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叠影响域下“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构建与实施
刘美秀
(太原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晋中030619)
摘 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考试录取和高校招生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然而,目前,我国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家校社之间存在“教育鸿沟”,导致生涯共育目标偏离、分工偏差、共育成效偏低。为纾解协同育人困境,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构建“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确立了家校社的合作边界,理顺了家校社的内外协同关系;基于爱普斯坦的实践机制,提出“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的运行与实践的多元化路径,促进家校社深度育人。
关键词:生涯教育;家校社协同;交叠影响域
青少年生涯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区三大主体的协同推进。2019年6月,《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指导实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生涯教育指导机制”[1],在这一政策引领下,各省市先后颁布了生涯教育相关制度文件。例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中小学生涯教育要按照一体化的原则实施,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按照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建设要求,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力”[2],从目标、内容、路径等方面对协同推进生涯教育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案。
在上述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省市学校也着手实施生涯教育。通过审视生涯教育的现实状况,不难发现其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第一,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寥寥可数,且大多数停留在经验分享的层面,对于何为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以及如何协同推进尚未给出原理性阐释。第二,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存在目标偏离、角色偏差、分工不明等问题,陷入了 “孤岛式”困境。由此,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成为一句口号,流于形式。
基于此,为解决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的困境,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理论模型,探索构建生涯教育“三位一体”模型阐释家校社合作机理,从实践角度提出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的路径建议,以期为生涯教育协同育人方面提供有益指导。
一、青少年生涯教育遭遇“孤岛式”困境
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趋向于专业化的分工模式,学校凭借其专业化的育人资源,垄断了儿童教育工作。至今,家庭、学校、社会分离育人的“顺序模式”[3]仍未发生改变,呈现出“孤岛式”育人的特征,自然而然导致了生涯共育目标偏离、生涯共育分工偏差、生涯共育实效偏低的问题。
(一)生涯共育目标偏离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帕夫雷什中学》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4]。对于生涯教育目标是“找一个好工作”还是“过一种好人生”,家校社尚有争议。尽管新高考与“双减”的系统改革已经启动,但是学生成绩仍然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学校关注高升学率,家庭关注孩子上名牌大学,社会上充斥着狂躁的比较与竞争。教育部一项权威调查显示,70%以上的高三毕业生部大学专业不太了解,8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5]。由于家校社生涯教育目标仅仅偏向学业,导致学生对未来专业选择缺乏思考,引发悲剧。
(二)生涯共育分工偏差
“分工既是家校社协同联系建立的基础,也是家校社协同作用发挥的基础”[6]。家庭、学校、社会本应找准各自的角色,明确各自主体的职责范围。就当下情况而言,家校社之间仍处于一种顺序分工的范畴,尚未建立同时空育人的分工模式,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家庭主要负责幼儿阶段的生涯意识的激发,学校主要负责青少年阶段生涯知识和技能的植入,社会则主要负责成年之后职业发展的教育影响,这显然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一方面,部分家长将生涯教育的重任全部委托给学校,自己则专管后勤,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是教学的场所,孩子的生涯发展还得由自己来规划,包办了儿童的人生选择。学校在生涯教育中存在缺位现象,学校偏重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偏重知识教育。由于社区教育被边缘化,社区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也得不到激发与挖掘。
(三)生涯共育实效偏低
新高考施行以来,很多大城市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生涯教育活动,但大部分地区的生涯教育只是突击式的点缀,实践成效相对不足。生涯教育效果的达成有赖于家校社间的深度合作,而深度合作的效果取决于合作效率和沟通交流的效果。其一,生涯教育各主体间合作效率低下。生涯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场地、资金、设备、师资,但由于生涯教育的公益性,中小学倾向于以索取而非通过契约的形式索取这些要素资源[7],直接导致家校社间的合作不可持续。其二,由于尚未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家校社三者在生涯教育实践中不能实现无缝衔接,进而形成一定的空白地带。
二、交叠影响域下“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构建
家校社由分离走向交叠已经成为共同诉求。为突破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的种种困境,本文在深入分析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为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启发。
