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心理茶坊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管而不教与教而不管

这阵子社团的孩子们一直在拍心理剧。拍心理剧是这届社团成员早就酝酿的想法,入社团两年,总要留下点纪念,而且有些学生恰好是学艺术的,也想着借此机会,亲身体验何为拍戏。

剧本是他们自己写的,演员、导演、摄影、场务,也都是由他们自己来安排分配,一切都是孩子们亲力亲为。作为指导教师,我只负责借场地、借摄像机、协调关系,提供便利条件。学生们每天中午牺牲休息时间,聚集在我的办公室里,写剧本、做计划、拍摄、研讨,他们认真投入的样子,看起来还真是蛮动人的。而我,只管静静的做自己的工作,我们互不干涉,一切显得很是岁月静好。

 

问题出现在拍摄的最后一天。

 

一日,我中午接待学生咨询,社团的孩子们自己去安排他们的活动。咨询室中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外面有音乐的响声,可能是他们自带的音响在放音乐吧,我没在意。可是当我结束咨询后出来才发现,他们俨然把我这里当成了自己家,完全放飞自我了:一个男生翘着脚坐在椅子上玩手机;两个女生打打闹闹大声喊叫;还有两个女生把接待室的沙发放倒躺在上面睡得已经天荒地老;屋角的垃圾桶里塞得满满的他们吃剩的外卖盒,只有此片的导演——一个男生满头大汗的正在看片子——只有他看起来像是在做正事。

面对这种情景,我当然是怒了:

“你们干嘛呢?当我这里是什么地方?!把手机收起来!”

孩子们噤若寒蝉,立马规规矩矩地都站了起来,一脸无辜状。

“刚才的音乐怎么回事?”我问。

“老师,是我,跟他们没关系,我们这个剧要配一个主题曲,刚才我用配音室里的音响演练了一下。”那个玩手机的男生主动投案,显得大义凌然。

“没经过我允许,你们动设备了?!谁允许了,你们还有没有点规矩了?!!!”天哪,我真的是出离愤怒了。

“……”

“……”

“……”

我已经忘了自己具体训斥了他们什么,大概就是各种没规矩,让我失望等等之类的,孩子们还算受教,一言不发,都低着头做忏悔状,随后,我手一挥:都走吧,反正拍完了,以后别来了!

学生们灰溜溜地离开了,冷静下来的我,却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事能全怪学生们吗?

当然不能。

作为老师,我犯了“管而不教”的错误。

 

我在此之前,有没有将中心的规章制度告知他们?有没有对他们稍微逾矩的行为加以提醒?没有,都没有。我自以为高二的学生应该有规矩,我也对他们小小不然的举动一笑了之,结果,导致了学生们越发的放肆,以至于在缺乏我的监管的时候,各种不良行为得以充分暴露。而当我发现这一切时,只会用愤怒,责备去宣泄情绪,将一切缘由归结于他们的“没规矩”,问题是,我教给过他们规矩吗?

 

管而不教,在家庭教育中也尤为常见。经常听有些父母万分委屈的说,“我是真管孩子啊,打也没少打,骂也没少骂,可这孩子就是不听啊。”的确,有些家长在打骂孩子的时候,确实毫不留情。但这种“管理”之前,家长的“教”有没有做到位?

 

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等他大了,懂事了,再教育,他才能听懂。但事实上,培养儿童秩序规范感的关键期就在2岁半到6岁之间的幼儿期。一个孩子,如果过了6岁还没有建立起规矩感,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有太好的行为习惯。所以,那些为孩子这么大了还不守规矩,听话而苦恼的家长们不妨回顾一下,在孩子幼儿期,作为父母你们有没有失职?

 

除了管而不教,生活中也充满了“教而不管”。

 

邻居家有一个熊孩子,经常在电梯里大喊大叫,乱摁按钮,乱踢乱撞,有时候会胡乱撞到邻居,这时孩子那对看起来很像知识分子的爷爷奶奶就会很歉意的对邻居说,不好意思啊,孩子不懂事,然后用听起来像责备,实则充满了宠溺的语气,轻轻的跟孩子说:“听话,再不听话就不带你出来玩了啊”。而那个熊孩子通常都会翻一个大大的白眼,从鼻子里喷出冷冷的一哼。

 

不是自己家孩子,谁会多说什么呢?邻居们通常会笑笑,安慰老人说,小孩子嘛,皮一点,聪明。

 

几年过去了,这个孩子聪不聪明不清楚,顽劣的品性确是愈发表露无遗了。

 

这就是教而不管的家长,仿佛“我教育过了,我说过了,我就尽责任了”。可是,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真的远远不够。有的孩子需要用言语引导,有的需要规矩约束,有的需要用惩罚警示,但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用家长自身的言行示范熏陶。

 

说文解字上对“教育”二字就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所谓教育,正是用父母良好的言行,引导孩子,示范孩子,使之成为一个“向善”的人。

 

教育出言谈有方,举止有度的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期望,倘若您觉得自己在教育上不够成功,不妨想一想,是否是走入了“管而不教”、“教而不管”的误区?是否是因为惰性使然,将自己形式上的付出误以为是全部的努力?

 

为人父母者,必为之计深远。孩子的成长与成就,与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一举一动,息息相关。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