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张 媛    胥兴春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摘 要:儿童心理发展在其全面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留守儿童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催生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发展对其自身、国家及社会均有较大影响。本文运用CiteSpaceⅤ.5.7软件对CNKI中2012-2022年443篇文献进行文献量及文献年度分布、研究机构与作者分布、关键词的共现及突现图谱等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从年度分布来看,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呈波动震荡上行趋势,在2018年出现峰值。(2)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热点集中在“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心理弹性”等方面。(3)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前沿集中在“应对方式”、“情绪情感”等领域,且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要素渐趋多元化。针对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由理论走向实践,关注切实的支持策略;由单一走向整合,结合多方的影响要素研究其心理发展;由消极走向积极,实现积极心理的转向。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知识图谱;热点领域;可视化分析;

 

儿童心理发展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留守儿童人数随之上升。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儿童群体,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1]。由于各种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其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对于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不论是对留守儿童自身还是于社会而言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近十年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行定量的可视化分析,以期为今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依托儿童之家的婴幼儿社区托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2019YBJJ1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依托儿童之家的婴幼儿社区托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SWU1909221)。
作者简介:胥兴春(1973-)男,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质量与政策、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托育事业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张 媛(1998-),女,汉族,重庆涪陵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与学前儿童发展。Email:2662751192@qq.com]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可视化分析方法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和高等教育,[2]但当前该软件完全可以应用于儿童心理研究中。本研究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 CiteSpaceⅤ.5.7对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绘制知识图谱来全面了解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最新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及未完善的研究领域。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 SU(主题) = 留守儿童And心理及SU(主题) = 留守儿童And心理健康,发表年份Between 2012-2022,数据来源类别选定为核心期刊”为检索表达式,为了保证文献的可靠与一致性,逐一核对检索出的文献,删去导读与专栏导语、学术会议信息、年度总目次、新闻报道、人物介绍及机构介绍等非研究性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信息 433条。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 软件能够用知识图谱的形式对学科的演化路径和知识前沿进行分析与预测。[3]知识图谱是用图形、图像形式来表示节点和关系,即呈现相关知识概念并挖掘复杂关系,最终辅助用户决策[4]。故本研究采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Ⅴ.5.7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同时运用Excel进行图表绘制。利用图谱直观的展示出年发文量、发文趋势、作者共现、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等信息,进而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规律,探寻近十年来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展及前沿。
二、文献计量分析
(一)文献年度分布分析
根据图1可看出,2012-2022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相关文献数量变化的趋势,整体而言呈震荡上行趋势,且在2018年达到峰值。这一趋势与我国有关留守儿童政策及文件的发布休戚相关。如2014年出台的关爱留守儿童文件、2015年颁布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及2018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


(二)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将作者作为分析对象绘制出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核心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其中,作者姓名节点数越大,影响力越强;同时,连线数越多,代表节点间越密切,该领域核心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越高。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根据普赖斯定律(M≈0.749λmax)可得,我国近十年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为2篇,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范兴华,累计发文7篇。
利用citespace对研究机构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可以直观分析“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核心学术机构及其合作与发展趋势。从学术研究机构发文分布来看,大部分研究机构为师范类院校,其中发文量最多的科研机构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另外,从机构合作关系来看,大部分研究均为机构内部合作,没有出现比较显著的跨院校合作情况,这也显示出各机构合作不充分的情况。


三、基于关键词图谱的热点研究领域分析
知识图谱能有效直观的显示出研究热点与前沿。本研究采用 citespace,Ⅴ.5.7 的关键词分析功能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表、关键词共现图谱,全面展示了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
(一)高频关键词及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是对论文研究内容高度概括与聚焦的词汇,因此对关键词进行研究能够较好地对论文研究的主旨和核心内容实现有效掌握。由关键词词频表可知,位居前五的关键词分别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卫生、心理弹性。此外,将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Ⅴ.5.7软件中,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时间跨度设为2012-2022,时间切片设为一年,得到如图4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关键词节点N为347,连线E为818,节点关键词的字体越大体现了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大、中介中心性也就越强,连线越粗反映了关键词之间关联程度越高。由图可知,大部分关键词间具有显著的共现性。



