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小学心理微课研发与应用
李凤杰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技术手段。疫情、后疫情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区、校三级管理网络功能,指导中小学心理骨干教师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为基础,研发系列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并通过电视、网络、公众号等平台和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建构中小学线上心育课程资源库,提升广大师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健康和谐氛围。
关键字:中小学 线上 心理健康教育 微课 研发与应用
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和数据化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不再是知识储备量,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更能体现个人的能力素质(周向阳,202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揭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序幕。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和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反复爆发,教育部作出延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的决策。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建构的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胡铁生,2013),具有微小、“课”的属性、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以及系列化特征(任心燕,2014)。从区域组织视域下,指导学校心理教师及时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参与应用网络及移动设备开展在线教学的全新尝试,研发系列心育微课,通过市教育局编排课表,在大连天途有线电视、中国移动“咪咕视频”、中国联通“叮叮未来校园”、中国电信“互联网+课堂”等多途径推送,并通过公众号和市区两级主题教研,进一步推广优质课程资源,观摩研讨,提升中小学教师心育素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以期为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特色发展提供参考。
一、心育微课研发和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一)心育微课研发和应用,缓解了疫情、后疫情下师生、家长焦虑
疫情反复爆发,不仅使师生家长产生各种应激反应,更有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带来的各种心理不适,开学后,又会叠加知识衔接困难、跟不上课堂节奏、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成绩差距拉大等学习问题,中高考诸多不确定因素更加重了两考学生升学考试压力,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人际冲突等问题会更加突出。心理微课研发和推广缓解了疫情、后疫情时代广大师生、家长的焦虑情绪,改善了亲子关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幸福感。
(二)心育微课研发和应用,提升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育的基本途径。在微课研发和应用的探索中紧紧围绕中小学教师心理课专业能力提升这一主题。从心理课主题选择的意义,活动背后的理念和理论,活动设计的逻辑性和教师语言的科学性、教学效果评估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一对一地细致地指导,不断地提升中小学教师课程研发、设计和实施能力。系列教研活动,以微课课例为载体,以资源共享为导向,从个人到团体,促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达到“一课一研,一研一得,一得一长”的成长助推效果(林爱玉,2021)。
(三)心育微课研发和应用,提升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心理微课以课程形式呈现,列入大连教育数字课堂的线上教学课表,每周开设1-2节,通过大连市电视台、移动媒体实施,保证了课程的有效实施,最大效度地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有效互补和辅助,拓展了学校心育教育的路径。同时,心育微课的教育理念、辅导技术和教学策略对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学科渗透、文化建设均有很大借鉴和指导意义,能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不断完善,逐步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二、心育微课资源库的建构
中小学校心育微课的研发,充分调研疫情、后疫情下师生、家长的心理需求和困惑,以年龄阶段特征为基础,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视角切入,依据自我认识、情绪调节、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职业与生活指导五模块,建构线上共享课程资源库。
疫情、后疫情下,学生的心理有焦虑、担忧、害怕、孤单、无助,还有线上学习困难,复学适应、亲子关系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应考学生还要面临中高考升学,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人际冲突等问题会更加突出。基于此,心育微课研发内容以复学适应、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学习心理、亲子关系、健康人格为主。中高考年级还有考试心理辅导专题,以减压放松、自信自强、积极认知、考场应对为主要内容。课堂以体验式活动为主,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认知辨析、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
教师既是受疫情影响的普通人群,又承载着延迟开学所带来的工作方式改变、工作任务增多所带来的身心压力。开学后,既要弥补与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繁重的防疫任务、学生心理疏导任务,更要面临可能爆发的家校冲突、师生冲突等风险,特别是部分中高考学科教师因疫情带来的学生学业成绩下降产生负面情绪,班主任承担着更多心理安全责任风险。基于此,心育微课研发内容包括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特殊时期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识别与应对等,一方面,研发教师放松减压,增进身心健康相关的微课,另一方面,课程研发重点是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与有效性。
家长课堂是心育课程研发的重要部分。疫情下长期居家,和孩子共处时间延长,由此,家长身心疲惫,焦虑持续升高,亲子关系恶化明显,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基于此,心育微课积极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规律与特点,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尤其是初高中学生的家长,要指导其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与孩子平等民主的沟通与交流,坚决杜绝独断、强制的管教方式。在发生亲子冲突的情况下,要及时觉察与调整自己的情绪与言行,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心育微课研发和应用的组织管理
以市教育局“大连教育数字课堂”想结合,依托市教育局、教育学院与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基层学校三级管理网络,开展中小学心育微课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如下图:
图1心育微课研发和应用的组织与管理
第一环节:课程研发,切实提升中小学心理教师课程研发素养、信息素养等专业素养。初中、小学学段心育微课由教师进修学校心理负责人从主题选择、框架建构、文案设计、课件制作、微课制作四个层面进行先期指导,市教育学院在此基础上,从专业性、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等方面再次指导和审核;高中学段由市教育学院心理负责人直接一对一进行指导。
第二环节:课程应用,充分利用当下媒体和网络载体,把课程资源有效地应用到广大中小学校,缓解广大师生家长的焦躁情绪,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给亲子关系和交往提供有效参考。课程应用就是把已经通过指导和审核的课程上报到“市大连教育数字课堂”项目小组,编排线上课表,并通过大连天途有线电视台、中国移动“咪咕”、中国联通“叮叮未来校园”、中国电信“互联网+课堂”等途径定时播放(重播)和反复点播,市教育学院在线上工作群中及时更新学科课表,对课程的应用进行跟踪指导和收集课程反馈。
第三环节,课程推广。课程广泛应用后,通过市教育学院相关公众号、市区两级主题教研活动,展示优秀成果,观摩研讨,推广优质心育课程,激励课程持续研发,提升区域中小学心育教师整体的教学素养。三个环节,围绕教师的课程素养、心育素养和信息素养,环环相扣,层层推动,循环往复,螺旋提升,凝练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提升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胜任力,建构线上中小学心育微课共享资源库,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03,4:36-42
任心燕.微课教学研究初探.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86(1):38-41
周向阳,赵岩,陈莉等.疫情下spoc翻转课堂在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0):166-168
林爱玉,林自然.建设学科小团队促学校教研组大发展.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3(3):119-121
通讯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82号大连教育学院,李凤杰,1350070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