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同学聚会,席间少不了类似于孩子、家庭等个人情况的话题,简单聊过一圈后,才得知一位同学还单着,大家惊讶之后赶紧把话题转移走了。
对于这位同学的情况,大家更多的是疑惑:最不应该单着的就是这位同学了,因为在学生时代,当大家还懵懵懂懂时,她已经风花雪月了。
直到后来才偶然听到她的闺蜜说的理由:因为找的都不符合这位同学家长的要求,所以这几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或者说是家长的“另一半”。
听过之后,自己的第一感觉是:这个父母认可的标准之前是参考,现在已经成了决定选择的条件了。尽管有时候这个标准显得有些荒唐,那已经不重要了。或许正是这些才让她至今仍单身一人。
现实中诸如此类的现象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模式。
“你要不结婚,我死不瞑目”。听到这个,子女草草和一个自己不接受或不爱的人结婚,一辈子生活中委屈痛苦之中。
“你俩要好好过日子,我九泉之下也安心了”。于是子女尽力维护没有希望的婚姻,时间与生命都耗在了这上面,甚至把这种习惯传给了下一代。
“你一定要为爸爸/妈妈报仇啊,这样爸爸/妈妈的死也值得了”。于是,子女一辈子都在复仇的道路上。
……
应该说,像这样做的子女都是听话甚至是孝顺的孩子,只是这个听话或孝顺显得有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正是因为听话,自己才被慢慢毁了。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丝毫不会觉得这样做有问题,即使有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也不会觉得自己父母做的不对,反而会认为父母做的很对,都是为了自己好,而且对此越发笃信:做子女的就应该是这样。
就像例子中的那位同学,即便缘分到了,找到了“要求”的另一半,或许其一生也会相当的纠缠,因为她始终走不出父母的圈子。在这个(婚姻或亲密)关系中没有她,她只不过是一个中介或桥梁,连接着父母和另一半。若是这样,其婚姻的幸福指数能有多少呢?
《西游记》中有一个情节:说的是天生石卵化育而来孙悟空自出生以来,访名师,强销生死薄,大闹龙宫夺得金箍棒,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偷吃蟠桃金丹,犯下无限罪孽,以一己之力而挑战整个天庭,犯了众怒,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并贴上“噢、嘛、呢、叭、咪、哄”六字真经的佛印,压了整整500年。
其实这两者相似度是极大的:《西游记》的情节算是现实中例子的隐喻,现实中的例子是《西游记》情节的翻版或续集。
列举的例子中家长所谓的遗愿就犹如如来佛祖的佛印一般,每当子女不按照“遗愿”来做时,这个佛印就发挥了作用,将子女重重地压在下面,丝毫没有翻身的机会。
但是这两者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同,而且这个地方很关键:当初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时说了一句话:“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这个人就是大慈大悲的唐僧,孙悟空等了500年,唐僧来了,他替孙悟空揭掉了佛印,解放了孙悟空,让孙悟空获得了重生,于是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终于修成了正果。
但现实似乎没有这样乐观:这个被压的期限似乎永无止境,因为没有唐僧会来,即使“孙悟空”等了500年,却发现那座“五行山”还在。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背的时间久了,自己就会慢慢习惯这种原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还会对这种状态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依赖和痴迷,甚至将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了,当没有时还会自己把自己压在山下,结果整天背着这座大山在生活中游走,并喊着:我好累啊。
当别人说:你放下了吧,当事人就会说:不行,我不能放,放下来我就找不到我自己了。
您的骑白马的唐僧在哪里呢?也许还在路上,也许还没出生,也许还需再等500年,当背着大山在人生的路途中行走时,除了在自己心中感慨: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来等待自己的唐僧之外,何不尝试做一下自己的唐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