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幸福的公式

 

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一根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凉爽可口,一股强烈的幸福感顿时涌上心头。可回头一看,怎么他手里拿着一个七彩的冰淇淋,看上去可真不便宜,心里想着那个肯定更好吃吧,还没等想完,再看一眼手里的冰棍,仿佛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凉爽了,方才的幸福感好像也变得黯淡起来。

幸福来得那么轻松,却又去的那么简单。它或许是我们每个人毕生所追寻的,却又总是感觉难于真正得到的。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我们每个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要更多的钱,要更高的权力,要家庭和谐美满,要身体健康,要……不管怎么说,只要是好东西,就要越多越好,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幸福起来。

可是,我们又往往会发现,在渴求的东西越多的时候,却也很难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幸福,因为当拥有了更多的金钱后,我或许会想要更多、更多的金钱,对金钱的渴望仿佛更强烈了。拥有更多,想要的更多、更多,和幸福的距离反而更远了。那么幸福到底有没有可能被寻到呢?

心理学家在对幸福的研究中提出了幸福的公式:幸福=我们拥有的/我们想要的,从这个公式来看,要想收获幸福,我们有两条路:扩大分子,增多我们拥有的;缩小分母,减少我们想要的。

扩大分子好像就是要不断的追逐,谋求更多的东西,赚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的权利,积蓄更多的东西;缩小分母是否就是让我们自己告诉自己什么都不想要了,什么都没有价值了,什么都不应该去追求了,去压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真的能够收获到幸福吗?

 

一、扩大分子:看到我们所拥有的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大家现在尽量多的找到在自己身边带有红颜色的东西。随便打眼一看,红色的笔,书本上红色的字,桌子上红色的花……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找到很多带有红色的东西。

它们是刚刚突然冒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它们一直就在这里,但是我们却一直习以为常的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有很多东西它一直在那,但是我们却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同样,我们在生活中或许本来就已经拥有很多,但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上面,所以就会对它们视而不见,这样就在心里的天平上减少了我们的分子的重量,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去重新发现这些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那么我们到底要发现拥有什么东西,才能够帮我们提升幸福感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邀请数百位年轻人参与,每周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其中的一些人被要求记录一周当中发生的值得感恩的、积极的事物,剩下的一半人被要求记录自己一周的烦心事。参与的学生不但会记录下每周的感恩事件或烦心事,还会每周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

实验结果发现那些会每周写下感恩事件的学生明显对生活更加满意,对未来持更乐观的态度,甚至平均生病次数都比抱怨组的成员更少。

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看到我们所经历的开心的事情,积极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来写这个积极日记,这样我们每周只需要花费几分钟时间,就能够有效的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体验。

当然我们或许会觉得每天的生活都很枯燥无味,早上按时起床,上课、上班,午饭,偶尔能够难得的午休一下,下午接着上课、上班,晚饭,睡觉,好像没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没什么积极的事情。我们可以用这样几个技巧,帮助我们去发现和记录更多开心的积极的事情。

1.降低标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只要有那么一瞬间让你感到积极、满足或者自豪,都应该被注意到。

  • 2.把大问题分为为小问题:回想一下完成某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时,做的所有的小步骤,把这些事情重新捋一遍并写下每个步骤。
  • 3.重复:以前写过的事件也可以被再次重复记录。请千万记住,并不是只要成功了一次,再做第二次便是“理所应当”。那些事件仍然很特别,应该得到你的夸奖。
  • 4.看到自己的贡献:当好事发生之后,我们往往会觉得那是他人的功劳。那不如去问问别人,他们觉得你做了哪些独特的贡献。
  • 5.识别负面思想:当我们写下一些积极的东西时,往往会克制不住地添加一些消极的东西,比如“我今早起得挺早,但我还是差点迟到了”、“我做的还不错,但这就是我应该做到的”。而准确识别自己的消极思想,是屏蔽它们的第一步。
  • 6.换个角度:我们得意识到,生活中不只有学习考试、上班工作、升职加薪,陪伴家人朋友、享受运动、放松的时刻……都是可以被记录的。
  • 7.注意那些特别觉得困难的事情:特别去注意那些自己觉得很困难的事情。比如我觉得保持平静的情绪很难,那我保持平静的每一秒都是珍贵的,即使只有很短的时间。

 

二、缩小分母: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和戴尔•格里芬曾面向大学生做过一个实验,假设现在你去一家公司应聘,同时还有一个和你有相同学历背景,相同能力水平的人一起去应聘。

去第一家公司,你的年薪是15万元。然而和你有相同背景经历的其他候选人年薪是18万元。去第二家公司,你的年薪是13万元。然而和你有相同背景经历的其他候选人年薪是10万元。

那么去哪家公司你的满意度会更高?或许我们很不假思索的做出非常理智的回答,当然是去第一家,毕竟15万比13万多。但是研究发现,有2/3的人会选择去第二家,他们觉得去第二家满意度会更高,因为我们会比他人得到更高的年薪。

我们有时候会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显得比别人更好,最终做出一些不合理的抉择。因为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期待值建立在别人拥有什么的基础上,别人拥有什么仿佛我想要的就是什么,这样其实就把我想要的东西无限放大了,而这个我应该想要的和我真正想要的之间其实是有差异的。

如果我们想要的总是要求自己超过别人,拥有的比别人多,那么通往幸福的路我们可能就很难走通,比如你现在是全市最优秀的,我们就想要成为全省最优秀的,当你成为了全省最优秀的,又想要成为全国最优秀的,当你成为了全国最优秀的 ,又想要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 ,当你成为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又想要成为全宇宙最优秀的,当你成为了全宇宙最优秀的,或许突然发现还有别的宇宙,还有人比我更厉害,那么我们想要的仿佛一直都在无限的膨胀,但一直都不可能真正达成。

心理学研究发现,其实高幸福感和低幸福感的人之间的区别,正是来自他们在判断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时所使用的标准不同。

高幸福感的人会使用内在标准和价值观来评价自己,并且不会受周围可能超过自己的人的影响。低幸福感的人恰恰相反,他们会对周围人的表现高度敏感,只有自己的表现优于身边的人时,才会感觉到开心。

所以我们在缩小分母的路上,并不是一味的压制自己的欲望,甚至对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丧失渴望,而是要以内在的标准来看清楚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受困于那些和他人比较而产生的我应该想要的东西,那个虚幻的泡影如果不断的放大膨胀,才是真正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体验的罪魁祸首。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虚幻的泡影,立足于自我的目标,自我的追求,去达成自我的实现,去追寻我们真正想要的。

 

通往幸福的路,或许很难,各种理论和学说,有无尽的探讨和研究,仿佛也并没有真正指明路的方向;或许很简单,就是一句口头禅:知足常乐,看到我们已经拥有的,看清我们真正想要的。接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去践行,去体验,才会有自己真正的收获,才能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