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技术、提问技术、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参与性概述和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运用参与性技术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最终实现咨询目标,促进求助者成长与发展。[1]而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倡导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如若将参与性技术运用到常规的课堂中,能否像个体咨询一样,创建平等互动的和谐氛围,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获得成长呢? 以下的几个课堂实例也许能给我们答案。
一、提问与倾听技术,尊重个体思想,促进平等交流。
课堂实例一:在一堂关于《价值观探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探索之旅的第一站,就遇到了问题:“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M同学的答案是:生命、亲情、友情、爱情、尊严,当必须要舍弃一样的时候,M的选择是“生命”,当下就有同学大笑着说“你连命都没有了,还要其他的干什么?”M赤红着脸不说话,我不免好奇:“哦?看来大家都很诧异M同学怎么第一样就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呢?我想他肯定有自己的理由,M你能具体说说看吗?”M舒了一口气,清晰而坚定地说到:“因为其他四样是我愿意用生命去捍卫的东西!”班里当时就静下来了,我的心里也是一阵波澜,多么美丽的想法!
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言论自由,更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课堂交流是几十个有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独立个体的思想碰撞,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实例中其他同学不理解甚至反对的状况,此时维持课堂秩序,保护发言学生的心理安全就尤为重要。该教师选择尊重和信任的态度,采取开放式提问和倾听技术,附带情感反应,表达大家诧异的同时也尊重了M同学,让他为自己辩驳,结果看似不合理的答案背后有他最可爱可敬的想法。
提问技术分开放式和封闭式,开放式提问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为什么?”“怎么办?”“你的观点是?”而封闭式提问能缩小讨论范围,获取重点:“是不是?”“对不对?”而案例中的情况,使用开放式提问能得到更有效的信息。在使用倾听技术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急于下结论或是转移对方的话题,有些老师的处理方式可能是为了避免尴尬,马上转移:“好,那这位有疑问的同学,你的答案是什么呢?”M同学也许就会感到老师并没有尊重和理解自己的看法,在同伴的戏谑中更是感到扫兴和受挫,长此以往,课堂分享的活动就会乏人问津,因为大家都不想遭受别人的奚落。故此,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有“不耻下问”的追问精神和包容接纳的倾听技能,尊重和保护发言人的想法,少做道德和正确性的判断,创设“你说,我听”的良好接纳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心防,真正地与你交流。
课堂实例二:在我设计的一个暖身游戏中,请小组同学们想办法,将“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我一样没有用啊”这样一句消极语态的话经过排列组合转换成积极语态,当时我的预设答案是:“没有谁能像我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结果有一个小组得出了其他答案:“没什么不能跟人家比,谁都像我一样有用啊”,当时其他几个组就停下来了,以为答案只有一个,在第二个班的时候,我就特意强调,这个答案不止一个,大家开动脑筋,看看能有几种排列方法,结果就得出了:“不什么都跟人家比,没谁能像我一样有用啊”“什么都不能跟我比,谁像人家一样没有用啊”“谁都不能跟我比,像人家一样,没有什么用啊”等多种积极语态的句子,每个小组分享的时候,都非常得意自己的答案。
在课堂辅导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指导语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答案,当案例中的教师强调游戏答案不止一个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和敏捷,互动更强,一个组想出来后,另一个组会努力想个不一样的,甚至更好的答案,这种“强调”本身就是一种鼓励行为,再加上小组成员在全班面前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重复后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果被尊重和接纳的同时,也有助于课堂内容的聚焦。所以在创建积极有序的和谐氛围时,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多用“恩,很好”“说的很清楚,还有要补充的吗?”“刚才A小组说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等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更加充满热情地聚焦到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上,也有助于教师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究,获得更多生成性的内容。
三、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技术,加强理解,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实例三:在一堂名为《谁偷走了我的时间奶酪》的时间管理课上。
H同学的分享内容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一会儿觉得这个要做,一会儿觉得那个也要做,根本没有时间,很烦,静不下心来去做,事情就更做不好了,所以常有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有做好,更烦。”
教师整理反馈:“恩,你的意思是觉得事情很多,时间不够,不知道如何安排,心里很急很烦躁,觉得自己都没有安排好,是这样吗?”
