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特别关注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境与突破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深受全社会关注,尤其在新冠疫情传播的影响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爆发也日益凸显,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中小学面临的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家校沟通是既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基础,也是化解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根据近年来区域内心理危机事件干预中,学校与家庭在沟通中所面临的问题、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实际思考提升沟通效果的策略,以期促进家校形成合作同盟,帮助学生转为危机。

一、  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在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告知

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健康的重要组成,同时,也属于学生个人隐私信息,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随着精神卫生知识的日益普及,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家长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仍旧存在。部分家长担心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疾病信息后,会对学生有歧视或区别对待等,或害怕学生因此不能正常就学等,从而隐瞒孩子的真实心理健康状况现状,主要表现不如实告知学校学生就诊确诊信息、服药、住院等治疗情况,隐瞒学生的自残、吞药、离家出走等危机行为,而当学生因心理疾病等不能正常到校时,家长常以学生身体不适等理由向学校请假。

2.  家长对危机评估结果的不认同

学校经过筛查评估后,会通过多方会谈告知家长学生目前面临的心理危机状况及其影响,并提出转介建议。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或者由于亲子关系不佳,对孩子真实心理状况的不了解,从而认为学校的评估结果不准确,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面对孩子的心理危机,有的家长会认为,这就是孩子心情不好而已,过两天自己就会好转了,更不需要就医治疗等,也有部分家长甚至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粗暴、错误的教育方式。

3.  家长对学校的干预方案不配合

依据我省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求,对于评估为三类心理危机学生,家长要在会谈后签订知情书,根据状况的严重程度,需要办理退宿、请假、休学等相关手续,并带孩子到专业机构接受治疗。但在这个阶段,部分家长会担心请假、休学等会影响孩子学业,而拒绝办理休学等,也拒绝服药、住院等治疗建议,还有部分家长认为一旦签订告知书、承诺书等相关材料,意味着学校不再承担任何学生心理相关问题的责任,而要家长自己对此负责,因此,家长从责任分担的角度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拖”住学校。

(二)学校在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对危机干预目标认识上的偏差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学校来说存在很大工作难度和风险,家校双方在沟通中都会站在维护自身利益,减少风险与责任的立场。基于这一立场,学校在危机干预中以校内不发生危机事件为目标,试图努力说服家长为学生办理长期休学,希望通过将学生“推”出学校对方式来化解风险,而这样不当的目标定位势必会将学校与家长对立起来,激化双方矛盾。

2.学校在沟通中缺乏平等对话的态度

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心理危机来自于家庭因素,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因而,学校在开展多方会谈时,往往会对家长不当的教育当时提出指责与批评,以教育者的姿态指出家庭教育中的各种不足和问题。面对孩子的心理危机,家长已经会出现自责、焦虑的情绪,而学校居高临下的沟通态度则会进一步加重家长的愧疚感、愤怒感,而家长为减轻自身的愧疚感,会将愤怒指向学校,以同样的方式来指出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等,或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责骂,不利于家庭内部达成一致的应对方案,不利于学生危机干预的开展。

3.学校在沟通中的责任意识有待提升

在开展多方会谈时,学校往往侧重于明确家长的责任,对家长提出多方面的要求,而较少向家长告知学校会提供的支持与帮助,缺乏对家长所面临困境的理解与共情,让家长感到学校要将孩子“拒之门外”,也有部分学校将转介工作的完成当成心理危机干预的结束,对于请假或休学在家的学生没有定期回访,不再予以关注,缺乏持续追踪与反馈,带给家长“人走茶凉”的感觉。

二、  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境

(一) 家长:处于焦虑且无助的困境

学生心理危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部分家长往往是在学校约谈时才得知孩子的真实情况,对很多家长来说会是一个突然的打击。家长对于自己未曾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感到自责、懊悔,一方面要担忧后续如何治疗、何时才能恢复,而心理治疗又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四处求医,而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症状也时常会反复,家长会因此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对于心理危机等级较高的学生而言,在一段时间内,学业状况势必会受影响,尤其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升学考试也会因此受阻,而这样的影响会进一步加重家长的心理压力。

(二)学校:无法掌握全面、真实信息

家长对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的隐瞒,使得学校不能真实、全面了解学生真实状况,不能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干预,甚至将导致一些不恰当的,如学生因中重度抑郁服药后,产生了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导致课堂学习状态不佳,教师在不了解真实原因的情况下,可能会将此现象视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从而对学生进行批评,要求改正行为,而对于抑郁症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批评可能会加重其内心的消极情绪,降低自我评价,为心理疾病的暴发埋下隐患,也使得学校无法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干预方案。

