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教育,应少一些批评,多一些看见

教育,应少一些批评,多一些看见

邓利军1   曾梦婷2(1. 武汉光谷未来学校,武汉430000;2. 武汉市光谷第一初级中学,武汉 430000)

一天课间,班主任张老师带来了一个瘦瘦的,眼睛红红的男孩。“邓老师,我实在没办法了,肺都被气炸了,麻烦你好好跟他聊聊,问问他到底想干什么!”在与他交谈中,我发现他就是那个总是调皮捣蛋的小刚。
小刚的行为表现在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捣乱,比如故意迟到、不听讲、吓唬同学等。尽管老师们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但他并没有收敛住他的“本性”。起初的小刚只是低着头,一句话都不肯说。我走到他面前,温柔的说“小刚,老师看到你的嘴巴干得厉害,想着你是不是渴了,给你倒杯水。”当我把水杯递给他的那一刻,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边抽泣一边说:“老师,我不想成为透明人,我做这些只是为了让老师注意到我,哪怕是不好的我。”
听到小刚发自内心的声音,我想他的每一次犯错,于他而言不是“丢人”,不是“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而是在渴望被看见。他在等待会不会有一次的犯错,能够让老师走进他的内心,去听一听他的渴望。然而,在正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不用管他,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在寻求关注度。”于是这些总是调皮捣蛋的孩子就被扣上了“问题学生”的帽子,直到哪天好像真的成了问题学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放学后见到了小刚一个人在操场上无目的地徘徊,于是走上前去与他交谈。通过交谈,了解到小刚的家庭环境并不和谐,父母经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略了对他的关爱和陪伴。在学校,小刚在学习上处于中等水平,老师也很少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在家中没有存在感的自己,来到学校好像也是透明人一样的存在,所以他选择通过捣蛋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哪怕这种注意是负面的,至少证明自己一直到在。
我想,如果继续把小刚当成是问题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看不见他背后想要被看见的需求,那么他将会一直都是问题学生。于是我不禁思考,当班级中一个孩子总是调皮捣蛋,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在此,给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看见学生想要被看见的需求。当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调皮捣蛋的时候,多用“今天上课不认真听讲,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来代替“你是不是不想学了,不想学就回家”。学生的行为可能会令人不解、不满,我们不妨尝试着放下愤怒,努力去洞察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想必能更好地理解并妥善回应。
第二,看见学生想要被尊重的需求。当学生总是做一些没有办法理解的行为,以尊重为前提,处理问题时旨在引导学生意识到错误,从中汲取启示与成长。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想出更多样化、更智慧的方式,更贴近学生内心,引导他们自发地做出改变。
第三,看见学生想要被认可的需求。在个体自我认同发展阶段,通过他人的认可建立自信和价值感尤为重要,尤其是来自他们身边的重要他人——教师的认可。当学生确信“我在班级中有所贡献,我能够做出成就,我具备能力……”时,这种信念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为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第四,看见学生想要被支持的需求。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这时若能感受到老师积极帮助解决问题,就能满足“被支持”的需求。这种支持不仅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不孤立,有依靠,能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无助感和绝望感。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控制学生的行为,但是我们能控制我们对学生行为的回应。当我们不把学生的行为问题看作是问题,少一些批评,而是透过行为去分析和看见孩子背后那些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可和被支持的需求,我想,教育就已经发生了。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