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说:“教师教育最终是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教师自己在学生成长的同时得到自我发展。所以,我们要回归教师的教育生活,在课堂上,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在每一次与学生的交往中,都要逐步培育教师的敏感度,洞察事物的敏感性,培育和锻炼教师反思自己的能力和洞察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我们接触的是各具特色的成长个体。为此,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洞察事物的敏感性和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善于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发现其背后的心理成因及动机,增强我们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在现实教育中,教师比较多的是关注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因为分数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常态化主要指标,而对学生的成长缺乏具体的关注和理性的审视,尤其是学生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表情,常被忽略。事实上,教师给学生最大的影响恰恰是对学生细微处的关注,这种影响在低学段的学生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这需要教师我们俯下身,去观察和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言行举动中、表情中看见他们的“心声”。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例子,那是刚接手的三年级,开学后我发现,班上有个男生经常蓬头垢面,衣着陈旧并显邋遢,也不爱说话,上课经常迟到,同学都不愿意跟他交往。班级周评比也常因他而被扣分。作为班主任,找过他谈了多次,但他总是一言不发,谈话效果甚微。课后我也找其他同学侧面了解其情况,但因他不跟同学交流,其他同学也不清楚该同学的情况,最后侧面了解也是无果而终。最可气的是有次上片区校际交流公开课,虽然事先在班上作了纪律强调,要求学生衣着整洁、按时到校,但最担心的事还是出现了。刚入班级,我就发现该学生没有按时来校,我心里暗自祈祷他在公开课结束后再来。可是正当我激情满怀开始新课时,该学生突然气喘吁吁地出现在班级门口。瞬间,全场的目光从我的身上转向他的身上。见此情形,我简单示意该学生尽快回座听课,并继续我的公开课。可是该生不懂是没听清楚还是其他原因,仍旧低头站在班级门口,脚不停地在抖动。全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我和他。面对这种情况,我不得不暂时中止上课走向他。突然,我发现该生今天穿的衣服和鞋子比以往都干净,虽然有根鞋带因没有系好垂落在地。于是我俯下身,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并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今天你的衣服和鞋子很干净,老师表扬你,但是鞋带没系好。希望你赶快把鞋带系好并回到座位上认真听课,因为今天的课很重要。”该学生这时才回过神来,赶紧弯腰系好鞋带,在全场瞩目下满脸通红的回到座位上听课。因为这一上课期间的意外,上课学生和来参加听评课的老师的注意力以及这节课的上课节奏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第二天课前早读,我刚到办公室就发现该学生已经在等着了。我心想,本来刚想因为昨天的事情找你,现在你正好来了。我不动声色,搬了条椅子让他坐下。不料该生刚坐下就对我说:“林老师,昨天的事是我错了,影响了全班,对不起。”我感到非常惊讶,平时一言不发的学生,今天竟然主动开口并承认错误。“昨天迟到的事,老师想着你肯定不是故意的。现在老师想知道昨天你迟到和站在班门口时脚发抖的原因,能告诉我吗?”该生思考再三,最终鼓起勇气说:“昨天迟到是因为我奶奶感觉不舒服,我去给她买药了。脚发抖是因为买完药后发现时间紧,从家里一路小跑来学校。原本我也想早点来学校,我知道这节课对我们班很重要。”“奶奶感冒你去买药,看得出你是个有孝心的孩子。其实昨天你站在班门口时,老师就已经看出你认识到了这节课的重要性,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看出来的吗?”我微笑着对他说,该生一脸惊讶的看着我。“昨天你的衣服和鞋子比以前都干净,说明你知道了这节课的重要性,你也想为班级争光。脚发抖一方面是因为你赶时间小跑来学校以致于鞋带松动下垂都没有及时系好,其实,老师猜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担心迟到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而紧张,是吗?”该生点了点头。“别担心,老师不批评你,因为你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父母外出务工,你承担了照顾奶奶、洗衣做饭的责任,你值得同学们学习,你很棒。但是老师也给你提个要求,以后不能迟到,衣服要穿戴整洁,多跟同学交流,可以吗?”从此以后,该生变化很大,衣着整洁多了,没有出现迟到的现象,也愿意主动跟同学交流。到四年级时,因前往父母外出务工地就读办理了转学。临行前委托同学送来封信,信的末尾写道:今后我也要像林老师一样,做个用心观察的老师。
其实,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教任何年级都要认真读每个学生的表情、动作,从中读出他们的内心,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负责,这就需要我们俯下身去看见孩子的“心声”,读懂他们的内心。只有俯下身,我们才会既看的见“心”,又看的见“声”,对孩子的“心声”才能看的更清,看的更深,看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