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生涯教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高中选科指导生涯规划课作业模式探索 ——以立足学科发展导向项目式学习小组进行

高中选科指导生涯规划课作业模式探索 ——以立足学科发展导向项目式学习小组进行

李素卿  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邮编:528454

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执行,选科成为了越来越多学校、家长、学生关切的话题,选科指导由此也成为了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重点内容。但受到教师精力、知识面以及课时等的限制,生涯课堂上提供的资讯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尝试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将生涯课堂进行扩展。本轮课后作业模式的探索立足于学科发展导向,使用项目学习小组形式实行,从学生上交的报告质量及反馈可知,通过自身的积极投入参与,学生不仅收获较为全面的选科信息,其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人际协作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升,彰显出此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涯规划  选科指导  课后作业

正文:早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便提出了高中选科的概念,随之而来的是高考改革的平稳有序推进。时至今日,已有29省市按批次分别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这使得选科成为了越来越多学校、家长、学生关切的话题,选科指导由此也成为了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重点内容。
此外,选科对学生未来规划有着重大影响,涉及到学生高中学习、高考成绩、专业选择、甚至是后续的就业问题,所以选科指导还需要兼顾学生自身的特点,如兴趣、能力、需求等个性化条件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高中科目多、时间紧,一般情况下生涯规划课堂只能以每班两周一节的频次进行安排,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能提供的资讯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课堂时间不足、教师能提供的资讯有限而学生需求面广且影响重大,高中选科指导生涯规划课必须进行扩展与补充以兼顾平衡上述因素,由此课后作业的作用彰显。
1.作业形式和指导策略选择
1.1作业形式
作业的主体行动者是学生,选科是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以项目式学习小组形式进行选科指导生涯规划课的作业布置具有以下优势:
1.1.1打破限制
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形式,学生可以在课余进行组织学习,大大延伸了选科指导的时长、拓展了选科指导的场所,很好地解决了生涯规划课堂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一个学生就是一个资料库,众多学生参与便是资料库内容的扩充,大大丰富了学生在选科方面的参考信息,并且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需求选择项目,在调研过程中可有侧重地进行探索了解和信息收集,使得资料库中的信息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追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此外,由于这属于学生自我的选择且全程参与,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具有较大的主动权,满足了该年龄阶段学生追求独立自主的特性。
1.1.2主动建构
在多次大型生涯论坛上,黄天中先生均提到生涯教育“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筌”的理念。强调需要学生自主深入探索、用自己的目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世界从而走出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生涯之路。有研究表明,高中生尤其是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其生涯认知十分生涩、不足,仅靠知识传授难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形式,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经验上和周边世界进行互动,通过参与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收新理念更新旧见识,在主动建构过程中加深对信息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的了解、进一步明确自我的追求,完善生涯认知。
1.1.3提升能力
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在进行信息收集时还需与他人进行人际互动,经过一次次讨论、共享、辨析,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另外,为了达到本小组的目标,学生需要利用各种工具、发动不同的资源来收集信息,然后还需要在多项信息中进行分析解构筛选,最终形成自己的汇报材料,在成果出炉之际亦是学生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练就之时。
1.2作业指导策略
项目式学习小组作业形式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全然放手让学生随意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统筹全局科学指导。在选科指导策略上目前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立足学科发展导向,由“学科——专业(大学)——职业”的顺向策略,由现实指向未来。此种选科指导策略,侧重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建立在引导学生了解澄清选考学科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我探索结果(兴趣、能力、实际成绩)与对大学专业要求及职业的了解,综合评估进行学科选择。另一是立足职业发展导向,由“职业——专业(大学)——学科”的逆向策略。这从未来导向当前反推的指导策略,更多地是对学生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的探索,在认识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职业追求以及大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根据大学专业的选科要求逆推高中选考科目。