(一)交叠影响域理论内涵
爱普斯坦提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是以“关怀”为核心的、面向实践的指导家校社合作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家庭、学校、社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产生交叠的影响。当家庭、学校和社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孩子会从中获益。特别是当家庭学校社区之间进行高质量频繁互动时,有助于儿童认识到努力学习、创造思维、互相帮助的重要性,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以及积极态度活动方式的形成[8,9]。
爱普斯坦分别用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来阐释交叠影响域理论(图1,图2)[9]。交叠影响域的外部模型旨在阐述家庭、学校、社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叠-离的伙伴关系。外部模型显示,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在经验、价值观和行为既有独立的部分,也有达成共识的相互交叠的部分。换句话说,家庭、学校、社区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既担负着“单独责任”,又担负着“共同责任”。儿童始终位于家庭、学校和社区育人的中心。
图1 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外部模型
图2 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内部模型
内部模型是外部模型中交叠区域的放大,旨在揭示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互动的机理。“当学校、家庭、社区中的人们形成共同的经验和价值观并采取统一行动时,交叠影响便会产生”[10]。这种交叠影响的作用既可以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机构的层面,也可以发生在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的个人的层面。
(二)“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
“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见图3)以“过一种好人生”为家校社的合作前提,理顺了家校社内外协同关系。
该模型的外部结构厘清了家校社合作边界,确立了各自主体的责任。学校凭借其组织优势,主导生涯教育活动的开展,协调家校社教育主体的意见、诉求,完善生涯教育的体系、内容,制定本校学生生涯教育方案。家庭是学生生涯启蒙的起点,辅助学校和社区生涯教育活动,积极参与、监督生涯教育的有序开展。社区凭借其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优势,成为家校社深度交流的服务者、学生参与生涯教育实践的保障者。
该模型的内部结构则精准理顺了家校协同、校社协同、家社协同的互动机理。这种互动既可以体现在宏观层面,例如,通过学校和社区携手共建生涯体验基地,开设面向学生生涯体验课程。同时,它也可以体现在微观层面,例如,学校教师邀请社区工作者就某行业职业作讲座,解答同学们对某行业的困惑。
“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以“过一种好人生”为中心,家庭、学校、社区分别发挥角色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之间深度交流达成高质量协作,促使学生把“过一种好人生”作为生涯发展的目标。由此,“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确实能很好地回应并解决家校社协同的困境。
图3 “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
三、“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的运行与实践
本文基于爱普斯坦的六种机制,提出“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的运行与实践路径,以期为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提供新思路。
(一)明确分工,厘清家校社主体责任
明确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的职责,并非为了让它们“各管一段”,而是要压实三方具体责任,更好实施协同育人[11]。为推动生涯教育“三位一体”模型有效运行,政府的积极作为显得尤为重要,毋宁说是生涯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12]。因此,应当交由政府出台生涯教育制度文件,划定家校社权责范围,明确家校社的责任界限,防止责任主体“越界”。
政府需要完善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颁布一个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在场的生涯教育制度文件。这份制度文件不仅是推进生涯教育具体落实的外在制度,也是促进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的内在互动契约。除政策之外,政府还需汇集生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社会人士,成立一个凌驾于家庭、学校、社区主体之上的协同指导机构,指导家庭、学校和社区协同。另外,一些必要的经费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是开展生涯课程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在协同推进生涯教育中要发挥好学校的主导作用、协调作用。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生涯教育一体化以及家校社共同在场的生涯教育文件的前提下,学校的重点工作有两项:开发生涯教育课程和培训家长、社区工作者。生涯教育课程开发方面,遵循国家生涯教育政策文件的前提下,依照国情、省情、市情、学情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主导制定生涯教育内容、方法、评价方式,引导生涯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学校要了解家庭和社区对课程的期待及要求,尽可能地组织家长和社区参与到课程开发中。课程培训方面,学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为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的生涯教育指导培训课程。既有利于家长和社区工作者了解学校生涯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方法,又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生涯教育引导能力,从而增强生涯教育的实效。
