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文身的深层动机、潜在后果与辅导策略
冼柳婷1 余益兵1 邓黎婕2
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6;
2.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小学,江西 南昌 330002;
摘要:文身青少年通常比普通人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文身不仅给青少年带来难复原不可逆的身体创伤,还是青少年行为偏差出现的重要预测因素。我国《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中明令禁止青少年进行文身,并要求家庭和学校应帮助青少年充分认识文身危害,理性拒绝文身。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科学分析青少年文身的相关特征,述清青少年文身的心理动机和潜在后果,有助于家校协同合作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心理辅导策略。
关键词:文身;青少年;心理动机;潜在后果;科学引导
引言
文身(Tattoo),俗称刺青,是将某种能留下永久标记的颜色物料以一定“图案”注入皮肤内的一种身体修饰行为。目前,文身作为个体主张身体自由、表达独特个性以及社会/文化认同的象征和方式之一,在当今年轻人群体中尤为盛行,近年来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然而,未成年人文身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隐患,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警惕。
一、哪些青少年更有可能文身?
第一,文身多发于青少年时期。以往研究发现,大多数普通文身者和劳教/戒毒人群的文身年龄最初始于青少年[1]。卡洛尔(Carroll)和尼科尔斯(Nicholls)等人的研究表明,文身既是勇敢者的“冒险”行为,也是个体寻求自我认同和渴望成就的外在表现[2,3]。而青少年阶段恰好处于个体自我探索和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个性表达以及外界认同需求。此外,最新研究发现,相较与普通青少年,“文身”在社会处境不利(社会经济地位低/不良家庭教养/学校适应不良)青少年群体中更受欢迎,这似乎成为了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寻求外界认同和充盈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第二,男生比女生更有可能文身。安托索夫斯基(Antoszewski)等人的研究指出,男性文身者占比(63.2%)远高于女性文身者占比(36.8%)[4]。一般而言,男性对于文身这类“外显性个性表达”方式似乎显得尤为热衷,他们一般倾向于将文身作为群体身份和权力的象征,而女性则倾向于将文身作为个人装饰和自我感觉独立的表现。
第三,具有冒险等冲动性人格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文身。早在1983年,学者格鲁梅特(Grumet)指出,文身是个体内部心理和人格建构的外在表现[5]。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ASPD)者倾向于利用“文身”形象进行情绪表达。默勒(Moeller)的研究也指出,是否具有冲动行事的倾向是区分有文身者和无文身者最显著的差异特征,文身者往往觉得自己更独特、更习惯于冒险追求或从事危险行为[6]。这恰能为理解青少年在选择文身时通常不管花费、规定和风险的现象做出解释。
第四,文身具有东西方文化差异。“文身”文化在西方最初以宗教文身文化普及,如基督教徒以“十字架”文身表达对主的忠诚,而在东方则以少数民族文身文化居多,如独龙族和黎族图腾文身。现如今,在崇尚思想解放、主张个性自由的东西方文化融合背景下,文身现象均已较为普遍。一般而言,西方人在文身部位、面积和图案设计上,大多呈现出分散式、面积较大(裸露于皮肤外)、图案新颖大胆的特点;而东方(亚洲)人对文身的态度较为保守内敛,通常倾向于选择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文身,且面积相对较小(衣物可遮蔽)、图案设计也较为传统。
二、青少年为什么会选择文身?
