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区域采风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三元共生:省内首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的孵化探索

三元共生:省内首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的孵化探索 摘要:为助力全市学生健康成长,在慈溪市教育局统一部署下,教研室系统谋划、精心孵化,历时9个月建设完成慈溪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并正式投入运行。这是省内首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中心聚焦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围绕“人·活动·环境”等要素探索学生成长指导“三元共生”模式,充分发挥市教研室教育智库功能,为全市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学法升学指导、生涯规划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家庭教育指导等专业指导和公益服务,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化解生涯困惑、纾解身心焦虑、调解亲子矛盾,着力提升全生命周期视域下的学生成长指导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 关键词: 三元共生;成长指导;孵化探索 一、探索背景 身心健康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基础,关系到千万家庭安宁和谐、社会稳定和民族未来。面对日渐凸出的青少年身心发展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愈益成为社会各界面临的共同任务。 在此背景下,为助力全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由慈溪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市教研室系统谋划、精心孵化,历时9个月建设完成慈溪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并于2022年11月17日正式投入运行。这是省内首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下设四个分中心,分别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班主任工作指导中心,并联合妇联、卫健、关工委、团市委、计生协等部门,着力提升全生命周期视域下的学生成长指导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 作为首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如何引领全市学校开展学生成长指导工作?如何让学校、家庭、社区等形成合力,共促学生健康成长?围绕这些困惑,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进行了专项调研,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在学生成长指导环境创设、课程设计、课堂活动、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参与情况。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区域教育中人、环境、活动三者呈割裂状态,这是影响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要提升学生成长指导活动的实效性,促进人的发展,需要建立“三元共生”机制。 二、探索过程 在“三元共生”机制中,人、活动、环境彼此共生,助力对方的发展。人创设了环境,环境塑造人,积极的环境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人参与活动,活动才会显出生机;活动提升人,活动的开展能提升人的各种能力和品质。环境丰富活动,成长环境的创设使得心理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活动优化环境,活动的创设使得育人环境更加完善。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为例,具体开展了以下孵化探索: (一)课程体系:三级融通 构建了市级、校级、社区三级融通的课程体系。根据国家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慈溪市学校心育工作现状,我们设计了: 1.市级课程:提纲挈领 市教研室在国家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和省心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学生身心发展六大板块,从发展性和预防性两个维度,组织编写了市级课程及相关活动手册,为区域内学校心育课的组织实施提供方向。在特殊时间节点,如每年春秋季,教研室指导各校开设心理预警及危机干预课程;疫情防控期间推出面向各学段的系列公益微课;寒暑假推出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系列微讲座等。市级课程例举如下: 表1 市级课程例举 发展性课程 心理课程 《慈溪市健康优课集锦1》 《慈溪市健康优课集锦2》 活动手册 《蓓蕾初绽》(小学篇) 《风华正茂》(中学篇) 预防性课程 常规主题课程 《开学适应性心理辅导》 《心理助考与你同行》 心理危机 系列课程 《疫情防控心理调适课程》(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教师版) 寒暑假 系列微讲座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习惯养成》 2.校级课程:实践主体 各校以市级课程为依托,结合本校实际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及拓展性课程,切实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目前已开发20多门。部分学校的心育课程在县市级比赛中荣获多个奖项。校级课程例举如表2: 表2 校级课程例举 学校 课程名称 小学段 开发小学 《行远·润心》 潭北小学 《幸福心理课》 初中段 崇寿初中 《向阳而生——阳光心理拓展课程》 上林初中 《走向心理健康——成长导航》 高中段 慈溪中学 《心理自助读本》《挑战与超越》 横河中学 《高中生心理健康》 三山中学 《健康从心开始》 浒山中学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中学生生涯规划》 行知职高 《心灵与成长》《心理复原力课程》 3.社区课程:拓展辐射 市教研室积极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构建校社心育共同体,最大限度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至校外。如市心理骨干走进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沙龙,用专业知识服务群众,浙江文明网曾以《慈溪心理志愿服务队让城市生活更温暖》为题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服务已坚持三年,满足了家长提升育儿理念及自我成长的需要,所授课程得到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社区课程例举如表3: 表3 社区课程例举 面向孩子 面向家长 《情绪管理我能行》 《倾听孩子》 《我的压力小球》 《爱的五种语言》 《学会求助》 《孩子的专注力培养》 《学会和父母沟通》 《有效助力孩子的中高考》 《我和手机那些事儿》 《告别语言暴力》 《坚持的力量》 《叛逆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二)课程设计:三元联动 1.设计模型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确的育人目标,采用塔巴的课程模式,即按照“诊断需要—建立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组织学习经验(学习活动)—评价”的路径开展课程设计较为合适。通过把环境和活动紧密融合起来,促进人的成长,真正达到三元——人、环境、活动共生的效果。 2.设计要求 根据课程设计模型,从“分析需求、设计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创设环境、组织活动、评价经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设计要求:“分析需求”从人的角度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心理需求;“设计目标”从人、活动、环境三个方面,设置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课程目标;“选择内容”从人和活动两方面确定辅导主题和课堂内容;“设计活动”从活动、环境两方面考虑活动类型;“创设环境”指布置心理课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组织活动”从活动、环境两方面促进人的成长;“评价经验”则是从人、活动、环境检验三元共生的目标是否达成。 (三)课堂活动:全景渗透 借助多渠道研究,推出“全景渗透”式心理活动,即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心境等群体,采用多角度、全方面、多渠道3D多维立体式,促进三元共生。结合当下的学习生活资源,有的放矢地设计心理活动,共梳理出五大类型的心理活动: 1.漫画·内心投射 利用学生喜欢的漫画形式,给予一定作画时间,通过“感受画面的整体”—“分析漫画元素”—“通观画面整体”,将个人爱好、情感、倾向以及潜意识表现出来,有效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2.团体·心理游戏 结合学生当下需求设计相关主题游戏,如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团队凝聚力等。通过游戏,体验自我控制的力量,学会自我调节,放松肌肉和神经,缓解情绪,并在游戏中培养团队意识,收获心理成长密码。 3.迷宫·自我发现 学生在认知、情绪、人际方面有困惑时,犹如进入心理“迷宫”,迷宫是一个谜团,一个看似普通的象征,却是一扇通往自我发现的大门。以迷宫为安全容器,带领学生探索如何利用迷宫使头脑冷静、自我发现,寻找问题的解决策略,恢复内心的平静。鼓励学生对话自我,在迷宫中迈出的每一步,都将离心理目标更进一步。 4.情景·剧情推演 采用校园心理剧形式,将当事人的心理困惑编成剧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演员”体会他人处境,体验他人感受,学会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懂得理解和尊重。小学心理剧《表扬的滋味真好》,初中心理剧《阳光总在风雨后》,高中心理剧《爱的回归线》《默》等均取得了良好的心育效果。 5.干预·三级预警 对于高危学生,根据心理危机分类,给予班级、校级、市级不同程度的干预。其中一般心理危机学生,以校级辅导为主;严重心理危机学生,在校级支持力量不足的情况可借助成长指导中心的专业力量;重大心理危机学生,在校级、市级跟踪关注的同时,及时转介至医教结合定点医院进行干预。此外,对处于复学适应期的学生,通过专业医院评估以及三级心理支持,让每一个危机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帮助。 (四)评价方法:三元贯通 “贯通式”评价是考量“人·环境·活动”三元共生实施效果的关键环节。包括三个层面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指向积极品质,引导主动参与;教师评价强化“眼中有人”,提升项目品质;学校评价旨在完善心育体制,建构三级考核。最终意义是让学生个性在集体中闪闪发光,努力促进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具体评价表如下: 表4 人·活动·环境“三元贯通”评价表 维度 评价指标 指标描述 是否达标 学生层面 正视问题 是否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坦诚面对经历环境中的困惑、挫折、失败等情绪心理 自我效能 是否能沉浸在不同环境和活动中,感受到有人相信自己,觉得自己很重要 自我管理 是否在不同情境中,能有效管理情绪、激励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 教师层面 育人理念 是否进一步转变育人理念,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做到“眼中有人” 活动设计 是否遵循不同学生的需要,一体化设计出比较完整的活动体系 环境创设 是否在环境中加强互动,形成信任、尊重和合作的课堂文化,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 学校层面 共育机制 是否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是否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学生身心发展的支持系统 校本活动 是否建立了一套符合校情的拓展性课程 环境品质 是否提升环境品质,积极创建心理健康省示范点、宁波规范化学校、省标准化建设学校 家庭教育、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与班主任工作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要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必须全面统筹资源,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根据“三元共生”机制,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推出了家庭教育科普、家长育儿讲座、家庭亲子沙龙、特殊家庭辅导、家庭危机干预等方面的探索。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则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在初高中学校推出走进生涯规划、生涯规划之知己、生涯规划之知彼、生涯规划之选择、生涯规划之努力等系列课程,并编写出版了《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中学生生涯规划》。班主任工作指导中心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同时,给予广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的指导,并针对班主任工作压力较大这一现状,及时推出教师压力管理、教师赋能辅导等团体活动。 三、探索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 “三元共生”机制实施一年来,激发了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他们的兴趣更为广泛,意志更加坚强,对环境更为适应,各类心理问题检出率由2021年的近40%降到了现在的23.6%。与此同时,学生的求助意识不断增强,由原来的20.2%上升至77.8%,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二)完善了学校成长指导课程体系 各校以市级课程为依托,结合本校实际及学生成长特点设计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及拓展性课程,切实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设计由普通模式变成了融合人、活动、环境的三元联动模型,课程活动丰富了,课堂环境积极了,人的主动性随之提升,成长指导效果显著。 (三)优化了区域成长指导工作质量 一年来,中心组织各级各类成长指导培训16场次,开设学生成长辅导、家长支持辅导、教师赋能辅导等67场次,推送学生成长指导科普知识81篇,接待面询辅导学生(含家长)139人次。目前,慈溪市有2个宁波市首批示范性“学生成长指导工作站”,有4所学校被评为宁波市学生成长指导示范培育学校,20所学校被评为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省标准化心辅室和宁波市规范化心辅室覆盖率均达100%。全市129所中小学均开办家长学校,有全国示范家长学校1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11所、宁波示范家长学校31所。学习强国平台、甬上教育等多家媒体对慈溪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进行了报道,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高娟,任玉冰,马坤,刘叶.“共生”视域下高职新生家校合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国际公关,2020,(4). [2]胡寒春,黄建榕.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共生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 [3]王建军.论德育与心育的渗透与融合[N].高校探索,1999,(4). [4]张颖.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共生优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8). [5]牛宏至.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J].探索篇·课题荟萃,2017.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慈溪,31530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