家庭生涯教育是学校生涯教育的有益补充。家长掌握了自己所在行业职业信息,能为子女提供部分生涯信息,然而家长们普遍对生涯教育了解的不深入、不系统,因而他们的指导是盲目的、随意的。因此,家长首先是生涯教育的学习者,主动学习生涯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其次,家长还是学校生涯教育的参与者,理应听从学校的生涯教育安排,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生涯教育的活动;最后,家长还是学校生涯教育的监督者,监督学校生涯教育开展的主题是否恰当、频率是否合适,从而使家校协同的生涯教育更加规范。
社区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因此社区是家庭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的支持者、补充者、托举者。社区的主要责任是为生涯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梳理社区资源,主动联系学校,依托社区环境资源为学校生涯教育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实践场所。另外,社区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社区宣传栏为家长和学生普及青少年生涯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方法;抑或是凭借社区的优势资源组织生涯教育活动,助力青少年生涯教育。
(二)沟通交流,建立家校社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
交叠影响域理论指出,家庭、学校、社区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产生交叠影响,这种影响是共时性而非直线式顺序影响。因此,家庭、学校、社区是平等的协同育人主体,要想发挥育人主体的合力,建立以沟通交流为基石的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三者间平等协作与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并不矛盾。家庭、学校、社区因其分工不同具有不同倾向性,学校的主导决策作用体现在由学校统领三者并推动协同育人整体发展[13]。
建立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其实质是通过沟通交流,达成生涯教育的共识与默契并进行有序协作。如何才能达成生涯教育的共识与默契呢?第一,就学校而言,要在家校互动中担当主导者的角色,在生涯教育的目标上与家庭、社区达成一致,在生涯教育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培养方式上建立共商共建的交流合作机制。学生也是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桥梁,学生可以将学校生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传递给家长,同时将家庭中生涯教育的意见返还给学校,保证合作中信息的对称性。
第二,学校主动激活协作意愿。农村郑家小学校长组织了全员家访,在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家校互信,激活了家校合作的意愿[14]。走进家庭中,教师能够了解民情民意,获得优化生涯教育的方式方法。交叠影响域理论提出,要建设“家庭般的学校”。教师要主动走入学生家庭,为家长答疑解惑,通过家访了解家长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想法,并将学校的生涯教育的理念传递给家长,拆掉学校家庭的“墙”。
第三,通过多种沟通方式深入交流,合力帮助学生做好生涯定位。既包括家长会、电话、微信等传统沟通手段,也包括学校创新平台沟通方式。家长作为孩子的日常对话者和伙伴,是协助孩子探索职业兴趣的重要角色,因此,家长需要及时将孩子生活中的表现出兴趣、能力及时汇报情况给教师。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是职业兴趣分析阶段的重要参与者,要从客观的角度给出学生、家长生涯定位建议,帮助家长一起做好孩子的生涯职业兴趣定位。另外,学校与社会中的各个主体合作的逻辑,不同于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逻辑。“信任和尊重”是学校与社区开展合作的基础,互惠共赢是开展合作的动力机制。
(三)志愿服务,丰富生涯教育资源
生涯教育的高效开展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合力支持,仅仅依靠学校课程资源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地丰富、拓展生涯教育资源。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生涯教育的志愿服务旨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协助学校开展生涯教育活动。
第一,要充分合理运用家长资源,助力生涯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委会等形式将家长“引进来”,发挥家长职业身份、人生经历优势开展生涯讲座,丰富生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了解各自行业的前景、要求、薪资等详细信息。学校应当通过搭建多种平台尽可能地鼓励家长自愿为学校提供生涯教育的支持。主要包括:家长进校园职业分享会、家长生涯咨询辅导等。通过调查学生的职业理想,再将家长的职业与学生职业理想相匹配,邀请学生进校园参与职业分享会。职业分享围绕职业的前景、工作内容、行业利弊分析、对选科的要求、对从业者的要求五个方面内容来介绍。同时,学校可以将家长分享的视频纳入校园生涯教育资源库中。
第二,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助力生涯教育的开展。生涯教育的学习不同于科目知识的学习,除了学习生涯教育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生涯实践与体验。学校与社区的交流与合作中,不仅需要学校的保持开放吸引社区各主体进入校园,而且需要各主体积极主动地承担学生生涯发展的责任,为学生生涯实践与体验提供实践场所。一方面,应学校邀请,优秀社区工作者、各行业精英入校开展生涯知分享会,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为学生种下一颗“职业梦”的种子,激起生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除了配合学校的生涯教育任务,更要主动担责。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依托社会资源开展生涯职场体验活动。驻地高校、政府部门、医院、企事业单位要主动面向学校及青少年开放,辅助学校开展职业考察、职业访谈、职业体验实践活动。青少年只有亲身体验在某行业的一天,充分了解行业的特点及要求,才能明确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该行业。
(四)参与决策,促进家校社深度育人
有学者指出,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家校合作的层次可分为“形式上的参与”、“人际的参与”和“管理式参与”三类[15]。“形式上的参与”即家长通过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等形式与学校合作;“人际的参与”即家长通过参与学校课堂教学和管理工作;“管理式参与”是一种最高级的层次,即参与学校决策与学校合作。按照这种理解,当前,我国家校社的合作是“形式上参与”的模式,还处在较低的层次。
