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最早记忆,重构人生意义
关键词:最早记忆 生活样式 人际关系 青春期
小志的话让我很惊讶,他那种无所谓的状态让我觉得这个孩子身上充满着故事,他需要积极的关注和最有效的帮助。从小志的言语和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活没有积极的兴趣,对亲密关系充满了不信任和敌意,连自己最亲密的父母也是一种回避的态度。我推断这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密切关系。小志到底在逃避什么?他心灵深处埋藏着什么秘密?究竟是什么童年创伤让他对人际关系和生活样式形成了如此认知?
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在所有的心灵现象中,最能显露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绝不是偶然的,人们只会记忆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极具重要性的事件。……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述说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早期的回忆是特别重要的。首先,它们显示出个人的生活样式的根源。”[1]阿德勒强调最早记忆对一个人生活样式的重要影响,他认为最早记忆是一个人生活样式的根源。 阿德勒的理论给我寻找小志问题根源的灵感。
当我问及小志最早记忆的时候,他是这样回答的。“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爸爸经常应酬喝酒,他很晚才回到家,回到家都十二点了。”最早记忆中出现的人,是尤其要加以注意的。小志最早记忆中出现的是爸爸,可以推断,爸爸在他童年成长中,可能留下了很重要的影响。他的叙述中说“爸爸经常应酬喝酒,很晚才回到家”,也就是说爸爸给他的成长留下了阴影。他跟爸爸之间的关系是不融洽的,甚至是冲突的。他对爸爸应酬喝酒这件事极为不满,以至于时隔五六年后还清晰的记得爸爸常常喝酒去应酬,并且是在十二点以后才回家。在他的潜意识里,酒是他的敌人,因为爸爸喝酒占据了与他相处的时间,而且喝酒还是经常性的行为。他把酒视为敌人,因此他会讨厌喝酒。后来他在一次学校违纪事件中受到处罚,我们交谈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小学就开始有抽烟的行为了,但肯定是不会喝酒的。他也把应酬视为敌人,而这直接影响了他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因为他最早记忆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应酬的,这种应酬关系是虚伪的、讨厌的。因而在他的认知里人都是虚伪的、坏透了的,他认为不会有人真心对待他,他自然也不会真心对待别人。
“我妈妈也经常晚上值班。”这是小志对他母亲的描述,只有一句话,并且在他的记忆中放在了第二位。这说明在他的记忆中,母亲的角色也是失败的,只不过相比父亲,母亲还是尽到了一些照顾孩子的职责。 “我一个人就玩游戏、看电视,然后就睡着了。”玩游戏和看电视,是小志对生活乐趣的基本理解。当询问到他在游戏和电视中有没有体验到有趣的东西,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看来,在他早期记忆中,生活是无聊的。他还会用这种经验来理解今后的生活,他会认为:“生活就是无聊、无趣的”。
早期记忆塑造着个体的生活样式。事实证明,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孩子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源自他早期记忆中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认知,糟糕的体验让他赋予生活错误的意义。阿德勒认为,“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我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就好像是我们的守护神一样,而我们赋予生活的错误的意义却像附在我们身上的恶魔”。[2]如果不加以改变,成年之后的小志依然会固执地认为“我就是这个样子,而世界就是我认为的这个样子”。
我再次约谈小志,与他探讨早期记忆对他现在行为的影响。“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最早的记忆是你父亲?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最早的记忆是你的父亲?”他刚开始一脸无所谓,脱口而出“那就是记住了呗,能有什么原因。”“……因为你很在意他,很在意你的爸爸。”他瞬间眼睛就红了,眼泪夺眶而出。“虽然你一直在隐藏,表现得无所谓,但你内心其实特别渴望父亲的关心。比对任何人都渴望”。时间过了几分钟,他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了。我又问:“你觉得你父亲对你的态度还会改变吗?”他说不会了。我说那怎么办,他说不知道。我说:“放下吧,孩子,放下你对他的那份期望。试着把注意力从你父亲身上挪走,去关注你自己,去爱自己,爱自己的青春、爱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他的眼神逐渐放松,揉进了一束光。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个孩子的打架事件中去。老师对这个十四岁孩子的打架行为进行了多次通报批评,却没有见他有丝毫的好的转变。关于打架的原因,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理由。他对制造麻烦却越来越上心,显然我们要注意他制造麻烦的意图了。他是在引起我们的注意!打架行为其实是孩子的求救信号!他就是要通过打架来告诉大人们,“你们看,生活多么无聊,就只剩下打架了。”从他的早期记忆中我们已经分析了为什么生活在他的眼里是无聊的了。
孩子为什么不能直接告诉大人他的需求呢,偏偏要用这么委婉的信号来求救?我们不要忽略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矛盾给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制造了巨大的冲突——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心理上已经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所以不愿放下自己的“大人”尊严去直接求救,另一方面自己又无法解决,尤其是遭遇童年父爱缺失这种情况,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要与童年区分开来,否定童年,又渴望父亲能够幡然醒悟,照顾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通过制造麻烦来引起大人的注意,而真实的意图又被完美的掩盖了。
父爱的缺失,让孩子的心理年龄停滞不前。他一直沉浸在这种安全感缺失的情绪中,他的情绪停留在了一二年级,他需要从心理上突破自己。在跟孩子沟通之后,我立即与他父母进行了交流。母亲说他爸爸除了应酬喝酒回家晚,确实也不懂得如何关心孩子,她之前一直引导爸爸跟孩子多多沟通,比如一同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吃一顿饭,结果效果也不佳。父母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从心理上独立,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做好青春期的“心理断乳”工作;另一方面,父母也要多关心孩子,这个关心不仅仅是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在校表现,更是要关心他的身体、起居饮食、需求和心灵。
自从上次与小志一起讨论了他的早期记忆后,首先最明显的感觉是他走在路上不再像以前那样垂头丧气、无精打采了,他似乎有了来自精神上的底气。接下来就是老师们反映,课堂上他戴上了眼镜,听课也认真起来了。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再也没有听到打架事件中有他的参与。有一次我们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是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了,并且要考上高中,考上大学,虽然现在他还没有找到人生目标,但他会努力去找,正如当时我告诉他一般,他会去关注身边的一切,天文地理,探险旅游,宇宙星球……我们有勇气相信,他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有所创造。
人们总要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我们要在人类社会中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的培养要面向社会,而我们对所有生活意义的建构都要面向社会。人际关系、兴趣、职业、合作,都是孩子们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在关心孩子个人身心健康的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方面,帮助他建构积极的生活意义——增加对别人及社会的兴趣,促进合作,为我们人类做出贡献。
作者:石佳佳 职务:教师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庆阳附属学校 电话:19909348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