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区域采风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以外,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于家庭与社会,因此靠学校教育单方面力量很难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建立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大系统。
社区是学生成长、感受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站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更离不开与社区的互动。同时,社区又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学校教育离不开社区的影响和支持。社区不仅有社区组织、社区教育,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性格。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社区组织、社区教育中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两个形式:一是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专业人才、专业机构、专业设施等;二是非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以及社会文化设施的作用,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第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一、心理健康教育社区资源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是广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金融、信息中心,也是教育、医疗、服务业发展领先的地区,全区占地面积3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万人,共有18个街道。越秀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内拥有12所百年老校,名校名园众多,教育普及程度高,基础教育优势显著。
(一)   街道、社区
越秀区共有18个街道,街道设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一般设有青少年培训部,由青少年培训部负责开展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长堤真光中学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位于广州市的老城区,属于成熟社区。人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设有青少年培训部。青少年培训部设部长1人,社工4人。青少年培训部具体开展的工作有:对社区内的部分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重点是人格分析;对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一对一的个案服务(包括家庭);对具有同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小团体辅导,开展拓展训练等;在社区内进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墙报、宣传单、讲座等。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所在的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归属于华乐街道,是广州市金融中心地区。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了许多心理教育资源,尤其是中心的青少年服务和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支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了解自我,发展个人全能和获得全面发展;帮助在行为情绪、家庭朋友关系、或适应学校社会生活方面有困难的青少年;增进社区对青少年的理解和鼓励,发挥社区功能协助青少年顺利成长。主要活动如下:青春健康教育服务;“相聚四点半”课业辅导,行为矫治服务;个人成长潜能发展;青少年危机介入;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
瑶台小学处于城中村的矿泉街,矿泉街本地人口3万多人,外来人口近12万人。2011年成立了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对象是矿泉街辖区范围内的居民。矿泉街辖区内有14个社区居委会,中心服务拓展按照“中心运作•资源整合•圈层推进”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采取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结合社区培训、社区教育、社区宣传和策划,为矿泉街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在越秀区街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是大塘街。大塘社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工活动室,为社区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会交往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服务的队伍主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组建,加上区内学校或辖区内具有专业资格的教师义工和居民义工组成。这支队伍专业性强,因为专业的社工提供该服务的主力,加上该组织的社工拥有长期社区服务的经验,所以活动策划细致、有条理,活动呈现多元化、趣味化。工作制度十分完善,社工、义工分工明确,各施其职,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市内的示范单位。
所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能利用街道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有40%左右。
(二)   高校、科研院所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人民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等都与越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
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家资源。所调查的学校几乎全部都聘请过有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在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专业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大学的心理专业实习生资源。因为越秀区交通方便,有很多名校,因此各大学心理系非常乐意到越秀区各学校得到实习机会。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是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建在这里。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在一定程度上给为校带来了专业支持和人员方面的支援。三是大学的社工系学生和大学社工。很多学校都利用社工系学生开展团体活动,这是当前我区比较活跃的专业社工队伍。四、转介。在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个案转接到相关的专业机构和有关专家那里,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了后续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和合作是属于点对点的联系,所以合作比较畅通,合作面比较广,效果也非常好。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合作是在主管领导牵头和推动下达成的,也体现了当前我国学校机制下的最普遍的合作动力。
在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能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有100%。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
(一)从工作目标上来看,学校与社区的工作目标大方向一致。
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2014年健康教育制定的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指导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人群的目的,使辖区居民群众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一定的健康行为,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难看出,社区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同样的工作目标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学校的心理教师与社区社工的工作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尚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其功能,以适应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学校心理工作与社会工作都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其预防功能是学校心理健康建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心理辅导更多地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而社会工作则不仅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还体现了社会学的色彩。这可以说是两者的根本性区别,正是这一根本性的区别直接导致了两者其它方面的诸多不同。
从工作对象上对比,驻校社工与心理老师在学校中都对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服务,但驻校社工更多倾向于服务家庭与社区与学校环境。社区是学校教职工工作生活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而家庭和校园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主体环境。家庭的氛围、社区的环境对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低估的。驻校社工要关注社区及家庭的现状和变化,保持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从工作形式上对比,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有诸多不同之处。驻校社工的大部分工作是通过开展群体互动活动(如发展性小组、游园会、社会现状研讨会等)来实现的,而心理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放在心理辅导课的开展与学生的个别辅导上,由于学校工作事务繁忙,用一个人的力量开展各项宣传、普及、规模性的活动比较困难。
从在学校中的角色上对比,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都是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点上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但心理老师在咨访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都局限在心理咨询室中,而社会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则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学校以外的范围接触对方。因为如少年失足、家庭暴力等问题不只是当事人的个人问题,而已关系到社会规范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
由此看出,社工与学校心理老师的角色有相同,但也有补充,社工与心理老师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
三、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方式
与街道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方式有一下几种。
(一)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
这是一种深度的合作方式。以第40中学为例,所在街道是大东街,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部社工为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出身,具有相应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专业素养,有能力开展驻校社工工作。因此与第40中学签订了社工驻校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社工每周固定半个工作日在40中校内工作,具体工作范围如表:
驻校社工服务范围