当前,我国已经普遍建立起家委会组织。然而,家委会更多的功能在于贯彻落实学校的要求,在为学校建言献策作用很有限。需要明确的是,生涯教育协同育人实践中,鼓励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决策并不是合作的终点点,而是要通过决策来促进家校社之间走向深度育人。
如何通过鼓励家庭和社会各方代表通过“参与决策”,促进家校社深度融合呢?1996年,为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美国成立了国家合作伙伴学校联盟(简称,NNPS)。NNPS还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中心(CSFCP)作为家校社合作的主管机构,从州、学区、学校的层面给予合作指导[16]。这也为我国开展生涯共育提供了实践启发,只有加大家校社合作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家校社之间的写作才能朝着制度化、常态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家长享有对学校生涯教育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学校需要有效发挥家长联合会作用,鼓励家长以团体的形式参与并监督学校的生涯教育。为保证家长联合会的效果,应当明确家长参与学校生涯教育的权利与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明确家长参与学校生涯教育管理的责任边界,避免参与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另外,社区的主要责任是为青少年的生涯教育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在促进学生生涯实践方面发挥者重要作用。因此,社区工作者应当及时与学校沟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生涯教育课程中,为学校开展生涯教育建言献策。
结语
青少年的生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有效合作、协同发力。本文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构建“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确立了家校社的合作边界,理顺了家校社的内外协同关系;基于爱普斯坦的实践机制,提出“三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型的运行与实践的多元化路径,促进家校社深度育人。除此之外,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还面临诸多挑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如大中小学生涯教育一体化、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涯教育等等。因此,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生涯教育研究还需要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EB/OL]. [2024-03-17].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6/t20190619_386539.html.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 - 内容 - 徐汇教师网[EB/OL]. [2024-03-18]. https://tpd.xhedu.sh.cn/cms/app/info/doc/index.php/90895.
[3]谢维和. 家庭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J]. 人民教育, 2015(21): 17-18.
[4]B.A 俄 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M]. 帕夫雷什中学, 1983.
[5]马治国, 周常稳, 孙长梅. 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迫切性与可行性探析[J]. 教育探索, 2016(1): 22-26.
[6]齐彦磊, 周洪宇.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遭遇的困境及其应对[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11): 32-36, 67.
[7]陆宇正. 从孤岛到协同:“双减”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的破立与转向[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 43(19): 40-47.
[8]L E J.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the Plan.[J]. Education Digest: Essential Readings Condensed for Quick Review, 2004, 69(85): 85-87.
[9]EPSTEIN J.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J]. Phi Delta Kappan Magazine, 2010, 92: 81-96.
[10] 张俊, 吴重涵, 王梅雾, 等. 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J/OL]. 教育学术月刊, 2019(5): 3-12.
[11]“家校社”三方互信才能协同育人[EB/OL]//人民网. (2022-11-22)[2024-03-20]. http://edu.people.com.cn/n1/2022/1122/c1006-32571348.html.
[12]庞春敏. 高中生生涯规划素养及其培养体系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8): 10-13.
[13]唐汉卫.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OL].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64(4): 102-110.
[14]张俊, 吴重涵. 从家校合作到良好教育生态——兼论有效的家校合作如何在学校产生[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3): 7-13.
[15]王娟涓, 何毅梅.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 教育科学论坛, 2021(34): 77-80.
[16]吴重涵, 王梅雾, 张俊. 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M]. 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 2013.
作者信息:
姓名:刘美秀
工作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职务:教师助教
研究方向:生涯教育、教师教育
通讯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原师范学院
联系电话:1783513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