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与反思
——CBT进心育课堂实践初探
内 容 摘 要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在学生信念形成初始阶段,也是认知与行为更具有可塑性的时期,尝试将CBT理论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育课堂实践,协助学生以更加合理、积极的方式组织信息,减轻情绪困扰,通过参与互动交流,促使功能更加良好的行为产生。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模式 信念 心理健康教育
CBT是由阿伦•贝克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来的心理治疗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它是一套结构化的、短程的、着眼于现在的针对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并矫正功能不良的(不正确的或没有帮助的)想法或行为。它不仅由于能够迅速降低患者的痛苦并帮助他们进一步缓解,也因为他可以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所有认知行为疗法的形式都源于贝克的模型,治疗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解释,一个特定的心理障碍有其特有的信念和行为策略。治疗师寻找各种办法来引起认知改变(矫正患者的想法和信念系统)从而带来情绪和行为上的持久改变。
总的来说,CBT中的认知模式提出功能不良思维(影响着患者情绪和行为)在所有的心理障碍中都是常见的。当人们学会用一种更加现实的和适应的方法来评价自己的思维的时候,他们的情绪状态以及行为都会有一个提高。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可能会让自己感觉好一些,也会引起功能更加良好的行为。为了持久的改善情绪和行为,在更深层面上(关于自己、世界和他人的最基本的信念)对认知进行工作,矫正潜在的功能不良信念可以产生更加持久的改变。
有研究者证明:人们在早期发展阶段试图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为了能发挥适应性的功能,人们以连贯的方式组织他们的经历(Rosen,1988)。类似于皮亚杰学派术语中的图式,假设存在以组织信息的心理结构。从童年开始,人们已经对自我、他人及世界形成了一定的看法。人们在与世界和他人的互动中产生了特定的理解(即最中心或核心的信念),而且一旦形成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由于人们对自我、他人及世界的看法是从童年开始形成的,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CBT是有教育作用的,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促使学生在信念形成初始阶段,认知与行为更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以更加合理、积极的方式组织信息,参与互动,我开始思考:开展基于CBT某些理论、技术相关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主题活动,将更多应用于个案的CBT技术略作调整在心育课堂进行实践应用。
起初我们为小学五年级设计了一节主题为“学习困难的面对与处理”的心育课。课题是《HELLO,学习困难》。设计根据埃里克森划分的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处在能力品质的发展任务的重要时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与其说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不如说是基本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将来的发展影响深远。我所选取的学习困难的面对与处理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学生在学习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而这些困难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随后的学习和生活,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甚至有可能会成为他们成长中的障碍。本课借助贝克的认知模型,通过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技术,协助学生客观认识和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促使学生获得健康成长。
全课以贝克认知模型贯穿始终,通过课前学习困难调查,课中小游戏、视频观看、分享交流、自我剖析等师生活动,协助学生客观认识、灵活应对学习中的困难,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尝试将此项能力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重要准备阶段是课前发放学生学习困难调查表,搜集学生的问题及面对与处理方式的相关信息。
课堂活动阶段
一、初识困难部分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困难、想法、行为间的关系。
课堂以抓笔挑战游戏开始,旨在了解面对快速掉下的笔能不能抓住,学生会有不同的预期,以及出现的不同的反应。有拒绝挑战的,有犹豫不决的,有跃跃欲试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尝试实验后,他们看到了不同的结果:面对困难,挑战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简单交流后引入《宝宝学走路》的视频,通过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的形式分享发现和感受,帮助学生知道困难是普遍存在的,迈开人生第一步就是困难,将困难正常化。看到宝宝的表现,加上自己的猜测引出关键词:困难、想法、行为,并以认知三角变式的方式呈现。
二、面对困难部分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困难、想法、行为三者间的关系。
这是重点环节。由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的学走路连结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也正是处在人生学习知识的起步阶段,成长和学习的路上总会面临或大或小的困难。通过对学生学习困难调查表的分析,教师以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实例,选择学生的普遍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面对困难的不同反应及源于的想法,帮助学生了解困难面前想法对行为的影响。
接下来的是《爱因斯坦成长中的困难故事》分享,希望学生认识到:不但我们会遇到困难,名人们也会遇到困难。通过思考与讨论“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面对各种困难的经历,特别是爱因斯坦小板凳的故事:
认识到:
并结合学生实际引发学生思考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协助学生通过改变想法和尝试行动应对困难。
重点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认识:以更客观的想法认识遇到的困难,即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逃避,并了解想法不一定就是事实,有益的想法是灵活、现实的,有助于困难的解决;消极的想法是会造成压力的,阻碍困难的克服。逃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开始尝试行动起来是最现实的处理方式,可以通过设定小目标促进大成功,逐步解决困难。
三、 正视困难部分
体会困难、想法、行为三者关系的现实意义。
观看《地球上的星星》的视频,思考学习困难学生伊夏的改变,分享交流感受。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克服困难也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过程需要自身强烈的欲望,努力地坚持,以及必要的支持的力量。“世界和我爱着你”结语,给予学生支持与希望,师生在困难中共同成长。
课堂观察与课后思考:在观察课堂分享交流中我们发现,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老师协助学生客观认识和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这一教学目标只能部分达成。原因可能在于环节过于冗繁,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小学阶段孩子们身心发展处在初级阶段,认知力,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还在萌芽阶段,CBT在应用时有局限性,只能浅浅的截取部分知识应用。那么,对于年龄大点的初中学生教学效果是否有所改善?于是我们决定选取七年级一个班级重新试上,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将教学环节进行些许删减,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因此后来我尝试设计了一节初中八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践活动课,主题为“自我关怀,滋养生命”。
主题活动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育及认知行为特点,以青春期孩子们的情绪为切入点,课题是《想法的识别与挑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身心发展走向成熟又尚未成熟的过渡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随着学习和生活环境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的情绪变化比较大,情感更加丰富。加上青春期比较敏感,学生偶尔会出现强烈而且不稳定的情绪,这些情绪给学生带来一些困扰,直接影响他们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认知行为疗法把情绪的问题放在首要地位。认知模式表明,情绪本身并不直接决定人们的感受,个体对情境的认识、解释、评价会影响个体随后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如果发现自己对情境的解释和出现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并对其更正,情绪可以随之好转,从而采取更具有功能性的行为方式,或生理唤醒有所降低。
活动第一部分认识中学生丰富、强烈、不稳定的情绪特点,通过互动交流了解了中学生自卑、焦虑、抑郁、愤怒等常见的情绪困扰。激发学生需要调整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协助学生初步感知情绪,结合认知三角对具体情境进行情绪监测, 认识认知三角中情绪、行为、想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识别想法对情绪、行为的影响,了解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其影响。
消极情绪及其行为反应认知三角:
积极情绪及其行为反应认知三角:
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想法的挑战,减轻情绪困扰,激发更合理的行为模式。学生反馈在活动中收获满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这几次不同年龄阶段的活动实践,我们认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CBT理论和技术运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合理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同时具有发展和预防的功能。
每一次心育活动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有收获,亦有不足,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设计出更加具有实效与高效的心育活动。
参考文献:
【美】Judith S.Beck著 张怡 孙凌 王辰怡等译 王建平审校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万翼 郭斯萍主编 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年1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