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体验的尝试研究 ——以“适应中

 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体验的尝试研究

——适应中学生活为例

 

闫阅 张郁茜 冯广慧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北京 100875

 

摘要 为了探讨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体验的方式和重要性。研究者以一节主题为适应中学生活的课程修改过程为例,对教学设计进行三次研究实施,每次配合相应的反思和改进,探讨和分析了在心理健康课中强调学生体验的重要性和以及在引入学生体验的课堂实施中的注意事项,指出了心理健康课体验性教学遵循的原则、实施的程序以及相应技巧。

 

关键词 体验性;心理健康;适应性;中学

 

一、      前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其总目标包括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根据中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课的定义和总目标描述,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安排和评价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不作为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程,心理健康课应以活动体验为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并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在这个过程中,以往教学模式,例如讲座、知识疏导、道理灌输等方式的教学效果尚待提高,能够在活动中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思考至关重要,因此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探究就在心理健康课中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研究表明体验性学习对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因此如何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示,能让学生有切实的情感体验,并由此能够改变原有观点或改进原有社交技巧等是心理健康课的设计难点和授课重点。本研究以适应中学生活主题课程为例来探讨心理健康课在结合探究体验教学和内容传授教学模式上的尝试,从而呈现出学生课堂体验在心理课堂中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二、      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学生。学生整体水平较好,知识面较广,对道理的了解程度较高,接受力也比较强,另一方面可能比较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容易担心在新集体中显露不足,对群英荟萃的新环境警惕性较高。

(二)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主要体现在同一主题下教学设计的改变,从最初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到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体验,再改进到在强调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课堂情绪体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体现心理课堂中学生体验的重要性。

1.     首次课堂设计

最初的课程设计主要以问答的方式进行,预期激发学生对校园的了解,思考如何适应新环境,主要环节为:让学生介绍了解的同学、介绍对校园的了解、对比中小学生活的不同、讨论如何适应这些不同,最后布置作业,作业形式为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定的提示,辅助学生思考。

本次教学设计在内容安排上教师从认识周围的人、熟悉周围的环境、了解中小学生活的不同三个方面让学生对现在的学习生活进行了解,由简入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但存在问题较大,问题主要来源于课程设计的形式上缺乏学生的体验性。

1)教学模式单一,互动方面较少。首次课程设计中几乎以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贯穿全场,初一的学生尚且缺乏单以问题引导就能够进行反思和执行的能力。另外,学生对周围的同学和环境还不熟悉,可能还不适应在不熟悉的学生面前进行表现。而且教师多采用单独提问的方式,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参与。

2)教师的提问缺少递进性和引导性,没有做到由浅入深的层次性提问,课堂缺少对学生日常体验感受的引导,学生难以对此给出答案。

3)教师在每个活动环节后,缺少必要的总结,使得学生体验不到这一活动环节或者问题和适应有什么关系,能够收获哪些内容。缺乏必要的总结便难以完全呈现活动的价值,也可能降低学生的听课集中性和积极性。

4)学生对最后的作业积极性并不高,只是将其视为教师的一个任务,按照教师的提示完成,说明学生没有了解本次课的重要意义。

2. 第二次课堂设计

第二次课堂设计增加必要的体验活动,增强提问的具体性和引导性,增强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渲染和情感交流。第二次试课的主要环节为:接力棒游戏,考察对同学的认识、了解校园设施和规则竞赛、对比中小学生活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如何适应这些不同、作业为两周的探索校园并回答问题任务。

本次课堂设计增加了学生的集体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活动过程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了解程度如何,弥补了首次课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过于重视传授技巧,在重要的生活适应方面以讲述和传授为主,与实际实施起来的难度之间存在脱节,降低学生兴趣,没有和教师产生应有的共鸣,在心理情感上依然缺乏依托感,认为适应还是一个过来人在宣传大道理。主要问题如下:

1)教师的站位较高,希望能够一次性教会学生一些适应的技巧。但心理健康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成效的,对于适应这样大的话题更不是能够单凭介绍一次课就能让学生做好的。过多向学生传授以往的一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适用,学生缺少的是在什么时候如何用这些技巧,或者在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是否能理智地使用这些技巧。

2)教师缺乏对应对问题时采用的态度的必要讲解。心理健康课的体验并不局限于活动体验,也要让学生有必要的情感体验,保持理性的情感。当问题不能快速解决时,过多的技巧可能起不到明显作用,而保持理性的情感和积极处理问题的心态很重要。

3. 第三次课堂设计

本次课堂设计的主要改进点为教师的导入语没有过多强调对适应技巧的掌握,而是加入对适应问题的看待方式、态度和遇到问题应如何寻求帮助的方法上,增加情感态度方面的介绍,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时候应如何面对,适应生活的方式可以尝试由学生自己介绍,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能力。

