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时期”,“心理危机时期”。在这一特殊阶段,学生心理和生理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呈现。近年来,初中学生自杀事件屡见不鲜,学校常规心理测评中抑郁检出率也居高不下,初中阶段已经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期。
2017 年,我国卫计委联合会提出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的针对性意见》,其中明确提到“想要落实心理健康指导,就必然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单位、个人的力量,推进全社会都参与到其中尽力尽责。”这一系列文件表达了我国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控的重视,同时也提出了对家校合作的要求。
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校方按照法律和伦理要求告知家长并请求家校合作时,经常面临各种困扰。有的家长拒绝承认孩子的危机现状,有的抗拒就医,有的寄希望于老师能够解决孩子的问题,更有甚者开始指责教师的不作为才导致了孩子危机的出现。如果教师未能掌握良好的沟通策略,很可能让家校合作陷入僵局。
而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则可成为打破家校合作困境的妙方。非暴力沟通认为,人的天性是友善的,暴力消退后,爱将自然流露。在沟通过程中,沟通者需要通过尊重和欣赏,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非让怀疑和敌意主导两人的关系。当沟通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并看重彼此的需要,就有机会一起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发现学生心理危机时将客观信息反馈给家长;通过耐心的观察和倾听,理解自己和家长的感受和需求;最后通过正面的表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与家长一起陪孩子共度难关。以下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非暴力沟通步骤在心理危机情况下家校合作中的应用,每个步骤中会呈现不同场景下教师反说和正说的示例(所有示例均为笔者在实际工作基础上的虚构场景),希望能为教师们更好的使用非暴力沟通提供参考。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而孩子的心理危机也可能成为一个家庭的危机。有的孩子看似早早休息却无奈彻夜难眠;有的孩子假装积极阳光实则难解心中困扰;有的孩子表面生龙活虎却常常独自哭泣。初中阶段的孩子更加看重同伴关系,很多孩子与父母沟通较少,导致一些父母难以了解孩子的真实近况,即便从老师口中得知孩子出现危机症状也难以接受。如何让家长快速了解和接纳孩子面临的困扰,需要教师提前收集孩子近况,给与家长客观反馈,并提出引导性问题促进家长反思。具体示例如下:
(1) 场景
教师上午上课时发现维维胳膊上有伤,沟通之后了解到维维近期常常因为成绩下滑、作业写的慢被父母责骂,晚上持续失眠,睡不着觉,甚至情绪崩溃,教师邀请家长到校反馈情况。
师:“首先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学校,邀请您过来是因为我们最近观察到孩子的一些情况需要跟您反馈。不知道您有没有留意到他胳膊上有伤?”
家:“还真没注意,怎么搞的?他上初中后有什么事情也不太跟我们说,问他就沉默,一般吃完饭就回自己房间了,写作业一写就写到很晚,经常玩手机。”
(2) 反说
师:“孩子最近情绪不好,压力比较大,有轻生的想法。做家长的还是要细心一点,注意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大了就不要总是打骂,不然孩子遇到问题也不跟家长说。”
家:“他还压力大,我们天天上班压力多大,谁没有过崩溃的时候。上初中之后我们就没打过他,好好讲道理他也不听。要说有啥问题,就是手机,他只要手上有手机,就什么都好,打游戏开心的一会笑一会叫,不知道在跟谁说话,没手机就半死不活的样子。”
(3) 正说
师:“昨天上课的时候,我无意间发现他右手手臂有好几道伤,下课找他聊了一下。他最开始不愿意说,后来就哭了,说自己这一两个月每天晚上一两点钟都睡不着,经常捂着被子哭,感觉很崩溃的时候就会小刀划自己的手臂,您可以回去观察一下。”
家:“谢谢老师对我们家孩子这么上心,我回去再仔细看一下。”
师:“不知道您注意到孩子最近在家的表现,有没有和之前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吃饭,睡觉和情绪方面?”
