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特别关注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转介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

近年来,学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许多年轻生命的陨落,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恶性伤害性事件的发生,也许早就有其蛛丝马迹。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和干预工作,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然而,从认知上的重视到实践中的得心应手,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

一、学校心理危机预警转介的一般流程

笔者所在学校自建校之初就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进了两名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和开展各种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老师接受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培训,具备了基本的风险评估能力,在遇到具有潜在高危风险的个案时,心理老师有预警转介意识,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本校心理危机预警转介的一般流程。

1.收集基本信息,初步评估

通过心理普查、班主任转介、心理委员报告或个人预约等方式发现具有潜在高危风险的个案,经专职心理老师对当事人进行详细的访谈评估(大概持续90分钟),收集包括:病史(家族史、病情及发展)、成长经历与环境、现实困扰,认知、情绪、行为(包括自伤/自杀意念、计划、行动,伤人/暴力行为)、生理(包括睡眠、饮食、躯体不适、精神状态如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学习状态和成瘾行为(包括网络依赖、酒精依赖等),社会支持(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求助动机,测评真实性等信息,结合心理老师观察和班主任、同学报告反馈等情况,形成对个案的初步评估。

2.危机上报,启动预警程序。

对于经心理老师评估其心理问题困扰程度超过了学校心理辅导可以帮助的范围的、确有疑似心理疾病需要就医进一步诊断评估的、有较高自杀或伤人风险的个案,心理老师第一时间突破保密,上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启动预警程序。具体操作如下:

1)由负责访谈评估的心理老师上报个案基本情况及提供可用做四方会谈的时间安排。

2)由德育分管校长组织德育主任向年级主任、班主任进行预警和告知,要求年级主任和班主任引起重视、积极关注学生动态并配合预警转介工作。

3)由班主任联系家长,要求家长引起重视和预防自杀风险,并于约定时间前来学校参与预警转介四方会谈。

4)心理老师在四方会谈前,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撰写《学生危机预警(转介)告家长书》并一式三份打印。预警(转介)告家长书包含三个基本部分:①学生心理基本情况评估:包含个案于何时因何事通过何种途径来到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心理中心)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结合来访者自述的病史及病情发展、成长环境及经历、身体和生理方面、行为方面、情绪认知方面、社会支持方面、求助及改变意愿方面、测评结果等,概括呈现。②学校建议,包含要求家长引起重视、保障孩子安全,带孩子就医治疗并遵医嘱服药,就诊结果以书面方式反馈,休学、复学或者边学习边治疗需要的相应程序、材料和注意事项等。③家长知情确认书。包含召开四方会谈的时间、与会者签字及家长对于学校告知的情况的态度反馈。并附自杀危险性评估表。

3.四方会谈,预警转介。

四方会谈参与人员由学校领导(可由校长、德育分管校长、德育分管主任、年级主任代表)、班主任、心理老师、家长组成,如学生提出需求,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将学生纳入其中,形成多方会谈。

四方会谈遵照以下流程进行:

1)由班主任向家长介绍与会人员。

2)由学校领导向家长强调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强调此次会谈旨在共同商议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扰的途径而非对家长进行追责或者批评教育,强调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3)由心理老师对家长进行个案周边系统访谈,收集如下信息并就学生谈到的某些模糊问题进行印证和澄清确认:成长经历(包含寄养经历、亲子关系)等,家长观察了解到的孩子近期存在的现实困扰或者明显变化(包括情绪、睡眠、饮食、生理等),家长观察到的孩子的反常言语和行为(包括暴力攻击行为、自伤/自杀意念/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整体印象,孩子的性格变化,孩子的学习状况(包括成绩、作业、学习困难、厌学情绪行为等),孩子的上网情况(包括时间、频率、内容,是否存在依赖成瘾倾向等),孩子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等),家长和孩子对于就医/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态度。

4)由心理老师结合个案评估访谈和周边系统访谈收集到的信息向家长反馈访谈评估结果,并进行预警告知。班主任、年级主任可以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反馈补充。

5)由心理老师向家长进行心理疾病、自杀危机、救助途径、用药注意事项的相关科普和建议,并回答家长提问。涉及到学校、年级、班级层面的问题,则由学校、年级相关领导和班主任进行补充回答。

6)家长对学校告知结果签字确认。参与四方会谈人员签字确认。

7)预警转介告家长书由家长保留一份,学校保留一份,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存档一份。

4.诊断治疗、结果反馈和后续跟进。

由家长带学生就医,并及时将诊断结果反馈给班主任。由班主任将诊断结果复印件交给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心理中心)进行存档。家长遵医嘱监督学生进行治疗。对于有休学、请假需求的,学校辅助其办理相关手续。学生返校时需提出返校申请,并出具医生的诊断结果及复学建议,经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综合评估决定是否予以同意。校级、年级、班级三层次对学生进行返校后的持续跟进与关注,必要时提供相应的心理援助与支持。

二、学校心理危机预警转介中存在的问题或难点

虽然经长期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上预警转介一般流程,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每个个案都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或难点,使得预警转介工作推进并不顺利。概括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学校心理危机预警转介工作机制和标准化流程未能建立,心理危机预警转介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导致预警转介效力打折扣。

在学校心理危机预警转介工作形成制度和标准化操作流程之前,下自班主任,上至学校领导层,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转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知识缺乏、职责不明确、存在认识误区、操作不规范,或轻视预警转介中的细节问题,都将导致预警转介效力打折扣。