(三)学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

当学校与家长因为沟通不畅而未能及时达成一致的干预方案时,家长可能会强迫孩子继续在校就读,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将导致心理危机学生不能及时得到专业、规范的治疗,尤其是三类心理危机的学生存在较高的自杀风险,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学生会认为家长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不理解、不重视,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真正的关爱,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三、  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困境的有效突破

(一)危机前期——奠定良好的沟通基础

1.加强沟通,建立关系

班主任要加强日常与家长的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也通过交流更加全面的获取学生相关信息,如学生在家的表现、家庭成员状况、家长家养方式、家长自身的个性特质等。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些信息能更加全面了解学生,对与特殊家庭、特殊学生可以予以重点关注,有效防范心理危机。另一方面,让家长在沟通中感受到学校及教师对学生长成长的关注,并对学校管理工作更为了解,从而对学校建立信任感,有助于提高家长对学校工作和支持与合作度,由此建立家校合作的基础。

2.加强宣教,提高意识

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种途径,向家长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意识,一方面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使家长正确认识心理问题,降低家长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奠定家校沟通的基础。

(二)危机事件中——展现合作的沟通态度

1.沟通目标上统一立场

共同目标的确立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学校而言,所有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更是要明确这一思想。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应共同明确以学生健康为中心的总目标,以避免发生自残、自伤等危机行为,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水平,回归正常生活、学习状态为具体目标。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学校与家长在沟通中才能处于统一的立场,才能围绕目标达成一致的干预方案,形成家校合作同盟。

2.沟通方式上表达共情

(1)理解家长的焦虑

学校在与家长沟通中,首先应理解家长在面对孩子心理危机状况时的焦虑、无助和不安,接纳家长在负面情绪下可能出现的一些不恰当言行;其次,对家长的情绪作正常化的处理,告诉家长,遇到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每位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担忧,以此降低家长的焦虑;最后,学校在沟通中也应呈现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切之情,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孩子的关心与关爱。

(2)肯定家长的动机

尽管很多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由不当的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引发,但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因此,无论家长之前的做法是否妥当,学校应当肯定家长对孩子健康的关注,理解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愿,来自学校的肯定更能激发家长在后续干预中采取更为积极配合的态度。

(三)沟通内容上提供信息与支持

1.提供全面的信息

在邀请家长来校进行三方会谈的过程中,学校应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向家长详细、客观地描述学生目前的心理危机状况,包括主要表现、对生活、学习的影响,可能会引发的不良行为,帮助家长理解心理状况的成因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向家长提供具体的干预方案,包括治疗建议、可能需要的费用和时间等多方面信息。通过这样的会谈,一方面家长会更好地认同学校对孩子心理状况评估的专业性,促进家长合作的态度;另一方面,通过科普使家长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促进家长及早带孩子接受治疗。

2.提供具体的支持

与生理疾病的治疗相比,目前社会上心理疾病治疗资源相对欠缺,同时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家长对这部分信息的了解也较少,面对鱼龙混杂的治疗渠道,家长很难分辨和选择。因此,学校在会谈中应给予具体的转介信息,包括具体的医院、科室的选择等。以我市为例,市教育局与专业医院合作开通了心理危机学生转介的绿色通道,学校可以经由绿色通道为家长做好预约挂号,并开具转介单,为家长带孩子接受专业治疗提供了极大便利,使家长切实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支持与帮助。

(三)危机事件后期——确保沟通的持续跟进

在转介完成后,无论学生是正常就学还是休学在家,学校的危机干预工作仍然要持续进行。学校应通过电话、实地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与交流,定期了解学生恢复状况,提供学业上到指导,也可以将来自班级同学的关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复学适应,同时也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孩子健康状况的关注与支持。

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正是学生最需要家庭与学校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时候,因此,在这一阶段,学校与家庭能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顺畅沟通,积极合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来自两方的关爱和支持,更多体验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那么渡过危机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心理获得成长,真正达到转危为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庞红卫.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9.

[2]余潇.非暴力沟通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6):24-26.

[3]文迪. “资源取向”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的理念与机制探索[J].心理月刊,2019,14(20):6-

[4] 薛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作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18):22-12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