H同学:“是的。”
教师:“恩,我想H说的也是我们周围许多同学共有的困惑,那我们今天就来具体看看,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课堂上的对话是短暂的,教师不可能长时间地针对某个学生的问题进行处理,那如何回应学生的个人分享,又让其他同学也体验到分享者的感受,从而营造出一种相互接纳和理解的和谐氛围呢?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技术必不可少。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H同学除了时间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之外,还存在着因不能做到合理安排而产生的失望和烦躁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感受是促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活动主体的内部动力,当教师对他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梳理并反馈时,H同学会觉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纳,对接下来如何处理这种状况产生期待,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而其他同学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这种情绪,当多数学生的态度和情感都向一个方向凝聚的时候,就会顺势形成阶段性的情绪氛围,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集体的投入性更强,学生也由“旁观者”转换成“体验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理解还应包括捕捉学生的情绪,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共鸣,如此才会真正出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融融现象。
四、具体化技术和参与性概述,明确问题,促进有序而深入的探讨。
课堂实例四:在讨论考试焦虑的状况时,D同学说自己很紧张,教师追问:“哦,那你能说说考试时候紧张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吗?”“手会发抖啊,出汗,想上厕所,嘴巴很干,脑子也转的慢,心跳很快。”“恩,很好,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都知道,面对考场有一定的心理紧张是很普遍的,它会带给我们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心跳加快,出汗,想上厕所等,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考试焦虑。”
具体化技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情。参与性概述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等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1]课堂上的学生分享可能出现内容太散或太少或偏题的状况,教师可采取具体化的技术明确范围,让学生讲自己的真实看法或感受,在扩充的基础上切出要讨论的问题。案例中“考试焦虑”的概念大家都不陌生,让学生去讲他自己的体验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增加个体参与感的同时还能引发群体共鸣:“原来不止我一个人会紧张!”学生具体而清晰的描述帮助我们明确出要讨论的考试焦虑的特点有哪些,教师再使用参与性概述,将学生的感受和内容整合出来,也有助于学生对“考试焦虑”概念的把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课堂模式,为接下来有序而深入的探讨做好行为榜样,真正形成平等互动的和谐氛围。
五、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关注学生动态,及时调整策略。
课堂实例五:一向低调安静的E同学今天的课上很不对劲,坐立不安,东张西望,几次张口欲语的样子,感受到她的不安,我马上调整策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走到她的位置边上,低声询问,E马上满脸通红,轻声说自己应该是“三号”(月经)来了,看了看她位置周围的一圈男同学,我知道她很紧张,就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说:“凳子坏了你去外面的教室换一张新的进来。”E马上托着凳子就出去了……
课堂实例六:这节课下课就要迎来五一放假,同学们一个个明显心不在焉,尤其最后的15分钟,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整理书包,我故作无奈地笑笑说:“我感觉很忧伤。”同学们一脸的莫名其妙,“跟五一长假相比,我的魅力简直就是弱爆了,你们愿意好好珍惜我们相处的最后15分钟吗?”同学大笑着说:“好的。”“那就让我们再一起看看这个案例……”
非言语行为能提供许多言语不能直接提供的信息,而且通常带有隐藏、回避的内容,为防止点破会给学生造成的尴尬局面,课堂上非言语信息的把握通常不直接处理,而是采取更为委婉或是私下询问的方式,表达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心。如案例五中的E同学因为月经的突然来临,心中的惶惶不安可想而知,如果教师直接询问:“E同学,你怎么了吗?坐立不安的。”班级的目光瞬时集中到她身上,对她个体造成更大心理负担的同时,集中上课的课堂氛围也会发生聚焦点的变化。案例六中学生的归心似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放任不管的话,这15分钟肯定也就付之东流,教师就必须要采取方法应对。教学过程其实也包含师生间的情感互动,适时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无奈,让学生感受到你也同他们一样有鲜活的情感体验,会心一笑的时刻正是拉近彼此距离,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时刻,在这样的情感交流基础上,学生更容易做出调整,从而维持课堂的有序进行。当然,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观察和比较,尽管它有一定的含义,但往往不是你猜测的那样,所以教师应先保留看法,切记想当然地莽撞处理。
综上所述,“倾听、尊重是前提;鼓励、重复是技巧;内容反应把方向;情感反应共体验;针对问题要具体;关注学生要心细。”课堂氛围的营造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尊重是和谐氛围的基础,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更要注意对教师的技能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水平,更需要其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把握,并能在情感上进行共鸣,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学习和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促进师生沟通和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为我们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民族出版社.
[2] 程佳.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J].教育探索,2008,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