本次试课将第二次试课中由学生提出,教师总结适应技巧改为小组活动问题帮帮忙,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和技巧,并传递给其他同学。

第三次试课增加了必要的情感态度引导。在让学生回想自己遇到的困难时充分调动学生回忆和整理最近的生活状态,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和了解。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对他人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促进小组内部成员的讨论和组间的积极竞争性,增加学生彼此间的熟识度和课堂的参与度。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遇到的困难可能别人会有一些解决方式,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寻求帮助的重要性。增加对遇到问题看待态度的介绍,包括对习得性无助这种现象的介绍,增加了课堂的知识性的同时,也提前从科学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这种现象出现的情况和应对方式,让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必紧张害怕。

三、研究结论

基于研究主题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的体验目标为定位,以适应中学生活为例,进行三次课程设计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一)重视学生体验的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 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体验性原则

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和形式应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同时辅以相应的知识传递。体验性要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中,也要体现在非有目的的课堂环节中,因此要同时在课堂设计和非课堂设计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性引导,让学生在教师安排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去体验情感和技能效果,也要在一些生活情境中无意识地去体验情感和态度。例如在讲解沟通技巧的时候,不仅在角色扮演,课堂演练,案例分析这样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哪种沟通方式更好,在日常的表达看法,迟到说明,或者教师布置作业等方面也要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到哪种沟通方式更有效,更让人喜欢。在讲解信任的时候,不仅要告诉学生怎样信任他人,体验盲行背摔等活动中相互之间的信任,也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例如学生作业有编造之嫌时给学生鼓励和信任,让他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有多重要。前者是为学生安排好的一种有意识体验,后者则是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进行潜移默化式的体验。当然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师的授课难度,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时刻做好让学生有体会有感悟的准备。

2.     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 

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氛围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结果一样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强迫或负担。 

心理健康课的体验不仅仅在于针对某些事情要掌握的技巧和认知上,也要体现在情感上,而情感上的体验通常不易表达出来,学生可能有想法,有感受但不一定会说出来,此时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其慢慢将体验到的感受和情感进行消化,活动后让学生分享感受时也要避免立刻需要学生体会到明确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每个人可能不同,教师也尽量避免给出过多的限制和方向导向,要能够充分理解学生出现的各类情感,避免将在课堂中出现过多的应该必须等带有明确方向导向的词语,避免将心理课定义为说教类的课程。

3.     建立在师生积极关系上的体验性原则

无论是在何种学科上,何种教学模式下,良好的师生关系都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在心理健康课这样一门教师的情感指导更为重要,需要学生积极配合,不仅在理智层面需要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情感层面需要学生体会心理感受的课程上,师生的良好关系更是完全课程的必要前提。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体验式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要适当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另外,体验性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而非教师灌输给学生的体验,那么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也适当体验学生的情感和感受。

(二)重视学生体验的课程设计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心理健康课的体验性教学也主要遵循三环六步的策略,包括探究合作、归纳总结、巩固反思三个环节,出示教学目标、检查预习作业、展示预习成果、变式巩固训练、教学目标检测、教学内容反馈六个步骤3

在探究合作环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有必要的课程导入,心理健康课应更多的立足于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明白每节课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在设计任务时,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或繁杂,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但过于繁杂的形式往往让教师和学生都陷于单纯的活动环节,而忽略重要的反思环节。教师在设计体验性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过高的教学视角会让学生有种无助感,能力达不到时也可能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失落感和不自信,过低的教学视角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的不屑,而不能达到体验情感的效果。

在归纳总结环节,心理健康课相比其他学科课程结论更为开放,不同学生给出的结论可能都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理解学生感受的基础上给出相对具有指导性的总结,总结的视角可以不同,方式可以相异,但还是需要有明确贯穿起整个课堂以及前后课程的主线。

在巩固反思环节,教师要注意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的作业,既要引发学生完成的兴趣,又要尽量能够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对他们有所激发,并且作业的反馈也能给学生不同的体验感受。

(三)引发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三个重要技术

1. 注意语言语调

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的时候,语言要简洁明了,语速要引人入胜、语言要有情有味。要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性,让学生主动向着安排的方向去体验。

2. 注意非语言手段

教师除了用语言进行引导学生外,要学会使用眼神、手势、姿态等非语言手段辅助,增强引导学生进入体验活动的感染力,在体验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共鸣,包括学生之间的共鸣和老师之间的共鸣,有力的共鸣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体验活动的思考。

3.     注意每个细节

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品味各个细节,因此活动设计的让每个细节都要深入人心,并且都有可总结和引申之处,并且要有可多向总结的余地,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体验要做好不同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版.

[2]韩兴琳. 体验性学习研究——体验性学习在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黄继苍. “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1, 4: 23-26.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