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联动,助力小学生生涯启蒙
上东学校
黄潇洒 韩婧(13739479835)
【摘要】生涯教育是系统工程,将家庭和社区这两项重要资源纳入到小学生的生涯辅导活动体系中,探索家校社三方联动开展生涯启蒙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是新高考背景下服务高中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涯决策的必然要求。学校在8年的实践探索中发展出了“生涯历险记”、“家长说职业”、“校社实践基地”和“生涯心理融合课”的活动载体,丰富了学生职业体验的同时拓宽了学生对职业的认识。
【关键词】职业体验 家长资源 校社联动 课程融合 一、 家长参与小学生生涯教育的背景
(一)政策方面
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2018成都市教育局在回复民盟成都市委员会关于《应对新高考重视做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指出:从2018年起,将新高考改革专题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充分发挥“微师培”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专题培训,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教师培训全覆盖;将生涯规划教育列入《成都市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通过学科渗透把生涯规划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并将职业体验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的必修内容。
2020年成都市教育局印发的《成都市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明晰了中小学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并进行了分段任务。其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侧重生涯启蒙,学校需要指导学生了解常见的社会职业与分工,知道职业的多样性、丰富性、变化性和发展性。也指出了需要加强生涯规划中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学校应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家校共育,重视家长在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委会等阵地,指导家长了解生涯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引导家长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联动家庭科学开展生涯指导,发挥生涯教育的家校合力。
2022年全国两会个民主党派提案中,中国民主促进会在《关于完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提案》中提出:构建大中小衔接的一体化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重点加强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构建分阶段、分年级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统筹社会资源,搭建全方位的生涯规划教育协同发展体系。
(二)学情分析/现实需求
当个体步入小学阶段时,其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开始从感性转变为理性,从混沌不分到物我分离,小学中低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渴望了解新事物,对未来职业充满向往,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时期,开始进入青春期。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青春期属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青少年要解答自己是谁,都在做些什么,人生将走向何方等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能独立做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天赋和特点,接受并欣赏自己,明白自己要努力和发展的方向,以后要做的事。但是相反的,如果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他们就会出现角色混乱。此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可以为未来人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就开始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尽早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积极的人生追求。更有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到:“基础教育阶段亟待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职业体验是落实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展全方位的生涯启蒙和生涯认识教育既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生涯教育的发展规律,
又提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的培养,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为未来健康的人生打好基础。
(三)理论依据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包含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在内的生态环境。微观系统是儿童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儿童的父母、教师等与儿童接触最为密切的人员都在生态系统的最内层,构成儿童发展的小系统。中间系统是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的联结。由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邻里关系以及学校(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等就属于中间系统。外层系统是由儿童环境中那些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要素组成的,是儿童非即时性的环境。包括父母单位、社区邻居、亲朋、各种媒体、机关、医疗机构等。在微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的外层是宏观系统,宏观系统由社会文化、行为规范和准则、法律等构成。它们也会对儿童产生间接的影响。如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会使父母更关注孩子的服从,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养行为,影响儿童的发展。时间系统是时间变化对以上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个体内部产生的,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变化;有些是外部强加的,如重要的生活事件:如同胞的出生、上学、父母离婚或搬入新的邻里环境,以及换老师、转学等,这些都将改变儿童和环境的关系,产生影响儿童发展的新环境。
该理论启示我们要坚持协同推进、整体实施,充分利用学生哥哥系统内的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形成学科融合、家校共育、多方参与的生涯规划教育格局。尤其要重视家长在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利用家长本身的资源,联动不同职业的家长在学校以“我的职业”为主题开展职业介绍,扩大学生的职业认识个职业观察范围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家长对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认识和提早准备,发挥生涯教育的家校合力。
金斯伯格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生涯发展是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父母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他们对职业计划结果的解释,会影响到下一代对自己职业角色的选择。其中,明确指出:个体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我国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在职业选择上的表现是:中低段孩子的表现是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成人,憧憬引人注目、令人激动的职业,此时的职业认识具有较强烈的情绪色彩,选择也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和盲从性,但是进入小学中高段后,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选择从“幻想期”过渡到了“兴趣期”,学生开始思考自己今后的职业和自己所面临的任务,并把这个任务作为奋斗的目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概念经过不断的发展,也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的不断尝试,不断修饰和增加自己对职业的认识和自己的角色。
