大自然的和谐美以及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在朋友聚会的聊天中获取信息,拓展视野和思维。将生活化的生动的经验和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及日常与学生的交往中,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三,把握生活真谛。对于那些事业狂来说,人生似乎只有工作。但人的价值永远不止于此。亲情、友情、爱情、公益和休闲娱乐也都是人生应有的组成部分,物质和精神相得益彰才是人生好状态。在前几年网上广为流传的复旦女博士于娟在生命最后时刻写下的《癌症日记》,有这么一段话,“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幸福。”这是对生命的体悟。不妨给自己设立人生账户,为人生中各项重要的内容分门别类建立起诸如亲情账户、事业账户和友情账户等,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规划,为每个独立账户注入时间和精力,不要随意“挪用”,感受由此带来的“收益”的乐趣。

 

作者简介:

廖友国,讲师,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就职于闽江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已在《教育探索》、《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宁波大学学报》、《集美大学学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福建教育》、《心理与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等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随笔20多篇。

联系电话:1560601801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