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研,让心理教研活动充满生命力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学校心理教研活动感想
崔昌淑
【摘要】心理教研的深度不仅体现在研究内容的深度上,同时体现在教师所收获到的体验的深度,体现在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力度。本文通过对广州市越秀区学校心理教研活动的特色分析,归纳了开展“深度教研”的方法。
【关键词】深度教研,主题式,体验式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开展,各地的心理教研活动也成为了常规化的活动。通过心理教研活动,专兼职心理老师们相互交流和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拓宽专业视野,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然而,环顾心理教研活动的形式,目前还大多停留在大型观摩活动、团康活动、讲座活动等,研讨课例活动也是一种浅层次的研讨,不能深入对心理辅导课深入开展研究,导致心理教研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深度教研”是指有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研活动。深度不仅体现在研究内容的深度上,同时体现在教师所收获到的体验的深度,体现在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力度。中小学心理教研活动为什么需要开展深度教研?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目前很多心理教研活动却仅仅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教研活动的内涵和效率。作为心理学科本身,专业性要求很强,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要求心理老师们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这样才能应对几百甚至几千学生的不同服务要求;同时,心理老师在学校处于孤军奋战的境遇,相对于其他学科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导致在有限的心理教研活动时间里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收获和体验。因此,可以说心理学科专兼职老师比其他学科老师对教研活动更加具有热情,更加充满期待,同时具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心理教研一直停留在浅层次的活动,甚至为了活动而活动,心理教研活动必定很快会被兼职心理老师们所抛弃,也会被专职心理老师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老师们所抛弃。
我们区的心理教研活动在2006年起步至今,经过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深度教研”为特色的风格,几年来吸引着省、市各中学心理老师们前来参加,引领和影响着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会议”上,广州市越秀区心理教研组代表广东省向全国与会代表以“深度教研,内涵发展”为题,全面介绍了开展心理教研活动的经验和思考,得到了与会的专家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深度教研”区别于浅层次教研的根本点是,关注心理教研活动的发展动力、影响力、吸引力和活力,使心理教研活动充满生命力,让活动持续良性地开展下去。主题式教研、分层式教研、体验式教研、开放式教研是“深度教研”的不同方面,与即兴式教研、单层式教研、讲座式教研、封闭式教研相对而言。其中,通过主题式教研,用系统、深度的研究活动让心理教研活动延续生机勃勃地发展势头,让老师们获得丰富的营养和源源不绝的专业发展动力;通过分层式教研把影响力从骨干教师和科组长推广到学校的全体教师,推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获得良性的教育环境,获得更加专业的服务;通过体验式教研让老师们获得专业成就感和专业幸福感,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具体操作方法,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做到不仅吸引学科教师,同时吸引各学科教师参加;通过开放式教研,让活动充满活力,在创新和互动中让心理教研活动更加鲜活、更加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一、 主题式——让心理教研充满发展动力
“主题式”教研是指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确定研讨主题,根据主题设计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实践,达到预定的目的。 “主题式”教研的路径是:确定主题——专题讲座——研讨课例活动—-优质课展示活动---分享交流——比赛、评优活动。
“主题式”教研活动流程图
主题来源
“主题式”教研活动避免了即兴的、无计划的教研活动,能把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开展研究,容易形成研究成果,有利于引领心理教师开展实践和探索,把实践成果凝固下来以便推广和运用。
广州市越秀区心理教研主题式教研活动的过程统计表
过程
时间 (学年) |
主题 |
专题讲座 |
研讨活动 |
优质课展示 |
分享 交流
|
比赛、评优活动 |
2006-2007 |
心理辅导课的设计 |
《心理辅导课的设计》 |
5 |
2 |
1 |
心理辅导课设计比赛 |
2008-2009 |
心理辅导课的实施 |
《心理辅导课的有效性》 |
5 |
2 |
1 |
心理辅导课教学比赛 |
2010-2011 |
心理辅导课热身活动、主题活动的组织 |
《心理辅导课游戏活动》;《心理辅导课几个着眼点》 |
19 |
3 |
1 |
心理游戏活动设计比赛 |
2012-2013 |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
《心理辅导的专业突破》;《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运用》 |
25 |
3 |
1 |
心理辅导课教学比赛 |
2014-现在 |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
2 |
2 |
1 |
心理辅导课优质录像课评比 |
以2012学年—2013学年为例,根据心理辅导课中老师们的困惑,我们的主题是《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并根据主题设计了专题讲座,并组织了相应的研讨活动、优质课展示活动、分享交流活动和比赛评比活动。
