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的亲子观念从古至今由来已久,流淌在血脉里的育儿理念更是根深蒂固。父母对子女这种情感上的牵绊即便打断骨头也要连着筋,甚至一直延续到父母生命的尽头,才会戛然而止。在我们感动于这种不计回报的中国式付出的同时,也不禁试想这种事无巨细、小心翼翼被父母“掌控”的爱,是否会让孩子们感觉呼吸不畅,拼命逃离的感觉?
曾经,很多学生屡次和我抱怨到:“老师,我就是想出去和同学聚个会而已,我母亲就是不讲道理,坚决不同意!我哪怕晚回家一分钟,我母亲电话都会催个不停,恨不得将电话打爆!无论我想做什么都不行,都必须要经过父母的批准,我没有任何个人隐私和片刻自由,这种窒息式的日子,让我想崩溃和逃离!”我绝对相信以上孩子们对父母的各种“控诉”,绝不仅仅是某个家庭中的个例。这背后隐藏的关键就是中国父母们的担忧和恐惧,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如下:
1.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这就造成父母们全部焦点都集中在子女身上。他们把儿女视为生活中的一切,由于对子女过度的在乎和关心,进而从心底里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焦虑。
2. 父母因为子女的出生,而停止了自身的成长。将养育子女视为第一要务,迫使自己沦为家庭角色的配角,停止对自身成长的投入和经营,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转移到子女教育上。
3. 社会竞争日趋白热化,许多父母将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转移到了子女身上,为了尽最大可能确保子女教育成功率,不甘愿承担教育失败的可怕后果,这也变相加剧了父母对子女的过度规划和掌控。
4. 许多父母都是根据自身成长的原生家庭经验去教育子女。父母本身没有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和经验,因此只能靠把子女牢牢地拴在身边,通过这种监督教育,来实现对子女成长的绝对把控。
常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没有哪个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生,父母常常亲手剪断孩子的翅膀,却埋怨孩子不会飞翔。父母自以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保护,某种意义上讲恰恰变成了阻碍孩子们成长的那道最深的围墙。父母应该学会适当放手,给孩子腾出一片探索的天地。否则,这种360度无死角式的爱会引发一系列孩子的心理问题。
1.调查显示,小时候很乖的人长大后心理问题会很多。因为“乖巧”并非人的天性,这种“乖巧”是被父母强行管教出来的,就预示着孩子们需要长期压抑自己,他们不敢表露内心真实性格,长大后会习惯性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最终失去表达自我的能力。
2.原生家庭的生活模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长期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很难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和亲密关系,他们做事情容易情绪化,缺乏自我力量,没有个人主见,遇事瞻前顾后,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3.孩子以父母的理想为梦想,以父母的标准为准则。长此以往,孩子会失去真爱自己的能力,内心被种种家庭情感束缚,导致成年后自身会存在很多的性格缺陷,并伴有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与人竞争,例如:不懂得拒绝别人、成为讨好型人格。
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孩子原生家庭的隐患越发逐年显现出来。如果父母没能帮助孩子把内心的“基础框架”搭好,孩子至少会花费20年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再花费20年重建“外部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是一场巨大的人生修复工程。父母能力再大,终究代替不了孩子成长。父母不能以爱之名,强行剥夺孩子参与生活的权利。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向父母发出情感信号,只因情感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回应,渐渐也就丧失了分享欲和表达欲,最终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没有人会去否认父母对子女爱的纯度和动机,关键是要让孩子真实感受并接纳,一场双向奔赴的亲情才会更滋养双方彼此的情感。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合力营造氧量充足的生活空间和成长氛围。探索、失败、挫折、失误这些都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能量要素,不仅可以扩展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更有利于孩子们品格的塑造养成。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只有让孩子们勇敢参与这个世界当中,世界才是孩子们的!智慧的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到一个舒适的亲子距离,静静守望孩子成长,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成长的另一番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