这一理论启示学校应该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小学不同学段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上的需求,借助学校的职业生涯课程、职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和系列生涯体验和认识活动,帮助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对职业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体验,在小学完成此阶段的阶段性生涯发展任务,为生涯连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助力高考后选择专业和填报志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班杜拉的社会职业认知理论是以班杜拉提出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认识生涯学习是促进个体职业兴趣发展的核心认知因素,是环境因素促进个体职业兴趣发展的主要媒介,也是职业兴趣发展的根源动力。个体在某职业领域的生涯学习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个体在该职业领域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这一理论启示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常态化的生涯体验和认识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拓宽学生的生涯学习经验,帮助学生探索、明晰自己的职业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和自觉的进行自己的职业探索。
二、家校联动背景下生涯教育的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打造全方位的生涯教育环境,学校牵头组织系列活动
《成都市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职业探索中增进社会理解是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环节。小学阶段的生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小学生进行生涯启蒙,指导学生了解常见的社会职业与分工,知道职业的多样性、丰富性、变化性和发展性。
学校组织的“职业历险记”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跟着研学队伍走进了医院、高铁站、蛋糕房、篆刻室、新闻演播厅、邮局、养殖场等真实工作场景中听到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讲解和工作示范,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穿上专用体验服进行职业体验,变身成儿科护士、高铁检修员、乘务员、新闻主播考古工作人员、造型师.......这些生涯体验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职业体验范围,拓展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二)积极引入家长资源,开展以“我的职业”为主题的系列家长讲堂
生涯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将家长融入到生涯规划教育的家校共育中,重视家长在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家长职业课堂、家长开放日、家委会等阵地,联动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阅历、思想层次、专业知识、学习经历和职业经验的家长走进“职业科普课堂”给小学生科学开展职业生涯启蒙课,不仅可以让学生真实的了解到各种职业,而且可以使家长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理念与方法,提醒父母要给自己、给孩子树立科学的职业观,营造良好的家庭职业生涯体验环境,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实现在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对“家长+学生”的双重科普。。
学校自2018年起至今倡议各个班级发动本班家长进行了多场“家长说职业”的职业分享活动,由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家长走进“上东家长职场课堂”担任讲师,开展了“走进计算机”、“照片是怎么来的?”“走进法院法庭和法官”、“一起认识货币吧”、“环保从我做起”、“魔法科学”、“城市的血管设计”、“奇妙的人体之旅”等专题分享,在讲座中家长们不仅科普了一些科学常识,还分享了对自己职业的知识,为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送上了一场场职业盛宴。
(三)构建常态化的生涯教育社区环境,校社联动提供职业实践活动平台
整合资源推进协同育人,《成都市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中给出的明确指示。学校联合好日子社区和家庭教育资源,构建校内外生涯规划育人体系,为学生搭建生涯探索和职业体验的学习实践平台。学校牵头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参观、岗位实践、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获得对不同职业的亲身体验,拓宽学生职业认知,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实践出真知,行动办实事。上东学校自2016年起就联合好日子社区进行“志愿服务老兵”、“红领巾志愿者”、“祭奠先烈”、“校社共建菜地”等社会实践活动,小学生从一年级入校开始就加入到了校社联动的实践活动中,在小学六年的实践过程中真实参与调研和服务:听老兵讲故事认识到“解放军战士”的无畏与担当、在种菜过程中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勤与智慧、在志愿服务时看到社区工作人员的坚持与细致,小红领巾们个个不畏辛苦,在切实解决需求的职业实践课中拓宽了对身边职业的认识。
(四)常态化生涯发展指导,开设“生涯规划+心理课”的融合课程
成都市教育局明确指出: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通过学科渗透把生涯规划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将职业认识和职业兴趣探索作为小学生生涯教育目标,符合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生涯教育体系建设所要求的整理规划,在实践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形成结合合理,层次渐进、着有侧重的小学生的生涯规划课程。
上东学校的两位专职心理健康老师根据小学生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生涯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小学生的生涯教育氛围生涯唤醒、生涯认识、自我探索三大专题。生涯唤醒课程如:“长大后的我”、“流浪地球计划之认识外部环境”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职业体验帮助学生开启对职业的认识;生涯认识课程如:“小黄人的奇幻之旅”、“拯救地球计划之认识职业”通过教育戏剧体验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关系;自我认识课程如:“乔哈里窗之旅”、“我的特质标签图”使用生涯工具帮助学生看见自己的特点、兴趣、能力和价值等。
三、 总结与反思
经过几年的生涯教育实践探索,“生涯历险记”、“家长说职业”、“校社实践基地”和“生涯心理融合课”已经成为激发、丰富学生职业认识和职业体验的重要且常态化的活动载体,在实践过程中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性好评,现进行如下的总结与反思。
(一)着眼生涯教育整体规划,分担高考后专业决策压力
生涯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小学、初中和高中相结合进行一体化的生涯教育建设。高中生涯规划的实用性和迫切性较高,但是初中生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是非常紧迫的,如果能够将职业生涯的认识和唤醒工作放置在学习任务并不那么紧迫的小学阶段效果会更好,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各种活动进行了职业认识和初步的生涯启蒙,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将会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带着这样的生涯意识在未来的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内进行更深层次探索后才能在高考后更慎重理智的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
(二)引入多方资源,协同助力小学生生涯启蒙
生涯教育需要联合多方资源协同推进,整体实施,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生涯规划的教育资源,形成学科融合、家校共育、多方参与的生涯规划教育格局,通过引入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既能够扩大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观察范围,也能够提升家长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的科学认识和自发培养,发挥生涯教育的多方合力合力,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为未来健康的人生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48页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第四章
[3]程亚芬.小学生职业生涯体验教育研究 ----基于郑州市 4 所小学的调查[D]河南:郑州大学,2019.5.
[4]王献玲:《基础教育阶段亟待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 年第 1 期,第 6-9 页。
[5]刘海霞、刘卫珍:《义务教育阶段职业体验课程开发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5 年第 35 期,第 18-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