从2006年开始,我们的心理教研活动都是基于主题的深入落实和实践,有效提高了心理教研活动的效率。2006年9月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刚起步阶段,根据区内大部分老师对心理辅导课不太了解的情况,主题确定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老师们了解心理辅导课的理念和方法,并在实践中锻炼。2008学年-2009学年,我们的落脚点是心理辅导课在课堂中的实施,2010学年——2011学年,根据在教学中的问题,确定了《心理辅导课热身活动、主题活动的组织》的主题,帮助老师们各个突破,解决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果。2012学年——2013学年,根据心理辅导课的专业瓶颈,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2013学年——2014学年进一步开展在教学中新模式的运用问题。纵观8年的心理教研活动历程,可以看出研究主题是逐步深入的过程,从开始的普及,到现在的新模式的探索和运用,经过一步一步的走过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越秀区心理老师们在省、市心理辅导课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最近有两节课入选全国心理辅导课优质课。最重要的是,学校所开设的心理辅导课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在心理辅导课获得了成长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主题式”教研活动中,老师们不仅学到了理念和方法,同时启发了研究思路,获得了专业发展的动力。老师们的专业发展动力反过来又推动着心理教研的发展,使其能长期稳步开展下去。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一方面需要准确诊断教学过
二、 体验式——让心理教研充满吸引力
“体验式”心理教研是指,在心理学科教研活动中通过角色互换,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学会技能,掌握技术和方法,从而促进心理教师专业的教研方式。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获得的体验有5个层面,分别是: 1、基础体验—教师具有对内容基本的“译码能力”和“译码动力”,遵循轻松原则。 2、直观体验—教师被引导到冲击感、舒缓感等声画享受,遵循本能原则。3、代入体验—教师被唤起思考、判断或记忆,遵循切己原则。 4、成长体验—教师被启迪确立或增强某种价值观念,某种知识或技能,遵循社会原则。5、幸福体验—崭新的视角或丰富度,颠覆既有的观念、方向、认知,让教师产生满足,幸福感,遵循卓越原则。教研活动首先要做到轻松和愉快,这是抓住心理老师的心,并吸引更多非专业老师参加的基本要求。要想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必须提供代入体验、成长体验以及幸福体验。有效的心理教研活动就是要让老师们获得高层次体验,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专业的提升。
通过角色互换的活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可以说是心理教研活动特有的形式。因为,心理辅导课本身就是学生获得体验的过程,要想学会创设情景、设计活动、落实的过程,就要体验学生的体验过程。在心理教研活动中的角色互换包括: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换。模拟心理辅导课堂,把心理课堂的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开展,然后针对活动开展分享和交流,让老师们体会教学活动设计的作用,体会体验产生的心理辅导课堂;2、辅导者和求助者之间的互换。模拟个案辅导,把心理辅导理念和技术转化为咨询案例,在模拟中,转换辅导者和求助者以及听众身份,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学会辅导方法。3、彼此的督导者:开展同伴督导,在相互督导,在专家与心理老师的角色转换中,深入思考理论,从指导者的角度探讨问题,从督导的角度需求方法。4、彼此的培训者:开展同伴培训,给基层老师提供做培训老师的机会,让老师们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其他老师。
“游戏活动的组织”这个主题教研中,让老师们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中转换,体验心理游戏的效果,学会组织心理游戏的方法。在“心理辅导中的共情”这个主题教研中,老师们在辅导者和求助者、听众之间转换角色,体验共情带来的效果和亲身体验,学习正确的辅导方法。再比如,通过“心理老师成长经验交流”、 “读书心得分享”活动让老师们感受成长的快乐,感受职业生活的幸福感。
角色转换活动,一方面使活动生动有趣,避免单调的讲座式的教研活动,让
“体验式”教研活动不仅仅是心理教师的团康活动或观摩活动,还可以是研讨活动、培训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关键是要看如何组织活动。模拟情景、角色互换、广泛参与、积极互动的教研活动,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主题,都可以
三、 分层式——让心理教研充满影响力
“分层式”心理教研是指,“区域、学片、科组”三级心理教研活动平台,教研活动覆盖专兼职心理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区级教研活动是针对学校心理科组长、区心理教研中心组成员和课题组成员,通过区级层面的教研活动,开展指导和培训,培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区级教研对学片教研和校本教研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学片教研活动是,围绕学区,就近几个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参加的人员有学校兼职心理老师和骨干班主任,主要是围绕区级教研活动主题,进一步落实主题和实践操作方法。科组教研是根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在心理科组的带领下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面向学校的全体教师,使各学科教师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让班主任掌握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方法。通过分层式教研,全面提高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使学生在良性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分层式”心理教研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