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让“意外”绽放精彩---例谈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意外”的应对与处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认可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越来越多的呈现在各级中小学的课堂中,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这也引发了很多老师对心理课堂的一些探讨和研究,很多老师在探讨中也反复提到了要抓住课堂生成,要保证专业的应变力,可如何抓课堂生成,如何才能发挥好我们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路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想这句话中“意外”的意思应该是意料之外或课堂预设之外所发生的一些事或情景。诚然预设很有必要,但再绝的预设,也抵挡不住生成的“诱惑”!在心理课堂上,这种意料不到的事情更是经常发生,这是因为心理课不同与一般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一种心与心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的这样一种很富有“生成灵性”的课,内心的触碰总会生成一些深层次的感悟,很多东西是无法预设的,你永远不可能完全知道下面将会发生什么。

在同行们的探讨中也经常会有老师提到在心理活动课或团辅中有些人会突然失控,打开了自己封藏已久的内心,让心理老师既惊又喜,这些意外处理的好,让课堂变得异常精彩,处理的不好,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永久的一些伤害,面对心理课堂中的“意外”究竟该如何处理,下面结合自己在听课及上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意外事件及处理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    巧抓 “意外”让意外情景变成意外收获

新课改要求课堂不应该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应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想这位大教育家所说的技巧可能就是抓住课堂的意外生成, 并作出巧妙的应对。

前一周,我校举行“求真杯”心理课大赛,受委托上了一节主题为“换位思考,我的人际法宝”的心理活动课,在这节课中我借用了黄巧元设计的一节心理活动课中的一个环节“苹果实验”。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会有所不同,懂得换位思考有助于人际的沟通、矛盾的化解)实验步骤如下:

请一位喜欢吃苹果的同学A上来,面向全班同学,坐在讲台的椅子上,要求不能出声,不准动。

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两个烂苹果。右边一个苹果腐烂部分对着台下的学生,左边一个苹果腐烂部分对着讲台上的A同学。

问:老师要送一个苹果给A同学,你猜他会选哪个呢?请同学写在一张纸上 (提问台下学生)

A同学公布选择,请台下猜错的学生发言,请其中一个同学上来坐在 A的位置看,并告诉大家选择的真正原因。

在这个环节,按照预设是到讲台前面的同学,看到两个苹果,应该选择烂的地方对着台下面那个即自己看到是好的一面那个苹果,而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发生在了这个学生身上,或许是处于好奇,或许是处于本能,这个学生本来按要求是需要做在凳子上不许动的,可他却站起来,试图偷偷的来看看苹果的反面,恰巧这一动作被我发现,我先是一愣,随机反应过来,抓住学生想偷窥苹果背面的这一动机作为契机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果收获到了意外的精彩,(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会有所不同,看事物不能只从一个视角去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更准确、全面的认识事物)这样做既抓住了课堂最本真的生成,也进一步促进了同学们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机会,更是为接下来要分享的问题“把苹果实验和生活中人际矛盾的发生联系在一起,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提供了最鲜活的感触,在无形中提升了活动目标的达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心理课堂。

还记得在一次区级心理教研活动中有一位老师上了主题为“学做执行达人”这样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有一个热身环节是按要求报数分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活跃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下面的分组讨论做铺垫。这样的一个活动对于高中生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结果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慢,乱,吵”等现象,这位开课老师的机智就在于她敏锐的觉察到了这一现象,抓住了这样一个“意外”,她让全体同学观察现在的状态,分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及当时内心的感受,这样的一个引导,可谓是“恰到好处”“弄巧成拙”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看似简单的一件事,要想有效执行,也是不容易的,无形中引发学生饶有兴趣的去探讨如何才能做到执行达人,我相信此刻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的经验是你用任何语言教导也不能够达到效果的,这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就是真正的抓住了“意外”并优化在微妙处。

心理课堂中“意外”的出现可能很频繁,究竟什么时候该抓,该怎么去抓,需要教师敏锐的觉察力、洞察力和教育机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促发其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在心理课堂中任何的一次 “意外” 都是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都有其一定的意义,正如在心理辅导中,来访者的任何一个举动或非言语信息都可能成为讨论或促进咨询的一个切入点。当然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细节,但对于那些足以影响课堂效果并切合课堂主体、辅导目标的“意外”需要老师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并巧妙抓住加以有效运用。毕竟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如何,课堂目标有没有达成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妙稳“意外”,深入课后,转危为机

