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每个班总会有几个学习差、纪律差的“差生”,他们有的作业无法按时完成,作业错误率很高,课堂上经常走神发呆甚至各种搞怪,有的顶嘴打架,破坏班纪校规等。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将“差生”比喻为“烂苹果”。影片中的主人公杨学谦被学校处以公开鞭刑之后,在博客中留下一句“杨学谦已经死了!!!”,开始自暴自弃,跟着一帮混社会的“坏”孩子偷窃、抢劫……真的从内心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烂苹果”。如果这些“差生”真的是烂苹果,我们有没有想过,是谁让他们烂的?
一、 追根溯源:“烂”苹果的长成
(一)先天有“缺”:上帝的错?
每一个带着父母的爱与期待降生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小天使,然而,这些小天使的小翅膀并不是一模一样的完美无缺。他们出生的那一刻,就携带着自己特有的基因特点,这些基因特点会影响大脑的生长发育,有的可能会损害个体的学业、交往功能。
单单就学校和家长最关心的学习成绩问题,以下几种影响学业成绩的神经发育障碍,在儿童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开始损害他们的大脑发育。
首先,每个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是不一样的。人群之中,约有1%的儿童患有中重度的智力障碍,他们的智力功能和适应功能受损,在学习、交往等方面存在困难。另外,部分儿童还存在特定学习障碍,在阅读、写作、算术等方面远低于年级平均水平。
其次,与学业成绩相关度很高的另一大因素是注意力。约5%的儿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他们在课堂上容易分神,难以持续关注课堂内容,更易在学业和生活中犯下粗心大意的错误。除此之外,他们还可能在课堂上坐立不安,就像上了发条,需要“一刻不停地动”,急不可待地插话或插队,这些行为可能因为打扰或侵犯到他人,而使他们在学校交友困难。
除了因为功能明显受损而被诊断为神经发育障碍的儿童之外,人群之中更普遍的是大脑发育水平不一致的儿童,他们被家长和老师们热切期待,被同样地要求都能“成龙成凤,成为学霸”。
(二)家长拔“苗”:养不教,父之过?
“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孩子没有教好,一定是父母没有好好的管教,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影片中的故事似乎也在证明这个道理。
影片中学谦的父母都是高知白领家庭,事业忙碌,经常加班,下班回家时,孩子已经入睡,亲子之间沟通只能靠贴在冰箱门上的留言条。小儿子为了请父母到校观看自己演出,只能想办法攒钱购买父亲的时间。
2.不懂孩子,沟通无门。
影片中用了大量镜头表现了亲子间所谓的沟通,沟通常常是父母一方重复讲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对此,影片用画外音反馈了来自孩子的反应:“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咻咻咻,从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唉,大人说了那么多话,为什么就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3.唠叨责骂,方法错误。
面对孩子的各种缺点和错误,父母认为“只要有讲他,有骂他,有打他,就是管教他”,而孩子却觉得委屈“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一无是处,不管我做什么,你们都觉得我不好,不管我做得多好,你们都觉得不够”。最后,孩子接受了自己就是一个烂苹果“反正我就是烂苹果,一无是处的烂苹果,当我死了算了”。
看起来,孩子变成“烂苹果”,最应该反思的是父母,最应该改错的是父母,然而,已经竭尽心力的父母只感到无助“这个儿子我已经管到不知道怎么管了”。
(三)教育推“波”: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家长不懂如何教育孩子,那么学校似乎应该更懂如何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影片中的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严师”。符老师所教的班级里都是差生,学生们常常不交作业,有时只能考到10分。
符老师非常认真负责,为了让学生们成绩进步,自费买了字典送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却不领情,因为“里面全都是中文字,看不懂,不会查”。
对不交作业的学生绝不姑息,赶到走廊罚站;对作业错误很多的学生,批评“做得乱七八糟的,跟没有交有什么两样”;对不努力学习的学生,非常痛心“人家都笑你们是烂苹果!你们一个个可不可以争气一点”。
严厉的符老师没有教出努力学习的好学生,反而使学生们更加认定“我们差生,做什么好事都是坏事,他们好生,做什么坏事都是好事”。
所以,我们真的会教孩子吗?是不是有教不好的孩子?烂苹果是不是就只能扔掉了?
二、见证奇迹:“烂”苹果的救赎
(一)家长:影片中的救赎之光
烂苹果是不是只能扔掉?影片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烂了的苹果,我们也不能把他丢掉,那样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把他修一修,一样是个好苹果!
