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之道,即应变之道。生涯适应力指个体主动探索可利用的生涯发展机会,积极展望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做出适宜的生涯决策,拥有正确应对现实与理想冲突的能力和信心,是个体能否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顺利进行调整适应的能力。包括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四个维度[1]。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浙江考生面临七选三的自主选择,学考选考的阶段性冲刺,首考后的策略调整等多项适应性问题,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依据做出理性判断以及在面临变化时能否积极应对,都会影响其日后的生涯发展。因此,基于学生生涯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困惑,激发学生自主规划意识,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引导学生做好应变准备,提升生涯适应力就成为高中生涯规划课的重要议题。本文正是基于生涯适应力的四个维度提出“4C”目标,探究更有效的生涯课堂。
一、生涯关注目标,唤醒规划意识:我有未来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生涯规划课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提升学生对高中生涯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关注度,唤醒学生的规划意识。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指个体考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并为之做出准备的能力。学生是否对未来充满希望,是否拥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计划性,聚焦的是“我有未来吗?”这一议题。初入高中生涯的高一新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向往,但也容易存在信息差:什么是好大学?为什么要上好大学?多元升学途径有哪些?我能上什么样的大学?个体拥有更多选择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
课堂实例一:初入高中,许多学生对七选三、学考选考、三位一体、多元升学途径、双一流建设高校等概念“有所耳闻”但不了解跟自己的关系。在高中生涯规划第一课:《新高考方案知多少》中,就需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引导学生重新自我定位,关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有学生举手提问道:“老师,我就是压着分数线考进来,全段倒数,你介绍的这些好大学我考不上怎么办。”此时教师呈现后进生通过三年努力逆袭成为优秀毕业生的例子就极具说服力。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年均有20余人从倒数到被浙江省属重点以上高校录取。未来就在你自己手上!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 高中生涯规划课堂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成长型思维,积极探索自己的方向和路径,规划先从“心动”开始。以临安中学胡航老师的《做自己学业的攀登者》一课为例,教师将高中三年的学习比作登山,在攀登高峰前首先要明确登山的阶段性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每学期的学考安排、七选三分科、三位一体、首考高考等关键节点;再以小组合作、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等形式讨论“登山”技巧,关注学习效率的提升。只有坚信自己可以拥有更好未来的学生,才能大胆设想“我可以拥有怎样的未来?”关注生涯发展,培育积极心态。
二、生涯控制目标,强化主体角色:谁拥有我的未来?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高中生涯规划还需要强化学生的主体角色意识,增强生涯责任感。不论是七选三的选科、还是三位一体、志愿填报等生涯抉择问题,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指个体做出明智决策和采取负责任行动的能力,关注的问题是“谁拥有我的未来?”高中生正处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尝试期,他们渴望了解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选择,会关注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和需要,萌生职业兴趣和价值取向,但由于受到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还需加强理性分析能力的锻炼,学会综合决策。当个体控制未来的能力不足时,容易出现过分依赖、责任外推,或是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的现象。
课堂实例二:在一堂名为《登未至之境,探前行路标》的生涯课上,教师通过游戏闯关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①登山途中意外发现一条山间小道,去可能偏离原定路线,也可能获得全新体验,是否选择前往?②你看到东南方的山谷里有炊烟升起,是否前往寻找同伴?③继续向前可能会体力不支,绕道而行又会耽误进程,疲惫不堪的情况下你会怎么选呢?正如学生课堂分享的那样:“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选择没有对错,学会根据自身情况和目标完成度综合研判才是重点。” 生涯规划追求的不是确定性,而是追求应对变化的能力。生涯规划课堂可以通过创设冲突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明确自我概念,客观评价和发展自我,认识和探索世界,掌握决策技巧,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未来生涯的不确定性,提高生涯自控感。比如开展职业分享会:分享你认为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行业;开展辩论赛:当今社会,读书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等。
三、生涯好奇,探寻目标方向:未来我想做什么?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高中生涯规划更要引导学生探寻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指的是探索各类职业情境和生涯角色的能力,关注的问题是“未来我想要做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当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真心地感到好奇,充满探索的欲望和兴致,才能实际地走向未来。对此要谨防“学习无用论”、“生活无意义感”的侵蚀,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赋予自己人生积极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一个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才能明确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也能对人生做出明智的抉择。
课堂实例三:在《你最看重什么——职业价值观探索》的价值观拍卖会上,有同学一掷千金要买“寻求创意、发展新事物”,也有人希望自己“受他人推崇并尊敬”“生活安定有保障”。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你真的明确自己要什么吗?当你发现你追求的东西别人不屑一顾,你会怀疑、会改变吗?当你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大家都喜欢,你有能力竞争吗? ①我们必须确定出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必要的情况下做出取舍; ②别人的选择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面对市场竞争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和战略部署,及时做出调整和部署; ③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认准自己的目标就要紧紧锁住他,学会合作,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④有些时候为了合作需要放弃一定的自我追求,找到共同的目标。 时代在变,个体也在变。“未来我想做什么”不一定是个准确答案,更多的是一个好奇、探索、发现的过程。曾经立志要当作家的你可能最终发现文采不足,难以写出传世之作,但不影响你在写作这条路上积累下来的能力足够你当一名优秀的编辑。学生可以借助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MBTI性格测试等专业量表增进自我了解,进行自我剖析;也可以通过专业连连看、行业看世界、职业访谈等校园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职场信息,为将来的生涯规划打好基础。
四、生涯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我能做到吗?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指的是个体认为自己能跨越阻碍,解决问题的积极信念。聚焦的是“我能做到吗?”这一议题。有效的生涯课堂还要提升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面对成长旅途中必然会遇到的压力、困难和挑战,个体是否具备足够的心理弹性和信心来应对?一切从改变消极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的成长型思维开始。
课堂实例四:在一堂名为《转变观念,打破自我限定》的生涯课上,聚焦学生日常生活中,时常对自己说的丧气话,固定型思维是如何给自己设限的,我们又该如何突破困境?“五步脱困法”帮你将消极的困境转换成有可行方法的未来。 (1)困境:“我学不好英语。” (2)改写:“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能学好英语。” (3)因果:“因为过去我的词汇量和语法不够,而且不愿意学习,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能学好英语。” (4)假设:“当我提升了自己的词汇量,能看懂句子和文章,并且愿意刻苦用功,我便能学好英语。” (5)未来:“我要坚持每天积累单词30个,精读阅读理解1篇,并且向英语成绩好的同学请教语法,主动找老师打卡监督。我想,我的英语水平肯定会有所提升。” 认知改变是基础,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但更直接的信心来自于成功的经验总结。生涯规划课堂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训练、榜样激励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也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正如一开始课堂实录一中的逆袭故事让学生知道,其实我也可以有未来。
综上所述,当个体在生涯发展的道路上更愿意主动探索,遇到问题或挑战时更有自信,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更能自我调节,提升掌控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进而表现出更高的生涯适应能力。指向生涯适应力的“4C”教学目标,生涯关注目标,唤醒规划意识;生涯控制目标,强化主体角色;生涯好奇目标,探寻目标方向;生涯自信目标,提升自我效能,为我们提升高中生涯发展指导的实效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