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关于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共生效应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共生效应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

本文从当前高中课改的现实背景国内外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区别国内外人生规划课之区别,当前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的共通性,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共生效应探索的现实之需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共生效应探索的现实意义这六个方面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共生效应展开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

       高中 心理辅导活动课 人生规划课 共生效应

 

一、当前高中课改的现实背景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第一次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这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生规划课程就成为了最佳选择。

《方案(实验)》还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教育部将指导地方和普通高中努力构建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在当前情形下开设人生规划课正当其时。各地高中逐步开始将人生规划课程引入课堂。

可是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的限制,考虑到人生规划课与心理辅导活动课有诸多相似性,很多学校会选择由专职心理教师来承担人生规划课的研发和开设,由专职心理教师整合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这对专职心理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共生效应的探索和思考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国内外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区别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我国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兴起。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心理辅导活动课已经从局部的试点逐步推广到大江南北,成为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形式。这种以班级团体活动为载体、以班级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以发展和预防为主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在我国还处在探索、尝试的初始阶段。

在欧美国家,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大多由专业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担任,主要着眼于解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性目标。而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就寻求与学校教育目标融合的教育模式,是以发展为主,矫正为辅,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国内外人生规划课之区别

综观国外特别是人生规划教育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可以看到他们的诸多共同特点。人生规划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仅限于职业学校学生,人生规划课程模式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学校与社会机构紧密联系。其课程目标与设置、教学和课堂活动等信息相当完备,其教育课程涵盖于普通教育阶段的劳动技术教育专业中,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涉及经济、社会和人等多方面,教育方式主要通过课堂教育、访问职业信息中心、参观工厂、到企业实习等,其宗旨在于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用的建议和帮助,使其最终能找到理想的职业,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活中继续受益。

我国在1993年成立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在1994年9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布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普通中学实施职业指导。199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要开展职业指导。这与社会现实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人生规划课程在理论研究和实施方面都仅处在“职业指导”阶段。

另外,由于我国重知识的传统教育观念,学生、教师、家长、学校面对学科成绩与升学压力,容易忽略人生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加之我国对中小学人生规划教育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有限,专职的指导人员和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还很缺乏。

四、当前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的共通性

当前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专门目的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当前高中人生规划课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注重通过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己,了解个人特质与潜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职业,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具备人生选择的能力,选择、探索自己的出路,追寻、体验生活的过程与意义,是一种发展性教育。

这样看来,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人生规划课均侧重于促进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及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完全有条件整合在一起的两门课程。

五、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共生效应探索的现实之需

1、心理辅导活动课共同之需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是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课程。

而人生规划课程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其本质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密切了学生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增强了教学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并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程肩负着同样的使命,都是一种发展性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激发学生潜能,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课时受限和师资缺乏之需

由于高中学生时间已经比较紧张,如果单独再另外开设一门在课时上会增加学生负担,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如果单独培养专职教师其成长期会比较长,而学生的需求又是很迫切的,如何平衡这些问题就变得比较棘手。考虑到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具有共通性,而专职心理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助人自助,科学辅导,并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更好的进行人生规划,因此,将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进行整合能够很好的解决课时受限和师资缺乏这个问题。    

3、高考变革之需

总所周知浙江省对2017年的高考实行了新的改革。届时,浙江高考将不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外语是必考科目。考生再根据自身兴趣和高校提出的专业要求,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选考科目考试中,除必修内容外还要考加试题。高考总分满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选考科目按已公布的比例和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占高考总分的40%

细读改革要求可以发现2017高考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人生规划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这样看来,人生规划的这一理念与2017年高考改革的初衷不谋而合,对学校而言尽早开设人生规划课,开好人生规划课已是应势所趋。

4、高中教育之需

无论高考如何改革,高中学生必须面对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无论是文理分科,还是学考、选考,考生们都必须在所学的科目中做出选择,选择那些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学科,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大方向奠定基础。那如何选择,如何正确的选择就成了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从整合所得的国外人生规划课程及其发展的特点来看,在高中阶段开展人生规划课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人生规划课程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其本质是一种发展性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而且人生规划课程还密切了学生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增强了教学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5、高中生心态发展之需

受自我成长发展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心态会发生很大变化。面对内容纷繁庞杂的课程,紧张的课堂气氛和紧凑的生活学习节奏,很多学生看似埋头于书山题海,勤学苦读,但往往坚持不久就懈怠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常常对学习产生怀疑,缺乏学习动力,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如此种种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懈怠,甚至学习滞后,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情绪、心理等多方面的困扰。面对这样的困境,大多数高中生只能一个人冥思苦想,此时此刻,他们迫切的需要有人生规划课程的介入,进行更好的自我探索。

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共生效应探索的现实意义

u      积累经验,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改革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u      节约课时,合理利用师资,有效整合资源。

u      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人生规划意识和能力,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u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正确面对学业,顺利度过这一人生关键期。

u      帮助高中教师积累整合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与人生规划课的方法和技能。

u      易于形成校本特色,挖掘校园文化,深化课程改革。

u      丰富课改内容,为国内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人生规划课程的共生效应探索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七、小结

        整合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程是一项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创新,是对现有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一项探索和改革。这样既节约课时,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也合理利用了师资,可以最大程度的整合资源,同时还可以变革原有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模式。原有的模式是抛出“问题”,进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以起到预防、矫治功能,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主,从他人个案到激发内需的过程会比较艰辛,对案例的普遍性、通用性要求会比较高,对团体动力的依赖性更强;而人生规划课虽然是面向学生个体,但其导向性和针对性比较强,更容易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启动团队动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助其获益。人生规划课的这些特点正好可以弥补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不足,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性辅导正好可以弥补人生规划课的个体性指导。

因此,对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共生效应的探索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弥补双方的不足,更高效的启动团体动力,提升课堂气氛,并能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使问题解决更具现实意义,使课程更有导向性和针对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