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学生的情绪困扰“道德化”
——心理老师轻松“破案”
这是一个心理老师的24小时,也是日常,贴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走,轻松搞定一起监控死角里的“案子”。
2022年6月16日上午中考监考结束,我从考点学校返回,赶着上下午第一节心理课,几乎是马不停蹄的节奏,所以下课就想着赶紧回咨询室喝口茶,好好喘口气,也就没去注意路过的班主任办公室外墙。
临近期末,心理课也会有仪式感,仪式感就是我会自拟一份学期(学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回顾与分享,在这份回顾与分享里,一般会设计诸如心理课触动你的瞬间,这一学年心理课堂给到你的以及你的悄悄话,悄悄话部分是学生吐露心声释放压力的绝好地带,所以不会拉下一个学生。第二节下课,我拿着一份期末回顾与分享走向教学楼,准备送给七年级某班的一位女生,他们班做回顾与分享的那天,她请假了。
刚穿过连廊,走入教学楼,就看见不少学生窝在班主任办公室外,指着墙上的什么在议论,虽不闹但是让人感觉一定发生了什么。有学生眼尖看见我:“心理老师,快来看!”三步并两步,原来墙上有人用什么划了“SB”(SB是骂人的话,“傻X”的首字母),在SB的前面用中文写着某位班主任的姓,用“=”连接着,还有些乱码,不懂这些乱码想表达什么,但是我感受到,一定是有学生对这位班主任有情绪了,而且情绪还很大,想表达愤怒,结果成了愤怒的表达。我赶紧报告学校政教处,这边让学生散了。政教的老师来了之后,很是气愤,立即用抹布擦去墙上的划痕。
回到咨询室后,我把这个班的学生从脑子里捋了一遍,会是谁呢?对呀,会是谁呢?一想到政教老师的气愤,禁不住为那位冒失鬼担心。
第二天上班后,我去了政教处,刚好看到政教老师大汗淋漓的从监控室出来,“查昨天的监控呢?”“谁不说呢,早上一来看到现在,一身汗,关键是还没看出是谁干的,哎——”看得出他的着急,以及无奈。我调侃道:“可需要帮忙?心理老师来帮你破这个案。”“那当然是好,拜托了!”“放心,心理老师出马,这事儿妥妥滴!”政教老师如释重负。
我们学校的学生中午有配餐,当然也有极少数极有爱的家长风雨无阻给孩子送午餐的。那么,中午去食堂就是破案的绝佳时间了。
第四节下课铃响后,我收拾了一下就向学校食堂走去。午餐时间是学生们的开心一刻,有美味,还可以无拘束的聊天。去食堂的路上我就在想,找他们班谁问呢?不知为何,脑海里浮现出小W,一个男生,前阵子因怕被老师喊上黑板还来咨询室跟我探讨过,想了想感觉不合适,还是决定先找心理委员问问吧。
这个班的心理委员是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心理课前会主动维持班级纪律,心理课上积极发言互动,平时也喜欢跟我聊他们班的故事,也就是说我们关系迪摆(迪摆是我们当地话,意思很赞。)来到食堂,小姑娘看见我满脸欢喜的招呼着,我径直走过去笑着问:“昨天那事儿可知道谁干的?”“肯定不是我们班同学干的,老师你想,谁敢那么写班主任啊?我们都估计是他们班的人干的。”小姑娘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向他们班主任任课的另一个班,我拉下她的手:“没有真凭实据,那只是你们的估计,还有用手指着别人的班级也不礼貌,对吧?”原本振振有词的也就不那么坚定了,我顺势:“谢谢你们的估计,赶紧吃饭吧,我去你们估计的那个班了解一下。”
转身我来到另一个班,看到小D:“吃饭呢!”“老师好,那事儿不是我干的。”忍不住笑了:“你这有点贼喊捉贼啊,我还没问你呢!”小D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我理解小D的反应,他成绩不好,平时也会有点小毛小病,多少有点心虚,所以立马澄清。这不端午放假前一天还被我上课前“捉住”(其实是上课前恰好碰到)上行政楼六楼(这一层是会议室,平时没人去),那天他也如实说是好奇,就跟着另两个同学一起悄悄上去看了看,我“狠狠”的说:“以后不可以再上六楼了,马上要过端午就饶了这一次,否则就连着这一次的一起算账。”小D点着头:“知道了,谢谢心理老师!”我想小D当时是可以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友好的,有多“狠”,就有多友好。