青少年文身行为背后最常见的动机是想要表达或提升自己的个性,其次是审美价值、同辈交往需要以及表达与特定亚文化的归属关系等。具体而言,青少年文身背后的动机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个性的自我表达。斯瓦米的青少年文身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追求个人主义是青少年选择文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反叛性作为青少年自我价值表达的典型特点,我国学者王新光认为,青少年群体通常希望以文身来表达他们逐渐增强的自我意识,如反叛意识和性意识等,并以此标新立异的“身体政治”方式来凸显自我的独特个性。此外,辛巴和霍恩(Horne)的研究表明,多数青少年群体热衷于文身给他们带来的“自信”,尤其是女性,认为“文身”可以增加自己的美丽性感、荷尔蒙和吸引力,并期望以此展示自我魅力[7-8]。
第二,寻求身份认同或群体归属。青少年具有寻求群体认同(尤其是同伴认同)并热衷追求归属的强烈欲望,文身既可以作为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外部体现或印证,也可以作为个体维持群体认同或区分群际边界的标志。比如,在自我情感得意或失意等特殊情境背景下时,青少年会选择用“重要他人姓名”宣誓认同与归属,或以特定“图案”文身作为从属“亚文化”组织成员的标记。
第三,缓解情绪压力。Silver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父母/学校依恋水平低,学业成绩差等心理需求不平衡是青少年1-2年后选择文身的重要预测因素[9]。当出现心理发展危机时,青少年倾向于将文身作为释放情绪、表达不满、宣示对立或引起他人关注的出口,以此来缓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希望获得外界赏识与尊重。
第四,崇尚偶像,刻意效仿。文身作为新生潮流事物产生于一定社会情境中,受互联网娱乐信息的影响,耍酷、好奇与新鲜感成为青少年选择文身的重要原因。我国学者李思瑶在2022年发文指出,西方国家中有影响力艺人(如球星、影星等)的文身行为会被我国的广大青少年和青年群体竞相模仿[10],作为时尚潮流的标识,值得警惕。2023年,王茹的研究也指出偶像崇拜、大众传媒和文身店的合法存在等因素是青少年接触文身事物的主要原因[11]。
三、青少年文身有哪些潜在后果?
从健康的角度看,文身作为一种身体自损行为和未成年人成长中的风险信号,不仅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而且会极大限制其未来前途发展。
第一,文身行为会带来存在一定的身心健康隐患。2022年德赛(Desai)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文章指出,文身极易染上生理性疾病、引起并发症,形成后遗症[12]。例如,极易被污染的文身墨水可导致文身者出现皮肤细菌性感染、肝炎或艾滋病毒、对朱丹/镉的光敏反应等病症。并且,深色系和大面积的文身,即使做了皮秒激光手术仍会留下疤痕,不能做到完全祛除。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Luetkemeier 在《应用生理学杂志》发表的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指出,文身会破坏人体汗腺功能,从而导致汗液减少、散热减慢、甚至发展为皮肤癌等一系列风险症状出现[13]。另外,个体生理的不良变化极易引发自暴自弃心理,例如,卡西洛(Casillo)的研究发现,身体发生变化的个体通常会表现出更频繁的自伤,出现更高的自我攻击、饮食失调等偏激行为[14]。
第二,青少年文身与不良行为关联。早在1994年,利特(Litt)的研究已经发现,青少年文身通常与药物滥用、吸烟、性活动、帮派团体和学校问题等冒险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15]。科西奥(Cossio)的研究也指出,青少年文身者更经常犯罪,且通常存在饮食失调、酗酒、服用抗抑郁药、吸毒或自残等风险[16]。这解释了文身通常被当作青少年越轨行为和犯罪前兆的“标签”。此外,布拉波 (Solís-Bravo)和苏里斯(Suris)的研究显示,文身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且大多数文身者性行为发生时间更早、次数更多且无保护性措施[17-18]。
第三,文身青少年面临歧视风险。在生活实际中,文身青少年通常被认为是“不良少年”,尽管事实并非绝对如此。早在2015年,Timming的文章已指出,尽管社会对文身的宽容度有所提高,但职场中有关文身的政策和预期依然较为保守[19]。2020年斯塔福德(Stafford)的研究也发现,个体文身数量越多,在职场中感知到的歧视越强[20]。特别是在文身不被接受至少不值得宣传或鼓励的社会环境中,文身青少年极其可能选择降低自我要求甚至自我放弃,这非常不利于他们的社会融入。在现实生活中,学校中经常有学生因文身而被劝退或休学,且工作上(军人、公安民警、检察官等职位)对有文身或冲洗文身印记的报名者不予资格审查通过。
四、如何对青少年文身行为进行科学引导?
