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俞初晴 姚雨佳
摘要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息息相关,近年来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述评与总结,发现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从高一到高三呈“V”字型变化状态,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习得性无助、学业倦怠、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良、适应障碍和各类行为问题等。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自身、家庭、社会、学校和生活事件五个大类。关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入手。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中职生普遍存在自卑和自我意识薄弱的情况,因为他们是普通教育下的“失败者”、“被淘汰者”,他们承受着来自内心的失败感、来自社会的“污名化”、来自家庭的失望进入中职学校,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将中职生培养成内心阳光的、出色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并促进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1997年至今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中职生心理健康概念、中职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重点归纳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各类因素,以便对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1.俞初晴,(1996-),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与学生心理健康。2.姚雨佳,(1985-)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情绪调节
1中职生心理健康概念及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谢璟(2007)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维度将中职生心理健康的表现概括为认知上具有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情绪稳定且乐观,行为上有良好的自制力、行动力和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个性。郑雨佳(2022)等人将有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和有无自杀、自伤这样的行为及其程度作为评判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徐新宁等人(2022)认为心理健康的中职生在身体、智力和情绪上协调,且对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适应良好,学习积极主动,精神状态乐观向上。
综上所述,拥有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中职生应当是这样的:拥有正常的智力,良好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对外部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情绪稳定,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负面情绪,不让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具有较强的自制力、行动力和适应能力,能够适应环境,应对困难和挫折,拥有良好、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1.2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中,按照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知方面的问题、情绪方面的问题和意志行为方面的问题
认知方面主要包括对自身没有正确的认识及自信心水平偏低(李好君,2005),因为学习基础不扎实造成的认知能力较弱(刘忠珍,2009);情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情绪控制能力弱、情绪不稳定,易走极端(李秀英,2010)、存在厌学情绪、自卑情绪(尹玉辉,2019)、习得性无助(崔景贵,2013)、浮躁、冷漠、悲观等,从针对许多个地区的中职生的SCL-90的测查结果来看,中职生在多个因子上的阳性率高于常模,得分最高的几个因子为: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和忧郁(杜高明,2009)(李秀英,2010)。
意志和行为上的问题往往是认知和情绪问题的结果。中职生大多学业成绩不佳且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更容易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从而导致网络成瘾(张梦柔,2021)。部分中职生可能因为学习动机不强、认知能力偏弱、自卑情绪、学业倦怠、习得性无助等原因存在课堂上扰乱纪律、和老师顶嘴、睡觉、看小说等课堂行为问题(黄双,2022)。除网络成瘾和课堂行为问题之外,中职生常见的行为问题还有逃学、打架、在顶撞老师、抽烟酗酒、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等。
中职生在认知、情绪和意志行为上的问题如若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就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青少年情绪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等。
2.1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首先包括生理因素,比如性别、年龄阶段、神经生化系统活动特点等(谢璟,2007)。从性别上来看,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这可能和社会期待有关。我国传统文化讲究“男主外,女主内”,因此社会对男性在事业上有更多的要求。大部分中职生以就业为目标,因此中职男生会比中职女生感受到更多的压力(俞国良,2005)。
从年龄阶段上来看,中职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又被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在一时期,中职生的心理和生理均快速发展成熟,强烈希望独立自主与仍然需要依靠和遵从父母与老师的现实形成冲突,再加上激素水平的变化,使得中职生在这一时期容易遭受情绪困扰(袁加锦等,2014)。同时,进入中职学校这样的新环境容易遇到适应性问题(杜高明,2009)。除此之外,青春期的特殊性还易给中职生带来不当性冲动和外貌自卑(周武兵,2004)。 郭金达(2014)等人进行中职生体重指数(BMI)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强迫与恐怖这两个因子的得分差异和不同的体重指数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性格特质是自身因素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孟令勇等人(2008)进行的中职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SCL90 结果阴性与阳性的中职生在埃森克人格中的外向性、情绪稳定性、精神质性上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且在精神质与神经质两个维度上,得分高的中职生的防御机制更加不成熟,SCL90阳性组和阴性组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上的得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另外,中职生人格特质中的高自我中心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刘忠珍,2009)。
从过往经历看,多数中职生是从小学习成绩就不理想的,因此他们往往学习基础不扎实,认知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也缺乏动力,这就容易引发厌学情绪和轻则迟到早退,重则逃学退学的行为问题。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常年累月地积攒的自卑感会导致他们责任心差,自控力弱,也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的行为问题(刘忠珍,2009)。
