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猫有多惨,我就有多惨” ——对中学生虐猫行为的心理学思考

一、文章题目:“猫有多惨,我就有多惨” ——对中学生虐猫行为的心理学思考

二、作者姓名、单位:邓嘉欣 深圳市龙华中学

三、文章摘要:“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正是因为有爱,人与动物之间,才能够和谐相处。如果爱消失了,原本的和谐被恶意取代,那么恶所存在的地方,生命将会枯萎。近几年来,虐猫事件频频发生,似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相关新闻报道。在这些报道中,甚至出现了许多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少年,这不禁让人大感震惊!为什么这些本该充满爱心的青少年能对可爱天真的猫咪那般残忍?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本文从一个典型案例中审视中学生虐猫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并提出自己对当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浅显建议。

四、关键词:踢猫效应,家庭教育,自然教育

五、正文

      小明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在班里成绩优异,父母对其期望较大,平时对小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要求严格。初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小明发挥失常,成绩不太理想,父母对他进行了数天的批评教育,斥责小明再这样下去,就考不上理想的高中,之后更是剥夺了小明外出玩耍的时间,强制要求他在家学习。从那之后,小明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再跟父母交流。偶然的一次,小明的同学在QQ上收到了小明发给他的一段视频,视频里面,小明多次用脚踢、踩、踹家里的小猫,甚至把猫举起来,从高处摔下去,在小猫发出凄惨叫声后,小明仍旧没有停手,而是改用木棒使劲打小猫,整个过程长达半小时,同学胆战心惊,连忙将情况告诉了班主任老师。   

      1、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踢猫效应,是指当事者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被发泄者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形成一条坏情绪传递的链条,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对象,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遇到弱于自己的对象,有将愤怒转移出去的倾向。小明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以后,受到了父母的批评和指责,甚至被父母剥夺了外出玩耍的权利,要求必须在家学习,此时,小明就是处在金字塔中间的对象,他心里有诸多愤怒和怨气,但是他不敢向权威,也就是金字塔尖的上层--强势的父母,宣泄他的不满和愤怒,只有向下选择了比他更弱小的对象--猫咪进行攻击,他用脚踢、踩、踹小猫,就好像是在向父母发泄他的愤怒一样,所以在视频中,当小猫发出凄惨叫声的时候,小明不但没有停下施虐的行为,反而用更加残忍的方式对待小猫,因为此时小明所体会到的快感是前所未有的,只有用更刺激的方式才能继续保持。这类似于成瘾行为,刺激越大,快感越强。                                                                      

       2、父母的高期望和过度的批评责罚容易诱发孩子过激行为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过程受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微妙变化,都可能改变其发展的方向、速度和结果。父母的高期望和过度的批评责罚是小明产生虐猫行为很重要的原因。
       小明的父亲是公交车司机,母亲在饭店打工,夫妻两个都仅为初中毕业,在社会上尝尽了苦头,所以对子女的教育特别重视,望子成龙的心理十分强烈。小明从小学到初中是保送的,学习上一直很上进,没受过什么挫折,从没有让父母失望过。但是因为进入初二以后,小明情绪起伏波动比以前更大,加上课程难度增加,学起来有些吃力,所以期中考试发挥较差,本来小明因为考差,心情已经很低落了,哪知道回到家,父母不仅没有安慰鼓励,反而对自己一顿痛骂,无休止的谩骂给小明的心理造成巨大阴影,联想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高要求,小明觉得父母一点都不爱自己,只是他们用来满足期望的学习机器,小明自述“我当时有种想死的心理”。
       足以可见,父母的高期望和高标准造成了小明畸形的心理,在父母面前,小明一直扮演着好学生的角色,但在小明内心深处却总是不安,他时刻处在警戒和防御中,害怕受到他人负面评价甚至惩罚,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小明力求尽善尽美,以获得赞许,避免惩罚。父母这些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和过度责罚不但没有促使小明学业进步,反而适得其反,让他丧失了爱的能力。

       3、学校要重视自然教育,培养孩子共情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孩子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长。自然教育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天赋教育,是爱的教育,可纵观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爱的能力培养。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只蚂蚁......都有生命,生命一律平等,只有真正爱着,才会用心对待。
       小明的心理感受力很弱,他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不灵敏,可以说是“麻木不仁”。一般的人,看到别人很惨的样子,自己也会很难受,在心理学上,这种能力叫做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能产生怜悯和关怀之心,使得我们不能做出残酷的事情来。但小明的情感世界非常淡漠,不认为猫是有生命的,他体会不到猫被踢、被打、被摔时的疼痛感,对于他来说,虐猫行为很正常。因此如果学校教育能够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用视、嗅、触等感官让孩子亲身感受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气息,发展出爱的能力,那可能就不会出现小明这样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其实,小明也如猫一样,身心遭受着巨大的痛苦。

        万物皆有灵,人类和所有其他生物都是地球生命库的成员,人类并不超越任何其他生物,人类和动物之间也充满着独特的深情和友善,正是在这种友爱中,人类因对小动物的关爱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这个案例启示我们:(1)孩子跟猫一样,需要悉心呵护,不能过于严苛,如果孩子愤怒的情绪达到极点,他们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发泄;(2)家长要抱有平常心,降低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营造和谐融洽、相亲相爱的家庭气氛;(3)学校教育要重视自然教育,通过鼓励和陪伴让孩子切身体验,获得感受,并且将自己的生命经验与自然连结,从自然中获得智慧,汲取成长的力量。如此才有助于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进而发展出爱的能力,避免虐猫行为的发生。

六、参考文献

[1]陈晓康. 给孩子卸下"追求完美"的负担——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事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6, 000(003):118-120.
[2]朱小虎. 从心理学视角看虐猫事件[J]. 大众心理学, 2006(5):2.
[3]何金雨, 孙琦, 刘华清. 虐猫事件的背后,到底虐的是谁?[J]. 心理与健康, 2020(7):3.
[4]罗军. 从"虐猫事件"看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J]. 学习月刊, 2007(6):2.

七、课题情况

     参与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提升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实践研究》,该课题于2021年12月顺利结题。

八、获奖情况

    荣获2020年深圳市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一等奖,2019年龙华区家庭教育微课一等奖,2021年龙华区团干技能大赛三等奖,2021年龙华区德育论文二等奖,2021年龙华区特殊教育论文三等奖,获评深圳市抗疫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深圳好青年候选人推荐,指导学生荣获龙华区团干技能大赛特等奖、二等奖,指导学生荣获龙华区首届“少年中国说”外语演讲比赛团体赛亚军。疫情期间,其录制的心理微课《宅在家的“心理放松秘诀”》入选广东省第二周“粤课堂”线上教育节目系列,并在省内各平台播出。         

九、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公园路1号

十、邮编:518109

十一、联系人电话:18825284599

十二、邮箱:459751309@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