例如:常见的认识误区有:认为预警转介就是简单地告知家长孩子的情况并要求家长签字确认和带去就医,认为孩子很多问题源自家庭,只要不在学校或者班级爆发问题,学校就不应承担相应责任。常见的操作不规范有:由班主任直接向家长预警转介,要求家长将孩子接回时缺乏专业评估及就医治疗指导建议,使得家长未必能信服而耽误学生得到有效治疗;学生复学时缺乏身心健康状况专业评估便直接接收,导致存在安全隐患等。常见的被忽略的细节有:在进行四方会谈时,校方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未能从工作小组整体出发,站在各自角色各司其职相互支持补充;预警转介后,班主任缺乏对已转介的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进反馈。

2.因预警转介中未能建立和谐共盟的家校关系,导致家长不接纳、不认同、不配合学校预警转介工作。

不管是在平时班主任与家长的家校沟通中,还是在预警转介各环节的沟通中(尤其是进行四方会谈时),如果未能注意建立和谐共盟的家校关系,家长很容易误以为校方是在推责,从而和学校、老师形成紧张的矛盾对立关系,这将不利于预警转介工作的顺利推进。家长会感觉到被老师和学校批评、问责,激发其内疚自责的情绪;又因为对自责内疚情绪的心理防御机制,而产生外部归因,甚至出现责任推诿,归咎于学校,希望学校来承担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责任,导致家长不接纳、不认同、不积极配合学校预警转介工作,使得预警转介推进困难。

3.因家庭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虽然完成预警转介,但是治疗效果不佳,安全隐患并未解除。

预警转介工作并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家长告知的层面,向家长告知后确保学生能够在家长的协助下尽快接受专业的心理帮助和治疗,才是预警转介的目的所在。然而,家庭方面的诸多因素,可能导致虽然完成预警转介,但是治疗效果不佳,安全隐患并未解除。常见因素有:

1)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或因面子观念、病耻感等因素,或担心就诊对孩子的学业、档案有所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了否认、回避或者隔离的态度,拒不就医,导致治疗延误。

2)因对心理疾病认知不够或者家庭经济原因等,家长未能遵医嘱对孩子进行足疗程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出现私自停药、治疗中断,甚至药物由孩子自行保管等情况,导致病情反复迁延,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再度爆发危机。

3)因家庭情况复杂、家长忽视、家庭关系紧张等原因,家长不承担履行监护人相应责任。

4)家长因担心学生学业落后,不顾学生实际情况,隐瞒病情,不出具医生的诊断结果或复学建议,单方面强行希望孩子复学继续完成学业。

三、学校心理危机预警转介问题或难点的突破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学校心理危机预警转介中存在的问题或难点,结合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突破策略。

1.建立并不断完善危机预警转介机制和标准化操作流程。

学校需成立危机干预工作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分管校长、教学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心理老师、德育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为核心成员,学工部(德育处)、教管部、后勤部、安保部、宿管部等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并不断完善危机预警转介机制和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心理危机预警转介工作形成合力,有效推进。

2.注重发展和预防,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和危机干预技能培训。

1)针对学生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和预防上,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才来进行干预。因此,营造和谐、积极、阳光、互助的校园氛围和班级氛围,针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专题心理课和心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活动等,都将为学生搭建情绪宣泄通道和自我展现的舞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预防心理危机。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和对心理委员胜任力的培训,让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学生的同伴互助和危机识别与报告中发挥其巨大功能。

2)针对教职工

学校应扩大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师资配比,并加强专兼职教师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的培训。同时,邀请专家加强对各环节各部门的教职工关于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相关知识的科普和培训,明确职责、熟悉流程、提升技能。

3)针对家长

学校应注重培养和谐、良好的家校关系,畅通沟通渠道,同时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和教育。尤其是班主任需要利用好班级管理的主阵地,通过多种途径和家长建立良好关系,并进行家长教育,如开展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家长专题讲座、家长沙龙、印发手册、转发公众号推文等,促进家长对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危机识别、求助途径、和谐家庭氛围营造、亲子有效沟通策略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帮助家长成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有力支持和重要资源。

3.预警转介时以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为第一目标,与家长沟通温柔、专业而坚定。

    心理危机预警转介时要避免家长和学校形成对立面,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在接待家长时需要以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为第一目标,强调四方会谈旨在找到家校协作的最佳方案,为学生提供求助资源,强调心理疾病形成的复杂性,是生理、心理个性、家庭养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避免对家长的直接批评和指责造成家校关系对立,理解家长养育子女的辛苦付出和已经做出的改变和努力,对家长配合学校预警转介工作表示感激,同时也温柔、坚定地指出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尽的责任。心理老师还需要加强病理、药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从科学的角度向家长科普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并提供专业的转介就医渠道供家长参考。

4. 敦促监护人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借助法律和社会支持力量。

预警转介工作有时候不是一次就行完成,需要学校和老师与家长进行持续跟进、耐心沟通、反复宣传教育和敦促提醒。遇到家庭条件困难或者因其他原因家长不能履行其相应法律责任和义务的个案时,学校更应当予以人文关怀,并且借助法律、社区、社会援助、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等其他社会支持力量,为学生早日得到专业心理帮助开辟绿色通道,竭力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总而言之,学校心理危机预警转介是一项重要而系统的工作,环环相扣、细节众多。学校和心理老师都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中,将各种情况考虑周到,将预案做得更细,提升危机预警转介和干预的能力,让校园心理危机事件扼杀在萌芽中。

 

参考文献:

1.边玉芳,钟惊雷等.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宁波:宁波出版社,2019.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