综上所述,在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过往失败的学业经历,这大大打击了他们的自信,是自卑感的源头,也是习得性无助的根本原因。中职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的欠缺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可能遇到更多的困难从而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另外,中职生不当的归因方式、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也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2.2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根本性的、终生的。依恋关系是青少年在幼年时期与父母相处时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汪倩,2022)。
对中职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很低,家里经济条件不良,会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辛丹丹(2020)的研究发现中职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与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呈显著负相关,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中职生社交焦虑水平越低;而心理资本则与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显著正相关,也即中职生的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心理资本也越多。郭卉(2020)的研究结果则表明中职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自尊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与同伴恐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第二类是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指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方式以及家庭的构造,包括夫妻对数、家庭中的人口数、家庭中的代数等等。父母离婚再婚的家庭、父母中一方死亡的家庭、童年时期有父母外出打工由老人抚养的家庭,都属于特殊结构家庭。出生于特殊机构家庭的中职生相较于出生正常家庭的中职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徐慧,2016)。胡国桢(2020)的研究发现,中职生的家庭结构会通过影响家庭温暖而影响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且进一步影响中职生的应对方式。有研究表明,来自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比来自完整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与行为,比如自卑、脾气暴躁、缺乏责任感、行为叛逆等等(钟思琪,2020)。徐慧等(2016)的研究则发现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家庭中成长的中学生在人格方面会有许多消极特征,比如情绪不稳定、对他人冷淡、缺乏进取心和逆反心理强,从而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
还有一类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个体接触最密切、对个体影响极大、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陆超祥等(2023)在针对贵州省某中职学校学生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家庭环境与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密切的正向关联关系,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理解和帮助均对中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构成家庭环境的主要元素包括父母的三观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而其中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环境的决定性因素。溺爱型、忽视型和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导致中职生健康人格缺陷(刘忠珍,2009)。在一项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网络成瘾和自我控制的实证性研究中,证实了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会正向作用于自我冲动系统从而正向作用于网络成瘾;而父母温暖则会正向作用于自我控制系统从而对网络成瘾起到抑制作用,也就是说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系统这个中介变量减弱中职生的网瘾(张梦柔,2021)。而在另一项类似的中介变量研究中,研究者探寻了家庭教养方式、中职生的亲社会行为和两类共情能力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信任鼓励与中职生的特征共情能力和状态共情能力均正相关,这说明情感温暖和信任鼓励型的父母能够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从而提升亲社会能力。亲社会能力高的中职生更容易拥有稳定、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2.3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学校主要在三个方面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一是校园的设施与环境。美丽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使中职生身心愉悦,先进的实训设备大大提高实训课的质量,能够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杜高明,2009)。
二是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方式。中职教学应当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和初中学校、普通高中纯理论的教学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是某些中职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向普通高中学习。这与中职生的就业目标不符,而且考入中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不擅长理论知识学习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容易引发中职生的厌学心理并使其恶化(钱平,2009)。更糟糕的是某些中职学校本身就存在看不起中职生的想法,认为他们收进来的都是些被中考淘汰掉的失败者,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简单粗暴,进行体罚、贬抑性评价、辱骂等等(周武兵,2004)这些不仅会导致中职生产生抑郁、焦虑、恐惧、逆反等等不良情绪,还会进一步引发各种问题行为,比如打架、逃学、退学、早恋等等,这些行为又进一步加强学校和社会对中职生的歧视和偏见,恶性循环就此形成(崔景贵,2013)。另外,中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若中职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时不时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备专业心理教师,那么这些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会高于那些只重视学习成绩的中职学校的学生。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在认知、情绪、行为上出现各种问题(李好君,2005)。除中职学校本身外,学生所就读的初中学校的教育方式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也存在一定影响。如果初中学校传递给学生 “必须考上重点高中,如果进职高这辈子就完了”这样的价值观,那势必会使进入中职的学生充满自卑与绝望,从而大大降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假如初中学校在教育学生时没有总是强调考进重点高中的重要性,甚至传递“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那么学生在进入中职时会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是校内的人际关系。这个人际关系包括中职生和老师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两类。与家庭教养方式类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不同类型。关心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中职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和自尊,从而促进其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导致中职生产生自卑、情绪极端化和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心理问题(文书锋,2009)。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利于个体发展自我概念与人格,并且同伴关系能够给个体提供社会支持和安全感,满足个体的社交需要(王子仟,2021)。有实验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来说,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同伴关系则会带来学习成绩下降、人格发展受阻、发生情绪问题及心理问题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杨静,2023)。同伴和老师都是中职生重要的社会支持,对于处在不利环境下的个体而言,社会支持是极佳的保护资源。它可以提高中职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缓解中职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减少外显行为问题,比如酗酒、打架、逃学等(王红瑞,2009)。
