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心理辅导活动课”以全班学生作为辅导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无可替代的辅导形式,是学校心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结合近几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堂中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程度的价值参与同样无法避免。本文就从“心理辅导活动课”这种辅导形式的特殊性出发阐述了“价值参与的必要性”,接着结合课堂实例探讨和分析 “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价值参与的尺度”。
【关键词】:心理咨询 价值参与 团体辅导 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国家心理咨询师吴剑先生的《心理咨询师的价值参与》一文中,他写到:“心理咨询情境中价值参与是指咨询师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来访者的价值取向或选择的行为。价值参与程度,由浅入深划分为:价值中立, 价值澄清,价值引导,价值灌输四种形式。(1)价值中立,它强调咨询师对求助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师对求助者提出的问题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求助者自主决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求助者的身上,而咨询师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2)价值澄清,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帮助来访者澄清其价值追求,帮助来访者了解和体察自身价值观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行为的代价与后果。(3)价值引导,是咨询师在必要的时候引导(而非代替)来访者做出选择,有时甚至引导(同样不是代替)来访者做出相应的改变选择。(4)价值灌输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价值观作好坏、正误判断,通过灌输或者操纵的方式作价值的裁判,甚至代替来访者做出决定。”
价值中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价值引导是在价值澄清的基础上进行的,与此同时,价值澄清的结果有时也具有价值引导的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的江光荣老师在 《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一文中,从分析“当事人中心理论”和“理性情绪治疗(RET)”这两个治疗理论,论证了心理治疗的共同作用机制之一就是改变当事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到由此不难看出,“大多数心理治疗要取得疗效,就得有对当事人的价值干预”,在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是不可避免的。
结合近几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堂中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程度的价值参与同样无法避免,而关键在与如何把握价值参与的度,本文就尝试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一种团体辅导形式,它有着不同于心理咨询的重要特征
1.心理辅导活动课面对的是学生群体而不是个体
心理辅导活动课以全班学生作为辅导对象,它主要通过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对共同关心的成长中的可能遇到的问题相互提供资讯,通过认知功能间接的改变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促进班级成员的共同成长。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分享到的观点存在明显的价值取向上的偏差,这个时候教师还保持“价值中立”的话,就会给其他同学造成一种困惑,会使其他学生认为教师默认了他的价值观,从而造成不好的影响。
2.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效能取决于团体动力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能达到目标、取得实效,不在于教师施加规范、教导和指令,而在于教师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支持、引导和帮助。此时,教师保持“价值中立”的目的为了由衷的接纳每一个班级成员,给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使大家都能去除防卫心理,营造出平等、安全、尊重、信任的人际氛围,确保他们能自由表达思想、积极倾听、分享与互助。但是“价值中立”并不是对学生的价值观放任自流,而是在各种不同见解的充分争鸣中,在各种观点的交错互动中,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能够使他自己去领悟,去察觉去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合理,是否消极。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辅以适当的价值澄清和引导,引起学生心灵的真正触动与感悟,从而做到更正和发展,这样才会有实质意义上的自我成长。
3.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功能是发展和预防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有目标、有系列、操作性较强、相对稳定而又灵活机动的团体辅导形式,它重在解决同一年龄段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的问题,它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格发展。虽然课堂上面对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基本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但难免个别学生身上会存在消极观点或价值观的冲突,这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负面影响会非常大。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将“引领、防范”工作做在偏差和危机出现之前,那么某些不良倾向的发展趋势就能得到及时且较快的扭转,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堂上的价值参与
