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蒙蔽了爱?
——“非暴力沟通”是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
【摘要】人的语言可以是窗户,也可以是墙,它可以让人自由,或给人以审判。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与别人的沟通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教师是语言的高频使用者,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恰当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在观察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要,提升沟通的品质,这无疑是对自身教育沟通工作的改进,也有助于建设一个友爱的世界。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 学生 教师 感受 需要
人天生乐群,善于交往。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方式的异化成为了沟通主体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彼此间的爱和理解暂时被阻断。在教师工作中,最常见的异化沟通就是评价与比较。如果可以改变这种片面、局限的沟通方式,尝试去多留意、关注学生真实的的感受和现下实际的需要,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那么,随之而来的是彼此之间更多、更好的理解,而那原本被蒙蔽的爱,也将逐渐被揭开与释放。
一、异化的沟通方式让爱缺失
异化的沟通方式,让教师对学生的爱有所缺失,同时学生也无法对老师或周围的同学萌生爱意。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没有完成,老师会评价学生“不认真、不努力、不听话”,而学生则会觉得老师“不理解我,我不喜欢这个老师”。其实,老师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孩子的表现,一味觉得孩子的表现是与自己的期待不匹配的。老师期望孩子们能认真、努力和听话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现下最实际、最迫切的需要,这样一来,给彼此之间带来的只会是疏远和伤害。站在学生的角度,可能作业没有完成是有自己的苦衷的。良性的沟通方式应该是了解情况、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而不是急着表达自己的情绪,去评价、比较来定性这个孩子,你的一言一行会给孩子带去暗示,觉得难道我就是这样的孩子,他会疏远老师,不会与你沟通,也会在班级产生不好的影响,没有同学愿意与他做朋友,这样一来无论是生生之间的交往,还是师生之间的交往都会出现问题。在异化沟通中,评价与比较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它们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
二、评价与比较提倡的是暴力
评价通俗地讲就是以己度人,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人身上,只要不一致,就给别人一个不是太理想的评价。在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一定是会有自己的标准的。比如,学习好、认真听话、按时完成任务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如果只因他学习成绩不好,就判定他不是好孩子,而不去关注他的感受、需要和闪光点,这难道不是一种自己主观评价上的“暴力”吗?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方式,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老师们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将班里的孩子进行比较,被比较的两位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优秀的孩子对他人也许会失去爱意,原有的关爱会骤降,只因你老师的一句话。而另一位稍稍落后的孩子呢?他不仅对你老师口中所谓优秀的孩子无法产生爱意,自己的心里还会有一种落差,心情极为低落,恐怕对自己也慢慢没有了爱意。那老师的一个比较,难道不是对学生某种程度上的“暴力”吗?
所以,评价和比较是一种“暴力的沟通方式”。站在一线讲台上,高频使用语言在和学生沟通的教师们,请一定要关注这股不被重视的“暴力”。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要学会这平和而神奇的非暴力沟通方式,让孩子们在教育中收获爱与被爱的幸福!
三、非暴力沟通构建有爱世界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这时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非暴力沟通”为孩子构建爱的世界。
在“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中,首先是观察,其次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而不进行评价和比较,最后在此基础上再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思考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去运用“非暴力沟通”。记得有一次,班里的小干部告诉我,有位同学在教室中喜欢随意摆弄别人的东西,还喜欢用自己的铅笔戳坐在他附近的同学。经过几次的留心观察,发现确有其事,我先稳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直接给予这位同学严厉的批评。因为我深知批评是一种评价,如果这个评价不恰当,将会成为一种语言的暴力。在这里该同学的行为的确不当,但如果直接评价,根据我对他脾气性格的了解,他不一定会接受,说不定情况会愈演愈烈。所以我先将自己看到的情况与他进行交流以后,先说出了我自己的感受,那就是这种行为让我感到很困扰、气愤。听了我的感受,这位同学开始放下一些心理戒备,慢慢敞开心扉。于是在这样的沟通氛围里,他也松口告诉了我,自己并非故意,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与其他同学相处,交朋友,只是闹着玩,并没有恶意。经过一番思考,我将其他同学不喜欢这种相处方式告诉了他,并提醒他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与同学相处。沟通前我也思考过,我为什么会对他的这种行为感到困扰、气愤。因为我的需要是让班级里的孩子们团结友爱、相处融洽。当然,这样的想法告诉了该名学生,他听了,似乎意识上开始有所改变,发现原来老师、其他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经过此次谈话,又经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他开始有了比较微小的改变。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并坚信这样“非暴力的沟通方式”会激发孩子们心中的爱意,帮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与“暴力”扯上关系,但是如果你停下脚步,静下心来,稍微留意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沟通方式,并且用心体会这种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什么,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将“非暴力沟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打开爱和理解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