上述两种策略,立足职业发展的选科指导策略相对而言操作难度较大。首先学生对职业生涯认知水平较低,其对职业的了解大多来源于身边就业人员及媒体,甚少机会能够获得深入职业场所探索的资源,无法形成直观感受,缺乏对职业的切身体验,内部探索线索信息不足,不易形成客观的评估;其次,当今社会职业种类繁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职业共分8大类,包含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面对这么多且一大部分是不熟悉甚至完全没听说过的选择,眼花缭乱之余亦是难下决断,除非学生已有明确的职业兴趣、对相关职业有较深入的了解,不然也只能凭感觉挑选,难免有轻率之嫌;再者,对于尚处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就业是7年后或者10年后才面临的话题,离其生活现实仍有较长的一段时间距离,探讨就业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与立足职业发展导向的选科指导策略相较,立足学科发展导向的选科指导策略,旨在探索了解学生目前在学的学科特性,为选科提供充分客观的参考信息。对象是学生至少从初中开始便能接触到且现在亦正在接触的学科,学生了解时间长、体验度高,获取资源途径多且便利、进行深入了解的难度小;选择范围具体固定(六个学科),学生通过过往的学习经历已完成一定的自我探索——如学科兴趣、学科能力——任务,对学科存有直观体验,相对而言,具备更多的选择基础和依据;许多学校在安排教学策略时均将“选科”放在高一进行,由此,了解学科信息,确定学科组合,才是摆在学生眼前且必须做出的决断,现下他们最为关注的主题。
综合上述分析考虑,本轮选科指导生涯规划课作业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形式以立足学科发展导向为指导策略进行。
2.作业实施设置
2.1 准备
2.1.1 选科行动唤醒
选科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是影响到他们高中学习、高考成绩、专业方向甚至是将来职业发展的重大选择,其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学生对此作出过哪些努力,并非“重视”一词便可笼统概括,为此需要在作业布置前,了解学生选科的思路、行动及心理体验。前期调查结果发现:关于选科,学生虽然很在意,但实际行动却十分缺乏,大多停留在思想上的重视,需要提升学生参与探索的动力。于是便有选科行动唤醒的课堂。通过学生自我对学科后学习状态的设想与实际情况(高二及高三学生的采访视频)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行动起来、尽量多地了解选科相关信息对作出合适决策的重要性,提高参与选科指导生涯规划课作业的积极性。
2.1.2 选科相关情况调研
项目式学习小组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成,强调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在这一系列操作中,项目任务贯穿全程,起着指引性的作用,切合学生需求、符合客观现状且具体可行的项目任务是达到最终目的的关键。因此在设置项目任务之前,还需要进行相关的调研。调研问卷如下:
A你是否已经想好下学期选科的科目?(回答“是”的同学请回答第2题,回答“否”的同学请回答第3题。)
B你选择这些科目的理由是?
C如果你还没想好,选科时你会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如大学专业、学科成绩、组合难度及竞争程度、长辈意愿等)
D关于选科,目前你了解到的信息有?
E当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后,你会对选科更有把握?
F任何选择都会有风险,关于选科,你最担心的风险有哪些?
G选科后的某一天(比如高三),坐在课室里回想当初的选择,你感到自己的决定很合适,那么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可能是?
分析得知:将近80%的学生对学科组合有了初步的想法,这个决定的依据大多是学业成绩和兴趣倾向的综合考虑;但同时约90%的学生对选科的认识仅限于学科组合选择,所以对自己的决策比较忐忑、心中无数,纷纷表示期待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学科难度以及大学专业匹配及相应的就业前景等信息;而学生最关注的是在决策后学科兴趣的持久性以及学业成绩在选科后的变化问题,憧憬着选科后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学习,对成绩满意,有明确的高考目标,学习生活充实且有价值感、有意义感。由此可知,影响学生选科决策有三个关键因素:兴趣、能力(或学科难度)、前景。这与立足学科发展导向的选科指导策略侧重点不谋而合。                                        
2.2.实施
2.2.1 确定任务
在了解学生目前在选科上的认识水平及需求后,作为作业的项目任务设置如下:
选定某一你最感兴趣的的或者正在考虑但犹豫不定的学科(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就以下问题(包含但不限于)进行调研:
A学习该学科能够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
B该学科的学习难度以及近些年的高考难度倾向?
C该学科和其它两门学科的不同组合可对应哪些大学专业?
D选取上述专业中的3个专业,介绍其就业方向及职业前景如何?
E该学科对社会的贡献为何(或它的意义和价值体现)?
F你在学习该学科时所获得的乐趣是什么?
(说明:其中第一第二问属于能力相关的内容、第三第四属于前景相关的内容、第五第六属于兴趣相关的内容。)
2.2.2 分组
颁布项目任务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分组方式如下:
按所选学科分项目小组(每组不超过10人)。如果小组人数过多,则按学科组合再分小组。
分组完毕后每组选取一个项目组长,负责分工、组织、统筹、协调、督促进度等工作。如项目小组内多于一人申请担任组长,则通过竞选的方式决定,竞选题目为——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学科的学习难度?答案中列举的渠道多且可行的竞聘者胜出担任项目组长一职。如项目小组内没有主动申请担任组长的,则由科代表、班干、或者教师指定一人担任。
最后,由教师指定一人担任本班项目式学习小组作业的总负责人,负责上传下达、跟进、监督等工作。
2.2.3 制定项目计划书
分组完毕后教师组织班级项目总责任及组长开会,澄清他们的责任范畴、解答相关疑问,同时颁布第一阶段任务——即组织组员进行商讨小组名称、项目任务的完成方式和渠道、以及结合大家的意愿进行分工,确保每人至少承担一项任务。
此项任务为期一周,一周后项目组长上交本组的项目计划书。
2.2.4 实施项目计划
每个项目组在制定计划后便可实施项目调研,为期三周(由于本校为全寄宿学校,学生只有在周末方有机会接触网络及校外人员,为此给与更多的时间实施)。由班级项目总负责人跟进各小组进度、收集各小组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或疑问并向指导老师汇报(5天为一周期)。期间教师将根据总负责人汇报的情况组织项目组长会议,一同探讨问题解决之道,直至项目作业完成。
2.2.5 项目成果展示
项目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均需上台进行汇报宣讲,宣讲可用多种形式进行,但需有PPT呈现架构。宣讲时由同组成员进行拍摄制作视频(也可将整个项目过程制作成视频),教师则联系班主任,争取将视频在家长群播放。
宣讲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内,宣讲顺序抽签决定。宣讲完毕后,其它学科项目小组分享感受、进行提问以及评分。所有项目小组宣讲完毕后根据评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
2.3 评价
项目小组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评价标准如下:

