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接纳不完美的爱

                                                                       接纳不完美的爱

倪荣华1   邓利军2(1. 湖北省武汉光谷实验中学,武汉430000;2. 湖北省武汉光谷未来学校,武汉 430000)

      小颖,一个八年级女生,第一次见到她就引起了我的关注,倒不是因为她上课表现优异,又或是过于调皮。相反,她格外的安静,安静中透露出一丝超出这个年龄段的沉稳,事实上,她的年龄确实也比班上同学略长2岁。每次上心理课,她都听得特别专注,在她身上,我看到了那种对课堂的敬畏。

      一次偶然的机会,增进了我对她的了解。一天,在操场上碰到她和班上一个女生一起去吃饭,她竟然很主动地过来和我打招呼,并对我说:“心理老师,今天下午第三节我们班有您的心理课,您一定要来哦!”说实话,我很诧异,没想到看起来内向的她竟然这么主动地表达了对我课堂的喜欢。我随即回了句:“老师感觉到你很喜欢心理课,那当然不能让你失望呀……”就此我们打开了话匣子,一路聊到了食堂。之前我一直以为她是从其他学校转到我们学校的八年级学生,那天我才知道,她是从我们学校九年级留级下来的学生,因为患上了抑郁症,然后休学了一年,才来到了这届八年级。当听到这些的时候,我有些震惊,不是因为得知她患过抑郁症,而是因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治愈了。当时,我便邀请她找个时间和我分享自己治愈的过程,因为这肯定是一个艰难而又神奇的过程。

她说她当时抑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原生家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想要父母10分的爱,但是我当时感受到的可能就只有2分。我想要他们温柔地对待我,但是他们总是很严厉。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被爱,也不值得被爱。但是,后来我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我终于想通了,执着地向别人索要他们根本无法给予的东西,要不到,自己就会很痛苦。就像自己面前有一堵墙,自己知道它坚硬无比,无法撞破,但如果还是执着地撞墙,就只会头破血流。其实,我是可以从墙旁边的门里通过的……”是呀,一个人是没办法给予别人他本就没有的东西的,如果我们执着地要对方给予,只会让大家都痛苦。这个学生的洞见让我震惊,因为这是很多人,甚至是很多大人都没办法想通和做到的一点。

      现在的心理咨询有一个不好的倾向:认为父母是孩子问题的罪魁祸首。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当一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大家会下意识地把孩子的问题都归咎于父母身上。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言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是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庭与孩子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地关系,但是过分归咎于原生家庭的这种思维方式,在我看来是不可取的。就像小颖,如果她把自己的抑郁归咎于父母,而没有学会调整自身,她可能不会这么快好起来。作为心理老师,我们在学校里经常会听到学生吐槽自己父母的严厉、控制、约束等等,如果我们也像学生一样,认为都是父母的问题,而不是另辟蹊径,只会让亲子关系愈演愈烈。孩子长大了,做父母的希望孩子“感恩”,而孩子却觉得父母欠自己一个“道歉”。

当我为人母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也愿意相信,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做好家长,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能承担好父母这个角色。每个人都只是在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但是因为养育经验的局限,让很多父母下意识按照自己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来养育自己的孩子,有些可能因为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局限,让他们只能关注到温饱,而难以留意到孩子的精神层面,还有些因为性格的局限,表现得没那么温柔,又或是因为社会或时代的局限,让他们没办法时刻做到“民主、平等、尊重”等等,因为这些局限,让很多父母没有能够完美地爱自己的孩子,让爱没能很好地流通起来。可是,那不是不爱,只是爱得不那么完美而已!如果我们教育者,尝试着帮助孩子设身处地地去看清父母身上的局限,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对父母会不会就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这会不会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小颖说:“当我理解父母的局限,选择去接纳不那么完美的爱时,我发现父母变可爱了,自己也值得被爱了。”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