家:“您这么问我到想起来,他最近吃饭胃口不太好,经常没吃几口就不吃了。遇到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还会使劲砸门。您说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我们做家长的要怎么办呢?”
(4) 小结
有一些教师喜欢说教,在反说场景中,教师随意将孩子的问题引申到家长身上,先入为主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指责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理,可能让家长产生抵触情绪。家长作为成年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可能会为了避免被指责而为自己辩解,或将话题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导致沟通难以顺利进行。
合适的反馈是不带预设地说出教师了解的客观情况,如孩子自述的近况,教师观察孩子最近在校的课堂表现、人际互动情况,以及相关的其他信息。除了描述客观信息,还可以通过引导式提问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反常之处,帮助家长尽快接纳孩子出现的心理危机。
部分家长在得知孩子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甚至需要就医时,可能会出现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伤心难过,有的担心着急,有的拒绝否认,还有的崩溃大哭。多数教师邀请家长沟通的本意是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而当家长被情绪所困,难以理智沟通时,常常手足无措,甚至产生比家长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阻碍沟通的顺利进行。
(1) 场景
琪琪近期在作文中吐露,自己最近与父母和朋友都产生了较大的冲突,无人理解,感觉非常抑郁,有轻生念头。教师近几周也观察到琪琪经常上课发呆走神,下课无精打采,常常一个人趴在桌子上,也不和同学说话,因此约琪琪家长到校沟通,但家长拒绝承认孩子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且情绪波动较大。
家:“我们家孩子这样是正常的青春期反应,您还提到需要就医,我觉得根本没那个必要,太大惊小怪了,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又不是什么大事,我们天天工作比孩子辛苦多了,我还没抑郁呢,他有啥可抑郁的。”
师:“您看孩子现在也很痛苦,很煎熬,学校的建议也是为了孩子着想,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家:“哪个家长不是为了孩子着想?照你这么说我们才是害了孩子的那个?要是就医留档对孩子未来有影响怎么办?我看学校就是想推责,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未来发展。”
(2) 反说
师:“你怎么能这么说呢!现在学校是在帮你们解决孩子的问题。更何况家庭本来就是影响孩子情绪的重要因素,作为家长你们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家:“我们没文化,就是这样,孩子不愿意说我们怎么沟通啊。那琪琪跟同学产生矛盾,作为老师是不是应该帮忙协调解决一下。孩子从小有话都不太跟我们说,如果孩子有朋友,现在也不会这么难受。”
(3) 正说
师:“相信您平时工作压力一定也很大,还需要照顾家人和孩子,非常不容易,所以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也是希望她未来不用这么辛苦。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心理肯定比较难接受,一方面担心孩子的情况,一方面又考虑如果就医会不会对孩子未来产生影响。”
家:“可不是么,天天忙里忙外,回到家里已经很累了,有时候也真的没有时间再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情况。您说的是,我确实也挺矛盾的,您看我们做家长的可以怎么帮的上孩子呢?”
(4) 小结
在实际沟通过程中,为了营造合作的沟通氛围,教师一定要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同时认真倾听和理解家长的感受。在反说场景中,教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从而激化了家校矛盾。觉察自己的感受可以帮助教师减少因自身情绪而指责家长的情境,避免让沟通陷入僵局。当家长情绪激动,甚至拒绝、否认时,教师可以充分共情,帮助家长澄清自己的感受,从而快速建立家校间的信任关系,让家长感觉到被理解、被关心,更愿意与学校合作共同面对学生的危机。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个体自身,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和期待,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在危机干预的家校合作中,教师期待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也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若教师只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而忽略了家长的需要,可能会让家长感觉教师的“强硬”甚至“不近人情”。加之家长需要面对接受此事的情绪冲击,容易因此与教师发生矛盾和冲突。
(1) 场景
萌萌在入学心理测评中已显示出严重的抑郁倾向,同时伴有自残行为,一年半的时间里曾3次向老师表达过有自杀的想法。每次教师向家长反馈时,家长都答应多加关注,尽快就医,但迟迟不见行动。当萌萌第三次提到自杀,并表示自己曾经独自跨过过街天桥准备跳下时,校方高度重视,领导、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共同约谈了萌萌父母。
师:“萌萌爸妈,孩子从入学至今已经3次向我们老师反馈有自杀想法,之前跟二位沟通过几次,你们也观察到他胳膊上有很多因为自残留下的伤。而且我们今天才听孩子说,上周他曾经自己跨过过街天桥的栏杆准备跳下,后来被陌生人拉了回来。想想多令人后怕啊。他现在情绪状态非常不好,第一要务是及时就医,哪有什么比孩子的生命更重要呢?”