(二)热点领域解读
通过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关键词词频表及关键词共现图,发现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热点集中在“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心理弹性”等方面。
1、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焦点所在
心理健康作为精神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父母分离、学业落后、自身安全感缺失、支持不当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焦点所在。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相关研究、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等方面。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现有研究呈现出研究结果不一致的特征,但大部分研究指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最明显的是情绪控制能力更弱,行为问题更多。[5]从情绪问题的维度而言,研究者们较多地关注留守儿童孤独感、安全感、焦虑等。如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分开,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孤独感的困扰。[6]且留守儿童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就某些特定情绪或精神症状而言,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2.1%~51.4%,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13.2%~57.6%。[7]从行为问题而言,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发生率更高,其吸烟、酗酒、逃学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父母未外出务工的儿童。[8]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同学者研究结果呈现出差异性,如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与非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9]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主题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两大方面。从内部因素出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留守儿童自身存在较强相关关系。如留守儿童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关联,留守儿童内外向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10]此外,留守儿童生理、心理与其暴力行为存在相关关系。[11]从外部因素而言,负性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且心理健康在性别、民族、年级和父母外出状况上差异显著。[12]此外,贫困作为落后地区的一个显性因素,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大影响。因此,不少学者研究过贫困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贫困程度较高,多维剥夺现象严重;贫困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健康均有显著性影响。[1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策略也是心理健康研究热点所在。从影响因素而言,通过梳理文献,大致可以将影响因素分为家庭、教育、社会三大类别。从家庭层面而言,亲子关系、父母外出务工、[14]隔代教养、家庭氛围[15]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从教育角度出发,教育公平、班级结构[16]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显著影响;从社会而言,贫困问题、[17]人口流动、城镇化、负性生活事件均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精神卫生成为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重点议题
精神卫生本是来自于精神医学的相关概念与话语。最早由心理卫生一词演变而来,是指精神卫生状态和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及措施。作为精神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主题,精神卫生近年来备受学者们关注。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儿童精神卫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产生精神卫生问题,如学习问题、情绪障碍、品行障碍、行为偏激、儿童虐待等。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近年来,我国针对留守儿童精神卫生,话题主要集中在精神卫生症状研究、精神卫生相关研究、精神卫生影响因素研究等领域。
其一,从精神卫生症状来说,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而言,主观幸福感更弱,更易产生退缩、无助、自卑、寂寞等心理行为。且更易产生心理病理症状,如强迫、焦虑、抑郁、偏执等。[18]其二,在与留守儿童精神卫生相关研究中,研究者较多研究留守儿童精神卫生与情绪情感相关问题。如抑郁、焦虑、情绪障碍、孤独症等。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抑郁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且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学龄儿童遭受的伤害和情绪困扰程度更高。[20]由于其生活的特定环境及面对的各项负性生活事件,其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孤独症,亦更容易受到霸凌等行为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其精神卫生状况。其三,从精神卫生影响因素而言,研究者较多的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的角度去考虑。如同伴关系、生活事件、留守特征、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家庭环境、学校氛围、不同监护类型等因素会对留守儿童精神卫生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支持作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状况的共有因素,较多地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如社会支持对于留守儿童精神卫生状况、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恰当的社会支持策略能有效减缓留守儿童的抑郁及焦虑症状。[21]亦能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度。
3、心理弹性成为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热点领域
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已渐趋渗透到教育学领域。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不同学者各执一词。但从结果性定义而言,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 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22]留守儿童相较于普通儿童而言,更多的是生长于逆境中,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是学者们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状况研究、相关研究及对策研究等方面。
从心理弹性状况研究而言,研究表明,通过独立样本比检验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总分及下面的四个维度得分上均低于非留守儿童群体。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年龄、性别、留守类型、认知风格等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差异的主要因素。[23]此外,在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来评估中国儿童的心理弹性现状的 研究中,发现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得分高于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