 
服务类型
具体内容
1
个案面谈
接待主动求助的学生、家长,运用社工专业技巧开展个案
2
兴趣小组
发掘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
3
预防和发展性小组
面向全体学生的成长小组,预估青少年可能遇到的困难开展相关小组,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4
大型活动
协同学校一起开展大型活动(如运动会、家长会等)
5
主题班会
协助学校老师开展主题班会
6
团队建设
协助学校开展教职工、班级的团队建设活动
7
志愿者队
协助学校建立志愿服务队、培训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8
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和学校的服务需求并依此调整服务内容

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的合作形式,是一种计划性强,利于统筹兼顾,能够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有关工作的合作方式。分析合作协议的制定,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第40中学申报了与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州市市级课题,领导十分重视,在实践中能够主动把握机会,积极推动合作。二是大东街街道青少年部主动推展工作,积极联络,因而促成了本次协议。
(二)积极合作无协议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与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合作可谓紧密,形成了两性互动。主要合作活动如下:
①“金色童年”活动:针对小学部三年级在学习行为上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辅导,总人数10人,于每周五下午进行。②四点学堂:针对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总人数25人,于每周一、二、三、五放学后进行,前三天进行课业辅导,周五进行团康活动。③新生入学适应:针对七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增进同班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④初三考前辅导:针对九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减轻压力,调节情绪。学生干部培训:针对团队学生干部,活动形式是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和领导力。
这种合作方式在当前效果来看也是非常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能保证能有计划、长远规划地推进工作,工作有可能停留在表面,不利于深入开展。如果街道的领导或学校的主管领导有变动,有可能合作就会被搁置。这种合作方式的促成原因,主要是属于社区方面有积极的合作意向,加上学校方面也有积极的配合是离不开的。
(三)有一定的合作无协议
大部分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属于这个形式。以瑶台小学为例,2011年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主动联系,和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商议后决定,每学期由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共同为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两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
 东风西路小学属于六榕社区,隔周星期五,六榕社区会派2个志愿者来我校开手工的兴趣班的课。六榕社区对全校的七个特困生定期进行学习或心理上的辅导。
这种合作形式基本上都是属于社区有主动联系,学校方面也有配合。但合作不是属于学校层面,因而不能引起社区方面的积极互动。
(四)没有合作
目前不少学校属于这一类情况。分析原因,或社区和学校都没有合作意向,或有意向但没有合作的行动。
四、原因分析
分析越秀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中学部分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这些心理教师都是心理或相关专业科班出身,都具有较好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学校能够顺利地开展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的有关工作,并对全校教师开展专业培训,能够引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但由于有关工作繁重,学校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培训等,都难以有一个心理老师来完成。因此,中学很需要更多的专业力量来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部分,心理老师基本上都是属于兼职,大部分老师的专业都是非心理专业出身,都是后来通过自学和培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学校工作中,由于身兼多职,基本上很难应付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专业上,大部分老师对于心理辅导课属于掌握了一般理念,心理辅导的技能上也是属于非专业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确实渴望专业力量的介入,以便能帮助学校开展有关工作。
 从越秀区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社区资源非常丰富。社工不仅可以由社区街道提供,还有社区和社区周边的高校也有很多的社工团体。通过调查我们不难看出,社区街道不仅在组织上,而且在资金和人才上,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街道以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专业的人才和力量。社区的工作目标就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居民的健康,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健康的社区环境。在这样的现状和工作目标之下,学校与社区属于“你情我愿”,“你需我有”,学校和社区的合作理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起来有一下几种原因:一、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因为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和学校建设上,都是以学校内部力量为主,没有形成借力的观念。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因此怕麻烦,怕担责,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下,自然不能主动联络社会资源开展相应的工作。二、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尽管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也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由于没有和学校合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打开合作的局面,同时也不清楚学校是否需要有关的资源,因此不能进入校门开展相应的工作发挥其作用。三、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街道和学校在管理上不在一个系统,资源上的整合与合作缺少统筹,没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的前提下很难有合作。学校需要社会资源,需要社区的力量开展工作,而社区具有这样实力和基础,但是两个方面没有搭建起桥梁,这个情况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五、经验借鉴