除上述三个方面之外,从学习阶段来看中职生在校园中从高一到高三的心理健康水平变化大致呈一个“V”字型,也就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持平,二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杜高明,2009;俞国良,2005)。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一年级的中职生在刚刚进入校园后对崭新的生活充满期待,对于未来作了许多目标和规划,且希望能够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而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心怀希望且人际关系良好,心理健康水平也比较高;而在二年级的时候,中职生会慢慢发现有许多预定的目标没有达成,而且在这个时候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也慢慢浮出水面,心理健康水平就会有所下降;到了三年级,中职生认清了现实并且有了新的目标,心理健康水平又会有所回升(俞国良,2005)。
综上所述,在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中,被多次提及的有学校的教育方式、管理方式、对中职生是否存在贬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校的设施和学习条件等,另外,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随着学业阶段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遗憾的是有关于学校因素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仅停留在了中职学校,没有提到初中学校的影响。
2.4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对中职生来说属于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宏观系统,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第一是社会上对于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第二是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第三是社会中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良因素。
首先,我国自古以来就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更是把读书的地位在国人心中推到无与伦比的高度。而中职生显然是属于“读不出书”的那一类人,是被普通高中淘汰的。因此在社会上常常会受到各种歧视的目光。社会歧视易引发中职生自卑和消极的心理问题(张晓,2009)。“职校门”事件的存在更是进一步强化了整个社会对于中职生的偏见,认为他们不仅读不出书、没有出息,而且还非常“乱”,整天打架、旷课、逃学、乱性甚至犯罪。这些来自社会的对于中职生及职业教育的歧视会引起中职生一系列认知情绪上的问题以及对学校、对社会的敌意,进一步引发更多的问题行为和不健康心理(崔景贵,2012)。
其次,当今社会上各类工作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的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许多“体面”的工作要求学历为硕士起步。而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极少数的中职生可以先考上高职然后通过专升本、考研的途径拥有高学历。绝大多数中职生只能高职毕业,甚至中职毕业就直接参加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生的“低学历”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和对前途的担忧以及自卑心理(杨玲,2007)。
再次,社会上大量不良的信息和诱惑也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杀手”之一。前有“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思想,现有各种“躺平”、“摆烂”、“佛系”的不求上进的思想,中职生的认知能力不够成熟,社会人生经验欠缺,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成为三观不正、缺乏健康人格的人。除此之外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的诱惑,例如黄赌毒、烟酒、网吧等等,中职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难以抵抗诱惑,一不小心可能就会陷进去,染上网瘾、毒瘾等等。
2.5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负性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在生活中发生的会对情绪产生冲击的事件,是测量应激和心理压力的重要指标,而应激事件是导致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负性生活事件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生的对个体产生不愉快刺激的事件,具有明显的厌恶性质,会给个体带去痛苦悲哀的心境,致使个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2011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的课题组使就关于负性生活事件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展开的实证研究,发现中职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和丧失四个因子上都有较高的发生率,这说明中职生遇到负面生活事件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应当引起重视。其中发生率最高的四类负性事件一是属于学习压力因子的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和学习负担重,这类负性事件容易挫伤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并加强中职生的厌学心理;二是属于人际关系因子的受人歧视、冷遇和发生人际纠纷。这些事件易引发中职生的自卑情绪,从而产生恐惧和偏执心理(2011)。这些负性情绪体验和不健康心理不但会干扰生活,如若日积月累可能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
这项实证调查结果表明了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负性生活事件,这些事件会给他们带来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负性事件本身之外,中职生的应对方式更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中职生在遇到应激事件时,使用的应对方式的频率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和自责。越多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而越多使用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经过对前人关于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各方面因素的总结,笔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有关提升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建议。