1、如果某些价值观念随着学生的成长能自行修正且不会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的话,教师宜保持“价值中立”,尊重价值取向多元化。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会完全一样,因为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独特的信念系统来处理信息,感受世界。我们的信念系统是由每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社会经验、道德判断标准、人格发展水平等构成的。所以我们的信念系统也就是我们的观念和想法,只要不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都值得他人尊重。而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会随着阅历的积累、环境的变迁、思想和情绪的改变和调整等等发生价值重心的转移,作为教师,只需要俯身聆听并静待花开。记得在《萌动的青春情——青春期异性交往团体辅导》一课上,在“临时家庭”这个活动环节,要求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讨论“希望儿女将来找一个怎样的伴侣”。有学生分享到:“未来的儿媳妇一定要长得漂亮”。当时,我希望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能够领悟到“内在胜于外表。”于是又再次提问学生:“除了‘漂亮’呢?”结果学生回答我:“也可以性感一点。”我一时语塞,匆忙的回应道:“漂亮性感固然重要,还没有更重要的呢?你可以再认真地想一想。”课后反思时,我想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其实也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表达,而且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确实也很重要。
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经历的积累,他自然而然就会发现结交异性朋友尤其是择偶最重要的并不是外貌,而是内在品质。在当时的课堂上,我不应该直接或暗示性地迫使其接受我的观点,我的价值干预纯属多余。
2、 当学生抛出一个明显“不好的抉择”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并适度引导。
例如,在《你最在乎的是什么》这一课上,某同学在竞拍“权力”时,他的竞拍理由是 “当我拥有权力之后,财富、爱情等其他的不全都有了么?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的”。此时,班级内部呈现出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调侃鼓掌大声叫好,有的学生嗤之以鼻,有的学生摇头叹息……。当时,我问这个学生:“我能不能理解为‘其实你更想获得的是财富和爱情,权力只是你追求它们的一个跳板’?”那位学生回答道:“是的,如果我想要同时获得财富和爱情,我可能不具备资金上的优势,因为每个人手里都有6000个筹码,但我倾囊而出拍到了“权力”,它能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 接下来,我让他将拍到的“权力”与大家分享——“匈牙利国徽上的格言‘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时,全班想起了庄重的掌声,那位男生也羞涩地笑着说了句:“我明白了!”。由此可见,教师有责任与学生讨论,帮助其进行价值澄清,促使学生思考其它替代性选择的可能性,同时,作为教师也可以适当表达自己的价值态度,但这种引入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到多种价值选择的可能性,当然,最后决策的权力还是要留给当事学生。同时也以此引导全体学生对于各种不同价值观的合理性加以思考和反省,以促进其价值结构的重建。
3、教师应警觉学生出现显著偏离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此时比较高的价值参与是必要且必须的。
“不能把价值判断强加给他人”可以说是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堂不容置疑的原则,但是当事人的价值判断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社会规范之上,必须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是社会正常运行所认可的,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法规。试想一下,当学生的价值追求存在明显的问题时,我们能完全的不干预吗?尤其在课堂之上,面对成长中的学生,及时的价值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一节主题为《与压力同行》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我提出问题:如何减压?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最近好几个明星涉毒抓了起来,都说是因为压力太大,看来吸毒也能减压,还可以发泄出来,找个人揍他一顿。 此言一出,班内哄堂大笑。不论这个学生是有意调侃,哗众取宠,还是真的有此类想法,他的言行已经给团体带来很大的破坏,此种情况下保持“价值中立”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动用禁令:这样是不对的。但我仍然尝试着去理解,“他为什么想这样做”,仔细审视他的想法。因此,我帮他分析到:可能你有无法抑制的怒火,“揍别人一顿”能让你快速地宣泄你的情绪,但同时你也给他人造成了身心伤害;有时候我们容易被所谓的“流行”所迷惑,“吸食毒品”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痛苦,但那只是错觉,而且你把伤害的矛头又一次指向了自己,这是自伤的行为。我相信理智的人面对压力时但凡有更好的选择(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一定不会真的采用上述方法,你可以先坐下来听听同伴的意见然后再做选择。
在课堂上,简单直接的价值判断和价值灌输会极大挫败学生的自尊心,会扼杀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发展,这也违背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功能和目标。因此,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教师也不宜直接进行价值灌输。
总而言之,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是依靠说教和灌输,而是依靠班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平等探讨和逐步领悟,来促进他们自身成长的。只有充满尊重、接纳、责任的课堂才能承载并预期价值参与过程中的价值引导的成功。
因此,教师在应用“价值参与”时应讲究方法和技巧,要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尽量减少价值参与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阻抗。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避免从内容上直接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评判,然后直接地或暗示性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帮助学生澄清其价值追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真实需要是什么,认识价值选择和自己需要之间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等等。教师也可以引入自己和其他学生的价值态度,这样可以开阔当事学生的视野,让其了解到更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从而重新构建自己的价值观。
以上是笔者长期以来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的一点思考和浅见,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 《心理科学进展》2001,.09
2、叶一舵《论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价值参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4
3、吴剑 《心理咨询师的价值参与》 《心理时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2015.01
4、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务实》宁波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