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宇娟,仍记得她第一次走进我办公室的情形,话一开口就泪眼盈盈:“老师,我妈不让我养狗,我都不想活了!”这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子,长相一般,表情落寞,说话声音不大。原来,她成绩不好,在家里爸爸常发脾气,妈妈唠叨不停,在学校里老师不重视她,同学们看不起她,尤其是班里的一些男生还常常欺负她,今天拿了她的橡皮,明天弄倒她的水杯。她说,有时候她不想上学,但想到初三是一个人的关键时期,不能辍学,就坚持着。前段时间,去小姨家带回来一只小狗,带的时候妈妈不让带,当时就勉强带了回来,才养了一星期,妈妈说怕耽误学习,现在竟趁她没在家时把小狗给送人了!那么,一只小狗值得这样吗?她补充说:“我妈妈整天只会说让我学习学习再学习,与学习无关的事一律不准做,原来我喜欢弹琴,结果现在也不让弹了。在班上我没有朋友,我就小狗这样一个伙伴。”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她是因为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甚至受人欺负而孤独,她找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感,满腹的苦水没有诉说的对象,所以才会因为不让养狗而“不想活了”。
不难看出,她之所以喜欢小狗,是喜欢被陪伴的感觉,渴望孤单的心有所依靠,让心里的痛能减轻几分!可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也被父母无情地剥夺!为了帮助她改变所处的环境,我约来了她的妈妈,与妈妈一起去探究孩子的心理世界,此时妈妈才觉得女儿好可怜,她也为自己平时的疏忽大意而深感惭愧。在后来的日子里,她不再因为孩子的懦弱、成绩差而抱怨,而是接纳孩子的现状,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与鼓励,让孩子不断找到自信,从而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我告诉这个妈妈:不要给孩子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哪怕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你的孩子,但做父母的绝不能不喜欢他;给孩子创造一个机会,让孩子学会珍惜。再见到女孩时,我看到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挺可爱的一个孩子!原来,她的妈妈答应让她参加音乐特长班的学习。因为心中还有梦,因为有妈妈的支持,她变了,每见到我都会展现一个微笑,她的妈妈也夸她爱说话了,还会心疼人了!是什么让她重拾希望再度坚强呢?是理解,支持,肯定,鼓励!
无独有偶。他叫天宇,性格内向,成绩优异。非常突然,在初二上学期的某个下午,他没有来学,班主任老师给他父母打电话,家长也一头雾水。那么他去哪里了呢?原来,他呆在村口拐角处的一棵树下,跟一只流浪的大黑狗说话。对于孩子的失踪,忙于生意的父母的回答是:“哦,知道了,让他爷爷去一下学校!”爷爷来了,老师让坐下谈谈,爷爷边打电话边说:“唉呀,这孩子就是性格太内向,有一次竟然说‘活着有什么意思’!你说,他爸妈来这里打拼还不是为了他,都不知道好好上学,还乱跑!老师,我非常忙,这孩子就交给你们了,你们多操点心!”五分钟不到,爷爷就离开了。是呀,爸爸妈妈忙,爷爷也忙,他们不知道这个孩子逃学只是去跟一只狗玩,正是他们的疏于陪伴酿下的恶果?是的,他孤独了,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忽视才导致了孩子的出走。当这个孩子回忆到幼儿园的生活时,他哭泣了,因为那时他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才不过三岁,而他却要一个人上学回家,除了孤单,也许伴随他的还有些许的害怕与恐惧吧!上小学了,父母店里的生意更忙碌了,父母的经常夜不归家,让他一个星期常常见不到父母两面!他上学靠的是闹钟,也偶有迟到,但老师都原谅了他,因为他已经很听话了。试想一个小孩,来到异地他乡,没有熟识的人相伴,还要努力地上学,他要承受多大的精神压力!他多么渴望有一个人陪伴他,高兴的时候分享他的快乐,忧伤的时候分担他的痛苦,麻烦的时候帮助他度过难关!可是父母没有时间,爷爷没有时间,奶奶在外地,务工崽的自卑,让他只能找一只狗做朋友,也许那只流浪狗也在渴求温暖,他们惺惺相惜,就彼此倾诉,寻得一点精神的安慰!
这两个孩子都是以狗为伴,把狗作为精神的依恋。是的,每个人的精神都需要有一个归宿。家是温暖的港湾,学校是孩子的另一个家,朋友是我们的另一个憩息地。如果这三个地方都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那么这个人的心只能孤独地流浪,流浪,倦了,累了,就不想再出发!
美国心理学家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仅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有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家庭只是满足了他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却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与归属感,让他安全感缺乏,他又怎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与美好,又怎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所以,家庭、学校都应当建立新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倾听孩子隐秘的声音,尽可能地去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孩子才能热爱学习,积极生活,人格健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