广东省比邻香港,在教育理念上比内地更多地受到了香港的影响,同时更容易接受比较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广州市的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基本上都有机会得到香港专家的培训,或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社工在广州地区比较普遍也和这种地缘不无关系。香港的中小学校的心理辅导开展比较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心理辅导在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来,在实践中已形成几种运用模式,其中社区学校模式是香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色。
他们认为,学生发生困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与学校相脱离,社区居民不了解子女在校表现,不支持学校的工作,而学校教师也对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缺乏了解。故强调学校社工应采取社区取向,设法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通力合作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扰。社工在协助适应欠佳的学生时,应考虑产生困扰的社区因素,并密切联系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支持学校的教育方案,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此模式要求学校辅导密切联系家庭及社会机构, 彼此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补充学校辅导力量。
 社区学校模式的基本特色是把辅导看作是一种对人的生长全面影响的全面性辅导,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辅导资源,创设一个适合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大环境,强调学校社会工作者要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采取一致的辅导步伐。本人去过香港中小学,参加过省港心理辅导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对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基本上都利用了社工的力量,有社工负责开展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等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美国的学校心理服务在这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按照雇佣关系的不同,美国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即:(1)学校为本的服务,主要是指在学校情景下由学区雇佣心理学专业人员为学校提供服务;(2)与学校有关的服务,这是指在接近学校的环境下,由非学区聘用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提供服务,他们的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3)与社区有关的服务,这是指学校与社区连接起来,聘用学校人员,由学校基金支付;(4)社区为本的服务,这是指社区资助,社区聘用向他们负责的社区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可以看出,美国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社区相互补充,来保障社区居民及学校学生的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六、几点建议
    香港、美国的先进经验给了我们有价值的启发。从 越秀区学校成功的合作经验出发,并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形成机制,整合资源。
像香港一样,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利用社工,能够长期稳定地与社区合作,同时社工也把学校工作当作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作的机制。社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到学校,这个机制必须要有机构来保障。这个机构应该是有一个能领导和协调教育部门和街道的管理部门来协调管理,并由这个机构来制定学校社区合作的方案和细则,并进行落实和监督、指导。
(二)形成经验,推广普及。
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方面,个别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把社区和学校的管理人员集合起来,进行观念的疏导和方法上的指导,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调动积极性,积极推动有关合作。
(三)形成课题,项目推进。
现在越秀区这个方面做的好的学校,比如第40中学、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等都是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课题研究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引导更多的人参与,能够调动各方面力量。社区方面,在健康教育方面有项目推动,更容易主动开展学校的合作,更加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
(四)延伸教育,服务社区。
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是社区的教育、文化中心。学校应发挥专业优势,把教育延伸到社区,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文明辐射。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把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形成两性互动。这些工作,虽然给学校增加了一定的物质、时间投入,带来管理上某些不便,但它在给社区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必然树立学校在社区中的良好形象,促进社区居民文明素质提高,改善学生们的生活环境,从而反作用于学校教育。    
 
本研究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11C188。
 
参考文献:
[1] 香港中小学心理辅导的现状探析 http://tieba.baidu.com/p/264361080
[2] 关颖. 论社区诸要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制约[J].浙江学刊 .2000 年第 4 期
[3]王娟.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概况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第6期 18页
 
作者单位:
崔昌淑 :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广州,510180 (详细地址:广州市东华东路东山大街7-2# 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心理科
手机:13332887156 办公电话:87670279 ;电子邮箱:cuichsh2003@163.com)
李婉咏:广州市第40中学,广州,510100(详细地址:广州市东华西路海月西街五号)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