家:“老师,您说的情况我们都了解。不瞒您说,我们家不止一个孩子出现过这种情况,她哥哥之前读高中的时候把自己身上划得血肉模糊,还有一次冲出去要往下跳,被奶奶拦住了。家里还有一个侄女也这样。不过这俩孩子现在长大了都特别独立,非常优秀。我个人的感觉,您说的这些可能就是孩子青春期的一点小的情绪波动,不至于那么严重。”
(2) 反说
师:“之前家里有这样的情况更要引起您的关注,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靠自己挺过去。您看看最近网上的报道,多少孩子因为抑郁症自杀,别说是孩子,我身边也有非常成功的成年人,看起来活泼开朗,一切正常,但说走就走了。”
家:“我的孩子我了解,您相信我,不会的。更何况他现在学习正在紧要关头,现在跟不上以后就难了。这时候去医院,要耽误多少时间啊。”
师:“您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生命最重要,没有前面的1,后面有多少0都没用,学校需要为每个孩子的安全负责,而且我们也希望孩子不要那么痛苦,所以还是建议您务必尽快带孩子就医。”
家:“老师的建议我们听明白了,那我们再考虑考虑。正好快放假了,我们到时候带他出去玩一玩,看看会不会好点。”
(3) 正说
师:“您刚刚提到的情况我大致能理解,因为家里孩子哥哥和您侄女也曾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您觉得萌萌也能挺过去。不过我也听到了一点矛盾,一方面你们相信萌萌没有问题;另一方面有担心她会不会真的生病了,也不知道家里孩子们这样是不是正常。其实就医对二位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您想想,如果医生说孩子生病了,那咱们就按照医嘱治疗,如果连最权威的医生说孩子没事,你们包括孩子也可以放宽心。”
家:“您说的也有道理,但是孩子现在学习这么紧张,去医院的话要是需要治疗,不就耽误学习了么。”
师:“是啊,学习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家长老师关心的重点,但这是建立在孩子健康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先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平安,等孩子回来后,学习上各科老师都会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家:“谢谢老师,那就麻烦您们了。我们尽快带孩子去看看,之后咱们再沟通。”
(4) 小结
在反说的场景中,教师的一切沟通均围绕着“要求家长带孩子就医”这一目的展开,要求家长理解并服从学校的建议。当家长抵触时采用讲道理、甚至强硬要求的方式进行沟通,导致家长依旧按照自己的理解认为孩子只是短期心情不好,放松一下就能解决问题。即便通过强制要求能够让家长短期屈从于教师的权威,长期也难以与老师建立信任关系。
在正说的场景中,教师及时抓住了家长对于就医的矛盾心理,对于家长关注成绩一事表示理解,同时说明当下还情况的特殊性,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有利的支持而非严厉的要求。
当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时,家校沟通的最终目的是教师与家长互相配合帮助孩子解决当下的困扰。教师往往期待家长能带孩子及时就医,改善家庭氛围;家长期待教师能够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建立信任关系后,教师需要正面表达孩子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的教育弊端,并知道下一步自己要如何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反馈要以正面请求为主,重点指出家长“要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于孩子和家庭的关心,同时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
(1) 场景
莉莉父母离异,家中只有母亲支撑起整个家。莉莉平常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要早起晚睡照顾年幼的妹妹。母亲生活压力较大,也经常因为妹妹责骂莉莉。莉莉近两个月频繁失眠,情绪波动较大,曾站到家楼顶上准备轻生。放学后,教师约莉莉妈妈到校沟通,反馈已经了解到的危机情况。