两个班问了一圈未果,我使出心理老师的必杀技“心理暗示”:“你们如果知道这件事儿是你们哪个同学哪个好朋友做的,请转告ta,赶紧到心理老师这里来说明情况,这事儿到心理老师这儿就还可以商量,要是被学校监控调出来,那就难说了。”有个男生赶紧问:“老师,会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你们自己考虑!”其实哪有什么监控,班主任办公室那面墙的监控恰好近期坏了,玻璃碎了,还上了点锈,这也是学生告诉我的。不过学生的问话告诉我,学生们已经被心理老师的必杀技成功的“心理暗示”了。
离开食堂回到咨询室,继续整理了一会儿学校期末心理工作材料,一看时间才感觉午休时间所剩无几,抓紧所剩无几赶紧休息,刚躺下不到五分钟,有人敲门:“谁呀?”“心理老师,是我,我知道是谁干的。”我一骨碌爬起来,可以说是鲤鱼打挺,哈哈哈,小鱼儿上钩啦,来的就是那位问会到什么程度的男生。
原来就是我最先想问的小W干的,原因很简单,那天小W头疼不舒服,中午去找班主任请假,想请班主任给家长打个电话来接自己,当时班主任正在处理别的学生的事情,就请小W在办公室外面站着,小W就越想越气,拐了个弯拿出藏在水管后面的树枝,在墙上划出了“SB”……同时,我也知道小W因为头疼今天没有来上学,那只有等下周一小W来学校核实具体情况了。
下午一上班,我就把“破案”经过汇报给政教处,政教老师表示要请家长来学校,我有些为小W担心,不知道这“案”破的是好还是不好。
下周一,恰好轮到我值班,当我看到小W时,喊住他:“上周四中午你做了什么没有?”小W一脸懵的样子,我知道他是不愿意承认,于是拿出手机给他看那天拍的照片,小W瞬间有点不自在:“SB是我写的,班主任的姓是小Q写的,别的就不知道了。”“你这一年的心理课都白上了,心理课上不是教过我们要合理表达情绪,我们可以表达愤怒,但不是愤怒的表达。”小Q就是来“举报”的学生,跟我一个字没提及自己,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我跟小W核实了那天的情况,小Q说的基本属实,就是没有供出自己也参与了“创作”。我给政教处打了电话:“小W来了,情况基本属实,现在就让小W去政教处。”我又跟小W说:“好好跟政教老师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就说只是没有理解班主任的意思,一时气愤就在墙上乱写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态度一定要诚恳,记住没?”小W的头点的捣蒜般。
值班结束,我再次跟政教处沟通,表达心理老师的述求:“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来得快去的也快,有时候不一定就上升到道德层面去处理,小W的事情还是请妥善处理,给孩子一个机会。”庆幸的是,政教的老师欣然接受了我的述求。
后来,在校园里遇着小W,他告诉我:“老师,谢谢您!我感受到您对我的友好,还有温暖!”我微笑着注视着小W:“那是不是以后要好好的呢?”小W笑了,笑的很明媚……
在我们日常学校教育工作中,心理工作归属于德育,在重视德育工作的同时,往往淡化了心理,明明学生因现实层面的情绪困扰引发不恰当的见诸行动,德育部门看到的只是学生不恰当的行为部分,看不到引发行为背后的情绪困扰部分,批评教育甚至拔高上升到道德层面,上纲上线,喊家长,大会批评,甚至给处分,这些往往会让有情绪困扰的学生陷入更深的心理困扰。实际上,当我们看到学生外在行为背后的情绪困扰,就这部分去和学生探讨,处理好这部分情绪困扰,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收获,就是成长,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莫将学生的情绪困扰“道德化”,陪伴学生积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