从心理弹性相关研究来说,研究主题较为广泛。如心理弹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弹性与社会退缩的关系、心理弹性与教养方式的相关、心理弹性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心理弹性与孤独感及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总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5]另外,社会支持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弹性水平,尤其是儿童对支持的利用度。[26]
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对策研究来说,研究者从父母、国家、学校等维度提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如亲社会人群的识别并与之建立亲密关系有利于使身处危险的少年儿童有一个相对保护性的环境, 成人可以通过角色示范帮助孩子获得心理弹性。[27]国家、社会、社区也可以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基于突现词变化的前沿主题分析
从近十年相关研究文献出发,利用 citespace,Ⅴ.5.7软件的变异检测算法对文献进行突现词汇的提取,以掌握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发展前沿和演进。
(一)突现词探测
突现词是某一时段激增的热点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的突现情况,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前沿。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的突发性探测功能,得到关键词的突现图谱。可以看出,根据开始突现的时间依次排列,分别为:应对方式、农村人口、心理适应、心理弹性、少数民族、社会支持、效度、孤独、安全感、孤独感等。


(二)前沿主题解读
1、留守儿童心理前沿聚焦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研究始终是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重点与前沿。从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看到,“应对方式”从2012年持续到2022年,且中心强度2.09,足以说明“应对方式”的重要地位。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兴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产生的特殊群体。在他们的身上更容易表现出不良的行为问题、情绪问题。2010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后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相继颁布,在2012年国家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此类“意见”的颁布旨在进一步探索如何从理论及实践上更好的服务留守儿童,打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体系。因此,较多学者从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应对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这是教育者们研究的重点方向,也是社会研究的重点方向。
“应对方式”可以分为内部应对方式与外部应对方式两方面。从内部应对方式而言,主要是指留守儿童以自身的特质来自地解决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如心理适应、心理弹性、心理资本等。研究表明,心理适应能力更好的儿童,其抑郁、焦虑、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更低,且面临此类心理问题时,更能从正向的视角去看待此类问题。[28]从外部应对方式而言,学者们更多地从社会支持角度去论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社会支持并非只是单一的从社会层面提供的支持,而是一种包含家庭、同辈、学校、社会等共同力量,是帮助个体应对压力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包括能让个体更好地处理困难的正式的与非正式的支持系统。[29]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自尊的发展和心理弹性的构建,并在自杀意念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30]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研究显示,低社会支持水平下的留守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相对较多,违法和违纪行为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31]
因此,面对当前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研究者们从理论及实践的层面出发,去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及“支持策略”。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亦能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2、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突出情感之维
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的亲情的“缺失”、教育的“空场”、心理需求的“悬空”,导致其心理问题频发。尤其体现在情绪情感等方面,如孤独、不安、焦虑、抑郁等。因此,从近十年相关研究文献出发,利用 citespace,Ⅴ.5.7软件的变异检测算法对文献进行突现词汇的提取,发现孤独感、抑郁、安全感等问题是研究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满意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感受或体验,且通常伴随悲伤和空虚等消极情绪反应。[32]当前对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及相关研究两方面。从调查研究而言,主要以某地为例,展开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实证调查,如岳蕾、孙芳云等人对湖南省边远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33]以及郭智慧等人对宝鸡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分析。[34]从相关研究而言,研究者们的研究视角较为广泛,如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关系、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心理弹性关系、留守儿童孤独感与情绪表达的关系、亲子亲和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等。
留守儿童抑郁是近年来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从突现图谱来看,“抑郁”一词出现时间较晚,但该词突现强度却是最强。在较早的年份,“抑郁”一词还未在国内盛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校与社会中儿童抑郁的案例越来越多,且逐渐低年龄化,因此,“抑郁”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情绪与其问题行为存在明显正相关,[35]有学者研究过留守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留守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人口学特征、家庭状况及个人生活方式与抑郁、焦虑症状检出存在相关关系。[36]也有学者发现留守儿童青少年中的大部分存在抑郁情绪等问题。[37][38]分析其抑郁原因,研究表明,父母的迁移与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呈现显著相关。[39]
安全感是指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40]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研究大多集中在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等方面。如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41]、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心理韧性关系分析等。[42]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问题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或也将是学者们继续推进的前沿话题。