英国学者Dukes发现,有高达30%的文身青少年对自己的文身行为表示懊悔[21]。显然,文身与青少年信念和行为偏差关系密切,与其积极发展的轨迹背道而驰。然而,良好社会环境尤其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青少年发挥保护作用。
第一,守好文身教育的家庭第一防线。家庭是未成年人发展中具有最直接影响的重要“微系统”部分。《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明确提出家庭对未成年子女文身的监督义务,如告知文身行为的危害性。此外,学者Uta Karacaoglan也指出,文身是孩子表达自我内心抗争的外在信号[22],家长要自觉加强孩子身心健康风险排查。而最有效的监督莫过于家长的榜样作用和言传身教。一方面,家长不仅要对文身具有相关知识上的了解与学习,还要注意加强自身家庭教育方面的方式方法,尤其是针对子女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技巧。当面对出现动机或行为偏差具有文身倾向的青少年时,首先要正视孩子的心理诉求,及时了解深层动机并告知文身产生的可能后果,同时积极寻找帮助孩子心理需求满足的替代方式,比如从孩子擅长的领域为切入点帮助其转移注意倾向,使其建立起合理自我认同。另一方面,若发现孩子已文身,父母应避免一味指责或内疚,重在解决问题,了解其文身原由后做到及时消除文身给孩子带来的生理与心理印记,并对子女的同伴选择进行积极引导和有效监督,帮助肃清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人际或环境等因素,必要时也可以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援助。若父母自身有文身印记,则应采取必要的积极补救行动做到及时祛除,并以文身带给自己的弊端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实际经历为孩子提供真切的反面案例,向子女进行正向解释和积极引导,明确表达自己对于文身的否定态度。
第二,做好文身教育的学校第二防线。《办法》中要求教育部门将未成年人文身危害相关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组织开展警示教育,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在校学生对文身危害性的认识。学校是未成年人进行个性发展、同伴交往等社会活动最频繁且最主要的场所。营造反文身校园环境、让学生学会自觉抵制文身亚文化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范畴。首先,学校应保障定期开展文身专题教育讲座、文身危害性主题宣传等基础性工作,如充分利用名师讲座、班会课、专题辩论赛、主题宣传栏和心理剧等作用营造校园反文身文化环境。其次,加强教育研究工作者对文身教育专题研究的深入挖掘与探讨,比如加强对由文身问题引申的学生同一性发展、目标清晰性、生命价值观、审美观念等自我认知和成长适应性问题的重视程度。采取文身教育课程融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健康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对文身伤害性的认知水平。其中,学校文身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建立起合理完善的青少年文身教育疏导机制,定期对存在文身动机风险的学生进行重点排查与干预。例如从同伴监督和班主任工作入手,积极发挥学校心理教师的咨询与指导作用,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最大限度减少学生的文身行为。此外,校方要积极配合社会治安力量,帮助肃清校园周边的文身营业场所并督促文身从业者提供合法规范服务,严格遵守《办法》中禁止文身从业者为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规定。
第三,家校协同为文身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有助于文身青少年在追求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上的整合与统一,还能使其获得稳定的自尊和自信。文身青少年是一个数量不可忽视的群体,家校双方协同加强引导教育、提供补救指导服务是必要的。一是家校双方以加强沟通的方式争取与文身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积极接纳并适时回应,帮助其找到自我个性特征和优势,引导其创建合理的学习和生活期待,鼓励他们在擅长的领域内专注目标、积极投入并从中意识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意义。二是家校双方加强对文身青少年在网络短视频等娱乐信息获取上以及同伴交往上的监督与教育引导,规避青少年受到文身亚文化的思想侵害。三是双方加强沟通实现学生信息互通,协同为文身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文身教育应结合文身青少年在家校两大系统中的环境背景与行为表现,重在了解其行为动机并引导积极的审美与价值观,消除文身正确者“不良少年”的标签和刻板印象等自我认知,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而不是简单地采取指责、惩罚、退学等处理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与教师带着“有色眼镜”的一味否定与责备在文身青少年看来意味着质疑和阻止其个性张扬与价值追求,处理不当则会激发其逆反心理,产生不良后果。
第四,学术界加强青少年文身的应用研究。文身青少年存在着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未来应该探索不同个体在文身图案、大小风格和位置背后的深层含义,以获取更深入的文身行为动机信息,探索出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性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 石文亮. 劳教人员的文身调查[J].刑事技术,2002(06):10-12.