评分表
汇报组别:汇报主题:
评价者组别:评价者: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值得分
宣讲内容详尽6 
严谨6 
有理有据6 
布局合理6 
宣讲效果使我对该学科的学习难度有清晰的认识10 
丰富了我对学科组合的大学专业选择信息10 
丰富了我对学科组合的就业前景信息10 
拓宽了我对该学科的认知10 
对未来选科有很大的帮助10 
激发了我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10 
宣讲表现表达清晰5 
时间把控精准5 
熟悉调研内容5 
富有吸引力5 
PPT架构简练明确5 
过程评价(由家长或科任老师进行评价)态度认真5 
能力非凡(组织、合作、资料收集、呈现)5 
见解深刻独到5 
有担当5 
协调公平宣讲顺序(第一批次8分,第二批6分,第三批4分,第四批次不加分) 
小组成员(10人组0分,9人组1分,以此类推至6人组,5人组6分,4人组9分,3人组13分,2人组18分,1人组24分) 

总得分

 

 

3. 效果及反思
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选科指导具有许多优势,使得学生对选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进行选科时把握度更高,彰显了立足于学科发展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小组作业形式的实效性。但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或进一步完善。
首先是项目完成时间安排。高一学生在分科前9门学科均需兼顾,相对于分科后的有所侧重,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处于全科成绩参与考试排名这一境遇下,弱势科目尤其占用学习资源,为此,高一学生在分科前其时间安排其实是要比分科后紧张。除外学生还有社团活动、年级大型活动以及学校大型活动等课外事务安排。基于上述原因,学生可以用于进行项目探索的时间十分有限,虽然已考虑到全寄宿型学校网络查找资料相对困难的制约条件给予三周时间,但在实际操作时仍是会遭遇准备时间不足的问题,以第一批进行项目宣讲的小组体现最为明显,学生反馈本有兴致勃勃干劲十足的开始,但后来因要应对的事情太多时间太过紧凑而导致成品有点虎头蛇尾的遗憾。根据本轮操作经验,日后再次实施选科指导项目小组调研时将给予学生宽松的调研时限(暂考虑5周),同时将调研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例如课前调研、小组分工、任务计划制定等)尽量放在开学初进行,以留足学生充分的完成时间。
再者是学生的投入度。使用项目式学习小组作为作业形式的目的之一是期望每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都能收获有用且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为其在选科时提供有效的依据。为此在学生开始实施调研前便设置了一系列调动积极性及参与性的措施,包括选科行动唤醒、项目前调研、分组设置、评奖、家长群展示等。经实操检验,分组时对小组成员人数进行限制非常必要。虽然已考虑到小组人数过多会出现“劳动力”盈余的情况,本项目提出小组成员不能超过10人的条件,且每个成员均需承担任务,但根据小组长的反馈,10人小组仍是存在“劳动力盈余”的情况,5-6小组则是与工作量匹配的最佳人数设置,而少于5人的小组则每人承担的任务量较大,尤其是1-2人小组,完成起来相对困难。因此在下一轮项目式学习小组作业实施时,将考虑进一步缩减人数限制,6人为上限,而人数过少的小组则与其他班同学科同情况的小组合并,以解决工作量导致投入过少或过多的问题。
另一需要注意的措施是“家长群展示”。虽然效果显著(在第一批学生宣讲视频于家长群播放后,来自父母的反馈激发了非常大的推动力,即将进行宣讲的小组纷纷要求延时宣讲,原因是需要再度完善本组的汇报材料及展示模式,以免在家长群中“社死”),但在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对视频内容进行指导和审核,在呈现学生的努力与能力之余,尽量显得正式且庄重,一些过于随意的发言可和学生协商删除。
总的而言,本次选科指导生涯规划课作业模式探索收效颇丰,日后将继续完善盼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高效的选科指导。

参考文献:
1.刘 靖 文 ,高中生涯教育实践与反思:志愿填报与指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0):36-37。 
2.刘 敏 ,国际高中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以生涯指导为导向[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12):98-104。
3.牟丽霞,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之“选科探索”案 例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6),48-50。
4.孙云莉,基于自由学习理论的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教法改革,《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9):164-166。
5.曾艺敏 张 军,立足学科发展和立足职业发展的高中选科指导教学策略比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18):27-29。
6.曾艺敏 . 两条腿走路——现实导向和未来导向在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中的结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33):23-25,29。

 

通讯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邮编:528454   联系人:李素卿  18925383736   

 邮箱:46500507@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