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将“懒”视为孩子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
辽宁省抚顺市第五十中学 熊文艳
偶遇高中同学,他说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玩活”,感觉自己很无力。无论是采用“哄”还是“打”的方式,孩子都耍滑偷懒,每天做什么都“漫不经心”,软硬不吃,成绩很不理想。隔三差五自己还会被老师找到学校,为此感到很焦虑。
回想上学时候,我这个同学也非常的“聪明”,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却常常被老师们夸奖,说他是个聪明的学生,就是不卖力气,要是认真学的话肯定是个人才。那时候的他,对那些每天埋头苦学的同学总是不屑一顾。虽然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但是后来也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据说现在还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没想到他的经历,“轮回”到自己孩子身上了。
于是我问他:孩子在班主任所教学科中的表现如何?只见他也是一声长长的“叹气”,……。
以我多年从教经历看,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自己班主任所教学科中的表现会优于其他学科或者与其他学科差不多。这是因为班主任每天和学生“泡”在一起,班主任们正常上课除外,每天都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强化自己的学科:或讲题做题或辅导外加小考什么,哪样都是少不了的,但这个孩子表现的是“不行”,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个孩子应该是陷进了家长和老师给戴的“套子”里了。
这个“套子”就是“他不是笨,就是懒”。
因为在家长和一些老师看来,懒只是一时的坏习惯,笨才是个问题,就像“马虎”似的,是可以纠正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话外音也就是在说:这个孩子哪天勤快了,啥都不是问题!而家长对孩子的成绩从开始就没重视,所以在孩子心里也不会认为自己的“懒”是问题,那么长此以往,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成为了问题。
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孩子在学习上表现的所谓的“懒”,一是因为他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二是他对学习有排斥和厌烦的认知,缺乏最根本的学习动机;三是他学习能力可能是不够,也就是一些生理上的问题,比如孩子或者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等。
家长只看成绩多少,想当然的用成绩衡量孩子是否努力和认真,而不去看孩子问题的真正所在,稀里糊涂的认为孩子有某些问题,然后给孩子贴上某个标签,再用自己认为的标签去束缚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用这个标签作为自己成绩不理想的挡箭牌,他们的内心也会认为自己不是能力欠缺,只是暂时不去付出而已。而且这部分被贴上标签的学生也会把这个内化成自己不努力的借口,从而失去正确估计自己能力的能力。
从心理学上看,家长的这样做法其实是一种投射。他们认为所谓的孩子没有尽力去学习,其实是他们把自己心中美好的理想愿望投注到孩子身上,他们生活在自己为自己创建的幻想中,认为孩子可以做到所有他们做不到的事情,而没有从遗传和环境以及其它方面去看待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这里还有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能力不足的那部分,也有他们自己对能力不足的“耻感”。
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只会使孩子站在原地“欣赏”着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期盼,甚至内心也还会沾沾自喜,也会认为自己很有能力,就是不去做,从而过早丧失掉正确判断自己能力的能力,失去发展自己能力的最佳时间。
我觉得作为家长,不能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和愿望投诸到孩子身上,用自己生活时代的特点来看待要求和自己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孩子,而是一定要与时俱进,按照当下孩子生活的时代特点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去教育引导孩子,不能固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看不到孩子的成长。
只有按照孩子身心发育特点去引导孩子,他们身上表现的所谓的“懒”才能逐步消退,或者得到应有的对待。
学校中的教育属于大班教学,教育是面对班级里所有的孩子,家长要学会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勇敢的做出调整。如果孩子表现的能力水平跟不上学校老师的节奏,回家后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存在问题又很多,那么作为家长,就不要强迫孩子为了交作业而耗费时间,可以拿出写作业的时间,复习巩固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或者通过课外补习的方式,及时把欠缺的知识补回来,这些才是明智的做法。一味去指责孩子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里。
家长要有一双发现孩子进步的慧眼,学会夸奖和表扬孩子的进步,万不可只把眼睛盯在成绩上。要多夸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明白只有努力才会有好成绩,让孩子自己体会努力后获得的成就感。比如孩子今天考试可能考了60分,不要把眼睛盯在分数上,而要去看孩子这次和上次相比哪些方面有进步了,一定要把对孩子的夸落奖在实处,让孩子看到自己虽然成绩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但是自己也是在进步,从而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
想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想让孩子变“勤快”不懒,家长还可以发展他们的一些兴趣。当孩子们对事情产生了兴趣之后,也会变得专注,而且能持续学习。
其实,我们在做父母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是“新手”,无论哪个年龄段的父母,都不要放弃学习和成长,一定要做让孩子幸福的父母,养育出会感知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