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可能的失败,孩子们会选择果断地冲上去,还是因为担心结果而选择拒绝挑战?
一次失败后,孩子们会选择再挑战一次,还是因为背负羞愧而选择退缩?
如果孩子们常常选择拒绝或退缩,这是为什么?
在《还珠格格》里这样一段描述:小燕子给自己做了一个“跪得容易”,她穿上“跪得容易”后下跪时就能迅速地扑通落地。“跪得容易”给膝盖提供了一层保护,从而免去了皮肉之苦,但它真正地功能是,让小燕子跪地时变得果断了——因为她知道不会痛,所以她敢去跪,甚至愿意扑通落地。
这一问题,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情境片段:
在外教的一节绘画课上,一个女孩在纸上画了一个黑点后就停笔了。外教察觉后便上前询问,女孩流利地告诉外教,“This is a point in the universe……”外教听后称赞她口语好,想象力丰富,并建议她多画一点图案,让图画变得更清晰。女孩俏皮地答了一句,“这是抽象派的。”于是,女孩就开始跟外教介绍“抽象派”一词的意思。半个小时后,女孩上交的作品是:一个黑点和一句英文。
在体育课上,外教发现一个男孩不会投篮。于是她就热情地边示范边指导,但男孩似乎并没有理解她口述的动作要领。男孩模仿着外教的动作,尝试了两次,但投篮效果并没有改进,男生显得有点尴尬。这时,外教继续热情指导,但男孩并不领情,恼火的向场边走去,不再理睬外教在说什么。男孩坐在场边,拿起画本,继续画那幅未完成的作品。
虽然这两个课堂片断发生在两个学生身上,但对它们进行一番同框对比,我们可以对前面的问题找到一些答案:
1.看得见的分数干扰了真实问题——两个孩子都是表现出了沉溺优势学科、回避薄弱学科的问题。
两个情境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方面——女孩英语表达流利,男孩擅于绘画;同样他们也有不足之处——女孩不善绘画,男孩英语交流不好。由于考核制度的影响,我们的评价可能会更倾向于女孩——她英语成绩好,画画差一点不要紧;而男孩只会画画,英语成绩一塌糊涂是不行的。这就是说,我们对孩子们的观察与判断会受到了学业成绩的干扰,优异的学习成绩可能降低了我们对学生问题的敏感性。如果抛开成绩因素,那么这两个孩子所遇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沉溺于自己的特长而不愿面对自己的不足。初中生仍是拓宽知识面、发展多元兴趣的阶段,这些“害怕失败、担心结果”的退缩行为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促使他们提前进行学科分流。
2.对“竞争思维”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孩子们需要平衡竞争带来的焦虑与紧张,甚至是危机感。
孩子们的“沉溺优势”“拒绝挑战”“回避不足”等行为表现,都是在努力平衡内心的紧张与焦虑情绪。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认知偏差,大多数学生将学习中的“竞争”等同于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这样的理解也就认同了竞争的压力感。记得在小学时,班主任在颁发“三好学生”奖状时都要鞭策一下,“拿个三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守住三好学生”,后来“守住”、“第一”这些词汇常常萦绕在心头,直到“三好学生”离我足够远后才慢慢放下。更值得关注的是,有的学生会用一些“否定别人”、“炫耀优势”等方式来平衡竞争中的压力感,同时在“否定、嘲笑或讥讽他人的失败”、“炫耀、沉醉自身优势”等攻击性的人际互动中获取成就感与优越感。通常我们认为,学生由于不善言语或是口误,才会说些伤人自尊、打击别人自信的语言,其实有些攻击性言语已是他们相互“踩踏”的习惯用语。《学记》中就提到学生不能“独学而无友”,学习的竞争应该是以欣赏为基底的互助互进,应该是以合作为基础的互进互学,更应该是一种充满安全感的学习气氛。
3.安全的失败才能助力果断地自我挑战——孩子们的内心需要一个“摔得容易”
在一次讨论考试焦虑中,有位学生坦言,“如果光是成绩考不好,我是不怕的,我担心的是不好的成绩带来的连锁反应,老师的、家长的,也包括我自己的。”简单地说,影响孩子情绪波动的主要因素不是即将到来的考试,而是周围人对考试结果的判断以及根据结果做出行为反应。所以,我们助力孩子勇于突破自我的关键是,给他们做个“摔得容易”——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勇于碰壁、敢于摔倒,倒地后果断地爬起来冲上去。为此,对于孩子的失败经历,我们要给予更多地包容而非指责;对于孩子努力的尝试,我们要给予期待而非幸灾乐祸的观望;对于孩子能力的不足,我们要给予积极引导而非一味的挑错。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对孩子们的正确引导,纠正“竞争思维”的偏差,学会欣赏别人、夸赞别人,组建和睦互助的同伴群体。
一件合格的“摔得容易”,它能牢牢地包裹住孩子的自信、勇气与创造力,在每一次重重地摔倒后,他能够迅速地爬起来,继续发起一次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