[2] CARROLL S T, RIFFENBURGH R H, ROBERTS T A, et al. Tattoos and Body Piercings as Indicators of Adolescent Risk-Taking Behaviors[J]. Pediatrics, 2002, 109(6): 1021–1027.
[3] ROGGENKAMP H, NICHOLLS A, PIERRE J M. Tattoos as a window to the psyche: How talking about skin art can inform psychiatric practice[J].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7, 7(3): 148–158.
[4] ANTOSZEWSKI B, SITEK A, FIJALKOWSKA M, et al. Tattooing and Body Piercing - What Motivates You to Do I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2010, 56(5): 471–479.
[5] GRUMET G W. Psychodynamic implications of tattoos[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83, 53(3): 482–492.
[6] MOELLER F G, BARRATT E S, DOUGHERTY D M, et al. Psychiatric Aspects of Impulsiv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1, 158(11): 1783–1793.
[7] 辛巴, 佐斌. 青少年穿刺和文身对其社会认同的影响[J]. 当代青年研究, 2009(01): 46–52.
[8] HORNE J, KNOX D, ZUSMAN J, et al. Tattoos and piercings: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J].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Project Innovation Austin LLC, 2007, 41(4): 1011–1021.
[9] SILVER E, VANESELTINE M, SILVER S J. Tattoo Acquisition: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s[J]. Deviant Behavior, 2009, 30(6): 511–538.
[10] 李思瑶. 东西方文身文化之比较研究[J]. 文学艺术周刊, 2022(01): 81–84.
[11] 王茹,杨晓莉.未成年人文身现象探析[J].大众心理学,2023,No.368(04):26-27.
[12] DESAI N, BREUNER C C. Tattoos and Piercings in Femal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 Journal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 2022.
[13] LUETKEMEIER M J, ALLEN D R, HUANG M, et al. Skin tattooing impairs sweating during passive whole body heating[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20, 129(5): 1033–1038.
[14] D’AMBROSIO A, CASILLO N, MARTINI V. Piercings and tattoos: psychopathological aspects[J]. 2013: 7.
[15] LITT F. Self-graffiti? self-image? self-destruction? Tattoos and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994, 15(3): 198.
[16] PéREZ-COTAPOS S M L, COSSIO T M L. Tatuajes y perforaciones en adolescentes[J]. Revista médica de Chile, 2006, 134(10).
[17] SOLíS-BRAVO M A, FLORES-RODRíGUEZ Y, TAPIA-GUILLEN L G, et al. Are Tattoos an Indicator of Severity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J].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2019, 16(7): 504–512.
[18] SURIS J-C, JEANNIN A, CHOSSIS I, et al. Piercing among adolescents: body art as risk marker: a population- d survey[J].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 Jobson Medical Information LLC, 2007, 56(2): 126–131.
[19] TIMMING A R. Visible tattoos in the service sector: a new challenge to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J].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2015, 29(1): 60–78.
[20] TEWS M J, STAFFORD K. Tattoos and unfavorable treatment among employees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20, 32(5): 1925–1940.
[21] DUKES R L. Regret among tattooed adolescents[J].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6, 53(4): 455–458.
[22] KARACAOGLAN U. Tattoo and taboo: On the meaning of tattoos in the analytic proces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2012, 93(1): 5–28.
作者简介:冼柳婷(1996-),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余益兵(1974-),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邓黎婕(1995-),江西南昌人,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小学心理教师,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课题“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主观社会地位:构成要素、获得机制与影响作用研究”(20YJA880077)的资助,特此致谢。本文系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独秀”科研论文培育项目“青少年主观社会地位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的研究附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