3、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要素渐趋多元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大部分研究者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策略研究,如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精神卫生现状及应对策略等。但通过关键词突现图谱我们可以看到,“农村人口”、“少数民族”“心理弹性”、“心理适应”等关键词位居其列。涵盖了人口学变量、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多方面要素。
从人口学变量来说,“少数民族”在2013年出现,持续至今,且中心强度为2.34,足以说明该要素在学者们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或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又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特殊性,有较多学者关注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如刘洋研究的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关系、[43]董泽松研究的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等[44]。都能证明学者们不仅从心理学方面考察到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还将人口学变量也纳入其中,多维地去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从内外部因素而言,学者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不仅考察到了内部因素,如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资本、心理弹性、心理适应、自尊、问题行为等,亦考察到了外部要素,如社会支持。
因此,当今的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方向与要素逐渐走向多元化,也更能做到从多方面去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五、建议与启示
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近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现状及策略研究等方面。这与以往研究的综述大体一致。[45]但目前的研究尚存在着不足,结合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状的总体分析,对未来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由理论走向实践,关注切实的支持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是无可避免的,我们教育者更多应思考的是如何从教育的角度去提出一些教育策略与方法来解决与完善问题。[46]因此,从理论走向实践是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有之策。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心理理论方面。如李晓玫、姜英杰等学者利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 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和Buss-Perry攻击行为量表对754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来探究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相关关系。[47]李丽娜、张帆等学者有研究了情绪表达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支持。[48]因此,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及其理论出发,探讨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留守儿童心理理论。其中也有学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去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冯丽、姜英杰等学者基于冀北农村地区小学3~6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及影响因素。[49]王学男、吴霓学者从江西、四川两省的实地调研出发调研,讨论了“后撤并时代”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的挑战与可能,也提出了一些实践建议。
总体而言,我国的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缺乏实证研究。为此,今后研究者需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如何”而不是“为何”,更多的提出实践性建议,为解决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供切实的建议与对策。
(二)由单一走向整合,结合多方的影响要素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对于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较多学者从家庭及社会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家庭及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学者发现,父母的迁移对于青少年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影响,更易形成留守儿童孤僻、不安的性格。[50]也有学者发现,留守儿童父母缺位的成长经历可能对其心理理解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刘红升基于中国留守家庭的现实情境来建构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分析框架,重点关注父母流动距离与亲子关系质量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51]有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去探讨社会客观条件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如张姝婧提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谈到要从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家校联动等。[52]。但作者通过梳理近十年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发现,当前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影响因素大部分还是集中于家庭与社会,对于如何从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及学校、同伴因素等其他方面涉及较少。事实上,在个体因素方面,留守经历可能对于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从而致使其心理理解能力发展存在不足。对于农村 2—3 岁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主动探索方面的发展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表现为对环境中新异事物缺乏关注和探索主动性。[53]因此,个人因素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我们不应只关注到留守小学生、中学生,更应该将目光投放至3-6岁的儿童,其由于年龄的差异,心理发展成熟度较低,对于挫折、逆境等情况更难面对。因此,全面科学的考量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留守儿童的情绪表达或情绪调节等情绪适应问题以及其他心理问题问题,使教育和干预的开展有规律可循。
(三)由消极走向积极,实现积极心理的转向
在前文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主题集中在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心理弹性等方面。事实上,在该主题下研究重点集中于留守儿童消极心理,如焦虑、抑郁、孤独感等。
留守儿童是否与落后儿童画上等号,“留守”儿童是真的被“留守”了吗?[54]此类问题值得商榷,但我们能肯定的是,即便留守儿童的生活轨迹与普通儿童存在差异,但并非绝对的意味着留守儿童就完全是负面形象的代名词。有研究表明,家庭支持、希望感、感恩与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55]且感恩是留守儿童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保护性因素[56]。为此,今后研究者需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考察并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克服其消极心理问题。
因此,研究者转变视角,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正向的视角,鼓励性的话语与政策或许更能唤醒留守儿童内心深处缺失的感恩、亲社会、依恋、信任等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06):42-47.