首先是家庭,父母应当尽全力在工作中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关心孩子的情绪。为孩子打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使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平等沟通,不要拒绝也不要过度保护,多多支持和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使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成熟的防御机制和有效的应对负性生活事件方式。
其次是中职学校。学校应当为中职生打造干净美丽的校园环境。在教学方式上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训练并重,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中职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佳,但绝不是“失败者”,经过良好的培训必定能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经常鼓励和支持学生,培育中职生的成长型思维。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相关的讲座、社团、文化节等等。各科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与中职生形成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关心型师生关系,同时关注班级中是否存在孤立、欺凌等情况并及时调节。使用结对子、小组讨论或组织运动会、春秋游等集体活动帮助班里的同学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
然后是社会。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摒弃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对职校生的偏见,树立和传播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价值观。完善中职学生升学和就业的政策与制度,降低中职生的就业焦虑。充分宣扬充满真、善、美的正能量的价值观,减轻不良观念对中职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好君.谈中职生心理疾患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29):56-57.
[2]谢璟.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02):64.
[3]郑雨佳,房宇航,张家帅等.中职生收发性短信与心理健康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02):203-206+210.
[4] 徐新宁,刘风雷,李秀青.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预防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22(08):109-111.
[5]刘忠珍.中职生健康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分析[J].职教论坛,2009(32):79-80.
[6]李秀英.中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疏导与干预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4):93-95.
[7]尹玉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2):27-34.
[8]崔景贵.解读职校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心理症结与教育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65-72.
[9]杜高明.我国中职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9(04):123-124.
[10]张梦柔,张文华,郭英等.家庭教养方式对中职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07):1111-1117.
[11]黄双. 浅谈影响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C]//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组委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教育委员会.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三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5. [12]俞国良,侯瑞鹤,姜兆平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的调查研究[C]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13]袁加锦,刘莹莹,杨洁敏.应对方式与认知训练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易感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07):1062-1074.
[14] 周武兵.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07):123-124.
[15] 郭金达,徐应军.中职生体重指数BMI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职业,2014(14):165.
[16] 孟令勇,李艳丽.中职生人格、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S2):199-201.
[17] 汪倩,范为桥.亲子依恋与青少年手机成瘾: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学通讯,2022,5(04):256-263.
[18] 辛丹丹. 中职生主观家庭经济地位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心理资本与社会支持的作用[D].湖南农业大学,2022.
[19] 中职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自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 郭卉.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20.
[20]徐慧,袁新国.不同家庭结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4):71-72.
[21] 中职生家庭结构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 胡国桢.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20.
[22]钟思琪,李佩航,刁佳玺等.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04):148-152.
[23]陆超祥,何向琴,曾德红等.中职生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贵州省X中等职业学校为例[J].心理月刊,2023,18(04):63-67.
[24]钱平.对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2):11-13.
[25]文书锋.中职生的师生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5):11-14.
[26]王子仟. 中职生同伴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23.
[27] 杨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同伴关系标准化干预的个案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3(02):185-187.
[28] 王红瑞.中职生社会支持系统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62-66.
[29] 张晓.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3):167-168.
[30] 崔景贵.聚焦90后“职校门”事件:心理分析及教育启示[J].职教论坛,2012(22):48-53.
[31]杨玲.浅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思想战线,2008,34(S4):110-112.
作者联系方式:
俞初晴,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88号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310023)电话:15167157027 Email:shenny1996@163.com
姚雨佳,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288号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310023)电话:13857143910 Email:yyj@zj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