(2) 反说
师:“现在这个阶段,学习压力本来就大,还让她照顾妹妹怎么行,睡眠都保证不了。她现在情绪状态不太好,平常在家要多关心她,耐心的跟她沟通。”
家:“我天天回去问她作业写得怎么样,她都很敷衍。我的话孩子根本不听,刚说一两句就把门关上了。我没文化,也不知道怎么教育,不然也不会总是麻烦老师您。”
师:“她现在的情况还是需要引起您的关注,想想曾经站到楼顶上,多后怕呀,还是需要带孩子去医院看一下。”
家:“其实她平常在家看起来也挺正常的,可能只是去楼顶上散散心?自己调整一下应该就过去了吧。”
(3) 正说
师:“孩子现在压力比较大,也曾经到楼顶准备轻生,想想真的都很后怕,孩子都还没跟您说。万一出什么事,您说多让人担心啊。”
家:“是啊,这孩子,你说她要是出事了,我该怎么办啊。这孩子,平常有什么事也不跟我说”
师:“您先别担心,孩子现在正值青春期,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而且由于前额叶发展不完善,所以情绪波动较大,也比较容易和父母发生冲突,这些是正常的。作为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尽量少说多听,最好她说5句您说1句,而不是她说1句您说5句。经常问问她“今天过得怎么样”,避免所有的话题都和“成绩”或者“妹妹”有关。别看孩子总跟您闹矛盾,其实她特别在意您的看法。少说就能减少对孩子的教育和评价,多关心孩子才更愿意信任您。”
家:“好的,谢谢老师,我以后尽量少说多听,多问问她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不过可能有点难,有的时候我比较着急控制不住。”
师:“没关系,为了孩子咱们努力尝试。但是因为她曾经有过轻生的行为,现在自己也很痛苦,这就意味着她大脑中可以让人快乐的多巴胺分泌可能出现紊乱。这种情况下除了咱们父母老师多关心,也可以通过药物帮助她从生理层面做一些调整。所以建议您尽快带她去医院看一下,这样咱们好从学校、家庭还有医院多方入手帮她恢复。”
(4) 小结
在反说场景中,当教师给出的建议不明确,不具体时,家长无法了解自己调整的方向,反而会因为自己之前的努力无效而感觉委屈和迷茫。例如,“耐心沟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家长和教师对于“沟通”的理解和认识很可能不同,最终导致家长寄希望于老师的情况出现。若教师一味要求家长“不要做”什么,可能让家长感受到被指责,自尊心受到伤害,更容易和教师的意见发生分歧。
教师提出请求前,一定要让家长感受到即使就医和调整亲子互动模式是出于孩子由衷的关心提出的请求,目的是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尽快度过危机。例如在正说场景中,如果直接告诉家长“需要就医”可能会引起强烈的反抗,而告知抑郁症的生理原因会让家长更容易接受就医的选择。此外,教师的请求需要明确具体,如何改善沟通方式?“少说多听”就比“耐心沟通”更具有可操作性;“今天过得怎么样”比“多关心”更具体。
综上所述,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陈述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理解家长在面对初中生心理危机时的着急与担忧,也了解自己在沟通受阻时产生的挫败和愤怒;当教师发现沟通双方都需要被理解,被支持时,更容易通过温和的方式耐心与家长沟通;在建立良好的关系后,教师建设性的意见和专业性的建议才更容易得到家长的采纳。
基于非暴力沟通的家校合作能够有效缓解家校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通过相互的理解和接纳营造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希望能够为危机干预中的家校合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 卢森堡, 阮胤华. 非暴力沟通[M]. 华夏出版社, 2019.
[2]边玉芳[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高佳敏. 心理危机防控工作中的家校"沟通-合作"策略[J]. 智库时代, 2019, 180(12):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