[2]赵慧臣,王玥,张舒予. 可视化分析方法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运用的元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4( 1) : 36—43.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DOI:10.16192/j.cnki.1003-2053.2015.02.009.
[4]陈挺,冷伏海,惠仲阳,叶京,葛春雷,李宏,黄龙光,陈晓怡.主要国家重点科技投入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21,17(06):1083-1090.
[5]Huiping Zhang et al.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depression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Roles of self-compassion and hope[J]. Child Abuse & Neglect, 2019, 96(C) : 104072.
[6]Shen J,Liu X,Zhao J,et al.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migrant children in urbanization process[J].Psychol Dev Educ2015,31(1):108-116.
[7]Cheng J and Sun Y-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J].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2015, 41(4) : 515-23.
[8]Wen Ming and Lin Danhua. 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ir migrant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nonmigrant families.[J]. Child development, 2012, 83(1) : 120-36.
[9]满小欧,曹海军.农村社区10~15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保护性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11):1537-1540.
[10]陶婧,程志元,方金勇,陶德刚,王芸,翟翌,刘婉婷,韦婉,陈阳.留守儿童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问题:留守类型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2):1878-1883.DOI:10.13342/j.cnki.cjhp.2021.12.026.
[11]Chen, M., Sun, X., Chen, Q., & Chan, K. L. (2020). Parental migration, children’s safety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rural China: A -analysis. Trauma, Violence, & Abuse, 21(1), 113–122.
[12]韩黎,袁纪玮,龙艳.苔花盛开如牡丹?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02):266-274.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14.
[13]李春凯,彭华民.贫困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修水县分析为例[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01):107-118.DOI:10.14134/j.cnki.cn33-1337/c.2018.01.012.
[14]张婷皮美,石智雷.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西北人口,2021,42(04):31-43.DOI: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21.04.004.
[15]杨铖,刘建平.家庭氛围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养”“育”割裂?[J].心理学探新,2017,37(04):364-368.
[16]侯珂,刘艳,屈智勇,张云运,蒋索.班级结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同化还是对比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02):220-229.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2.12.
[17]李春凯,彭华民.贫困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修水县分析为例[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01):107-118.DOI:10.14134/j.cnki.cn33-1337/c.2018.01.012.
[18]程纪奎,袁长江,陶芳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和伤害[J].中国学校卫生,2007(07):652-653.
[19]周甄,王君.农村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09):976-978.
[20]Zhou Y, Cheng Y, Liang Y, et al. Interaction status, victimization and emotional distres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 national survey in China[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20, 118: 105348.
[21]顾皎,徐文诤,汤彩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J].教育观察,2022,11(12):24-26+49.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2.12.014.
[22]Masten,A.S.Ordinarymagic:resilence proc esses in c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227-238
[23][49]冯丽,姜英杰,刘继琳.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冀北农村地区小学3~6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1,(11):48-53.
[24]文一,刘琴,张帆,黄轲,逯嘉,郭雪,王宏.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评估中国儿童心理弹性现状的 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1):826-832.
[25]何桂华.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的关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05):758-762
[26]郭雪,刘琴,黄轲,逯嘉,张帆,汪洋.国内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的 分析[J].卫生研究,2014,43(03):492-496+499.DOI:10.19813/j.cnki.weishengyanjiu.2014.03.029.
[27]Kumpfer KL.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The resilience work. In:Glantz M D&Johnson(Eds.).Resiliencyand d evelopment:Positive lifeadaptations,NY:Kluw er Academic.1999.