学谦因为爸爸真心反思,并跪下恳求老太太替自己顶下抢劫的罪名,感受到父母的爱,原谅了父母。
成才被学校开除后,爸爸跑遍所有的新加坡中学,恳求校长收留他的儿子。连ABC都不认识的他,一字一划认真的抄了163份英文信,发给新加坡所有中学的校长。看到儿子被流氓围殴,一瘸一拐地冲过去保护他,最终倒在血泊中,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对儿子说“I LOVE YOU”。成才也被爸爸的爱感动了,唤醒了,打掉了烂苹果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他们太不会爱了。所以,只要父母重新找回爱的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就能唤醒孩子心中的好孩子,烂苹果就能得到救赎,成为最好的孩子。
然而,现实中的父母们做起来却没有这么容易。多鼓励,多称赞,多看孩子的优点,真的有那么难吗?
(二)学校:职高生的重塑之道
从中考到高考,孩子们被各种选拔考试分级分流,即使父母们想尽各种办法督促孩子,仍有很大比例的孩子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可以上职校。职校也要分级,考不上一职二职的学生,初中时期肯定都是各班的差生,学习差纪律差,这样一群差生聚集到一起,会是什么情况呢?
笔者在当地发现了这样一所差生集中的职校,入校成绩每科均分30分左右。入学之初,上课睡觉、顶嘴讲话、迟到旷课、打架等非常普遍,他们都是他人眼中无可救药的“烂苹果”。
然而,这样一堆放在一所学校的“烂苹果”并没有烂的更快,半学期之后,课堂上很少有他们睡觉的身影,课余也很少看到他们惹是生非,破坏班纪校规,他们普遍变得学习更认真,课后主动问问题,课堂纪律更好,更爱运动,活动更积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神奇的转变?笔者深入调研,发现了学校老师们造就奇迹的救赎之道。
1.更慢的学习进度
为了帮助学生听懂学会课堂内容,学校要求各科老师降低学习难度,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安排教学内容,有的学科从小学四年级的内容开始教学。作为高中生,从小学的内容开始学习,听得懂了,课堂上自然能集中注意力了。
学习难度的大幅降低,使这些学生更容易在学业上获得成就感,对学习重新有了希望和自信。
2.更多的集体活动
学校每个月均会在各年级组织篮球赛、拔河赛等各种比赛,各班学生齐心合力争得班级荣誉的同时,心与心连接得更紧,在班级体中的归属感更强。
3.更多的鼓励和关爱
如:一位总是无缘无故上学迟到,不想上学,甚至想不读书了的男生认为,“我这样的人算不了什么东西,随便活着就行,死了也无所谓”,班主任为了帮助他,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关爱和鼓励:
①经常鼓励他,提升他的自信,让他相信生活是美好的,未来是光明的。
②多交流,使他感觉到老师是在关注着他的。
③不在同学们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并且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
④利用班级感谢茶话会,给他过生日,组织班级同学送蛋糕和祝福。
⑤将他的座位调到靠前的位置,让那些积极向上的同学坐在他的附近,影响和帮助他。
⑥他犯了小错误,尽量不去严厉批评他,而是和他一起分析这个错误。
⑦他渐渐的进步,班主任会找机会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让同学们真正亲近他,接纳他。
班主任和同学们的关爱和鼓励,最终成功转化了他。
4.更多承担责任的机会
从班级到学校,有很多工作需要学生协助,以前这些机会只会留给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老师们眼中让人“不放心不省心”的群体,这些学生到了这所职高之后,更容易担任那些原来只有“优生”才能担任的职务,比如班委成员、校学生会成员、寝室长等。他们在担任这些职务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能力,更因为被“重用”而感到被认可、被尊重,更有价值感更自信。
除了以上四点之外,这所职校还提供了更多的技能学习机会(如十字绣、烹饪等);班主任经常会跟各科老师讨论,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为了帮助缺少父母关爱的学生,班主任不但在学校关注他的情况,周末也会经常带他出去一起工作、吃饭,让他不会觉得孤独和缺乏安全感。
这些方法看起来似乎都不难,相信其他学校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们能做到,可是,为什么职校老师们能够作为一个教师群体做到这一点?他们为什么会更耐心、更包容,更容易看到孩子们的优点,也更容易鼓励称赞孩子们?是他们更有爱心?还是他们有更高的师德?
笔者在这所职校调研过程中,发现老师们很普通,学校设施很简陋,而且因为属于民办学校,工资很低,很难招到正规师范院校的老师,入职的老师们普遍学历很低,平时也几乎没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他们没有机会带教那些“优生”,因此,他们不会以“优生”为比较对象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他们也不会以“优生”为比较对象给自己的学生打上“不努力、不用心、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的“烂苹果”标签,他们面对和接受了学生们现在的样子,并且为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而惊喜。学生们因为老师们的鼓励和欣赏,重塑了被摧毁的自信自尊,一群已经被认定为“烂苹果”的孩子们得到了救赎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