[28]李加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适应及其预测性因素[D],2021.DOI:10.27684/d.cnki.gxndx.2021.002714.
[29]Cohen S and Wills T A.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 98(2) : 310-57.
[30]邵福泉,苏虹.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17(04):246-248+310.
[31]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3):98-102.
[32]Asher SR, Paquette JA.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hood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 12 (3):75-78
[33]岳蕾,孙芳云,刘勇.湖南省边远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0):3320-3323.
[34]郭智慧,韩志红,史永涛,上官青云,郭宇鹏,邢麟.宝鸡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06):630-632.
[35]Fan, F., Su, L., Gill, M. K., & Birmaher, B. (2010).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A preliminary study. Socialc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45, 655–664.
[36]王翠梅,喻志文,黄翔,钟厚永,龚玲,王世昌,卢金逵,伍晓艳.留守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留守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825-1828+1832.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2.016.
[37]齐亚楠,杨宁.4~5岁留守学前儿童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和调节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20(02):41-56.DOI:10.13861/j.cnki.sece.2020.02.004.
[38]崔丽娟,肖雨蒙.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改善社会支持系统: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促进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0(01):20-30.DOI:10.19563/j.cnki.sdjk.2022.01.003.
[39]Zhou, M., Sun, X., Huang, L., Zhang, G., Kenny, K., Xue, H., ... Rozelle, S. (2018). Parental migration and left-behind children’s depressive symptoms: Estimation d on a nationally-representative panel datas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5, 6 9.
[40]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2):97-99.
[41]安莉娟,冯江平.农村初中生父母外出务工状况及对其心理安全感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4):82-85.
[42]徐礼平,田宗远,邝宏达.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与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09):923-925.
[43]刘洋,祖母拉提,葩俪泽.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09):1397-1399.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14.09.043.
[44]董泽松,何志魁.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06):920-923.
[45]冯丽,姜英杰,刘继琳.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冀北农村地区小学3~6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1(11):48-53.
[46]Zhou, Z., Sun, X., Liu, Y., & Zhou, D. (2005).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problems of children left in rural areas.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 71–79
[47]李晓玫,姜英杰,于明阳,袁媛,刘芳芳.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2,20(03):353-360.
[48]李丽娜,张帆,齐音,张珊珊,张书皓,李薇.情绪表达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及
性别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1):1756-1760.
[50]Fellmeth, G., Rose-Clarke, K., Zhao, C., Busert, L. K., Zheng, Y., Massazza, A., ... Orcutt, M. (2018). Health impacts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The Lancet, 392, 2567–2582
[51]刘红升.中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理论研究:思想、述评、应用[J].社会科学论坛,2021(04):158-168.
[52]张姝婧.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J].农业经济,2020(05):123-125.
[53]周玉明,戚艳杰,张之霞,等.农村 2-3 岁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及人格发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 9) :716-720.
[54]preschool children's early academic and social skill trajectories in China: Are ‘leftbehind’ children really left behind?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51, 317–328. 
[55]魏昶,喻承甫,洪小祝,等.留守儿童感恩、焦虑抑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3):290-292.
[56]魏昶,靳子阳,刘莎,等.学校氛围在留守儿童感恩与网络游戏成瘾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8):1161-1163.

 

Progress and trend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 ——visual analysis d on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XU Xingchun  ZhangYuan
(Faculty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As a special group born under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mselves,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In this paper, CiteSpace Ⅴ. 5.7 software is used to conduct visual analysis of 443 documents in CNKI from 2012 to 2022, including the volume of documents,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docum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uthors, the co-occurrence of key words and the emergence map.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nual distribution, 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shows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with a peak in 2018. (2) The focu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left-behind children focuses on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other aspects. (3) The frontier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left-behind children focus on "coping style", "emotion" and other fields,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element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mov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ocusing on practical support strategies; From single to integrati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studied in combination with multiple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and realize the chang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Knowledge map; Hot areas; Visual analysis;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