课堂中发生的某些“意外”需要我们能敏锐的觉察并巧妙的抓住,以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彰显心理课堂的鲜活和精彩!但有些“意外”可能还需要我们谨慎处置,以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上周有幸去听了我们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成为“大姐大”的一位专职心理老师的课,收获颇多。她上课的大度、镇定、抓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领提升的能力无不反映出了她在心理辅导技术上功力之深厚,在赞叹之余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体验、分享、感悟、提升是心理课的核心,真情、真感受的流露是心理课一大亮点。而“意外”的出现我觉得是心理课的偶然也是必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心理课堂中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肯定会出现意外却是必然的。“意外事件”如何处理是衡量一个心理老师的教育机智和“功力深厚”的一个准则,意外事件应该如何处理才是恰当的,才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刘老师的这节课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她的这节课的主题是“学做积极心态的学生”,在课程中有这样一个设计“探索活动:“船的故事”

过程要求:

1)、两人一组,每个同学找到一个同伴;

2)、两人合画一幅画,轮流进行,画中要包含“船、风雨,灯塔”三个元素;

3)、绘画创作过程中不能语言交流;

4)、根据绘画作品编出一个故事轮流在小组内分享,故事中同样要包含“船、风雨,灯塔”三个元素。

她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同学们借助编故事的内心投射作用,让同学们明白不同的心态面对同样的事件会有截然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在编故事的环节有一个女生讲到了父母亲离婚这样一个暴风雨故事,情到深处眼里噙满了泪水,课堂气氛极度压抑,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个女孩身上。在场听课的老师也很紧张,我的心里也感觉挺悬的。面对这一“意外”事件该如何有效处理,可能是我们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件事。记得当时刘老师只用了一句话“这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动作“轻轻的拍了这位同学的肩膀”就化解了这次意外,不得不让在场听课的老师感慨刘老师处理“意外”的睿智。

课后我们对这样一个“意外”出现也进行了一些讨论,大家都认为刘老师的处理是很合场景、很适宜,很绝妙的。中国心理学会颁布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中指出:心理师应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个人的隐私权、保密性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中小学心理辅导的根本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避免在心理辅导中给学生造成伤害。特别是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不适宜对个别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如果在一个不够安全的场合解开孩子受伤的心灵,处理不好会很危险,也很不应该。上课结束后,通过电话与班主任沟通,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情况再做进一步的疏导才是上策。此策把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危”转化成了进一步了解孩子、帮助孩子的“机”。看似简单的处理,其实背后却隐藏着很多的心理辅导原理与技巧。

台湾心理大师吴丽娟的情绪凹槽原理认为,当一个人遇到问题而产生负面情绪时,急着给建议、讲道理是毫无效果的,因为这个时候她的情绪已经跌落到了低谷。此时首先要做的是让当事人接纳情绪,一旦情绪被接纳了,他就有能力自己去解决问题。而这个时候如何让当事人接纳情绪呢?一句话“这仅仅是一个故事”, 印证了心理学家艾森克所说的“把悲伤放进故事里,那我们就能承受所有的悲伤。”故事中的人物并不是自己,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通过抽离的方式来看看故事中的人物,感受自然会不一样。一个动作“轻轻的拍了这位同学的肩膀”展现了心理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千言万语都在这一动作上。

三、轻放“意外”润心无声,提升课堂实效

心理课不是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体验、感悟促进心理成长。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一些“意外”,心理老师要敏锐觉察、做出判断,有时候轻松放下“意外”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孩子的改变,提升课堂实效。

记得有一次在给初三的学生上考前辅导,在带领他们做放松训练的时候,有两个学生打闹起来,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还不时发出笑声,我当时也是有些生气,但最终我的处理是轻松放下,没有停下来批评或制止他们,而是用轻松柔和的眼神看了他们一眼,并很打趣的说“有的同学在用不同的方式放松,效果也不错。在接下来的“提腿摸膝”这个缓解疲劳训练中,我很正式的邀请他们做示范,他们很开心的答应了。

等放松训练完了,我又很友好的提醒他们别对着空调吹以免着凉感冒。接下来的时间我发现他们两个表现都很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真诚分享感悟。这两位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我想可能是我遵循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尊重了他们,没有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制止或批评他们。心理辅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就是“先跟后带”,从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出发,体会学生的情绪,认同学生的动机,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正面价值与意义,他们在用不同的方式去放松,我读懂了他们,满足了他们被关注的需要。我尊重了课堂原生态,这个环节是放松训练,只有在真正放松的氛围下,学生身心才会得到彻底的放松,这不正是此环节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吗,放下对学生的“偏见”让课堂收获别样的精彩。

四、精心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应对“意外”的能力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心理活动课课堂教学实效,还需心理老师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业精于勤荒于嬉,看似谁都能上的心理活动课,要想真正把它上好,上出“心理味”破茧成蝶,还需精心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探究,不断贴近学生,给学生之所需,满学生之所求。

记得一次在给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上一节主题为“做情绪的小主人”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是集体备课,课案设计本应该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但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是给不同班级的同学上课,学生本身是不同的个体,即使是同样一个班级,在不同的情景下,我们也需灵活对待。在给第二个班上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环节出现了“意外”,这个环节是请大家自创一句积极的格言,作为你的情绪花的名字,写完后迅速把它折好交给老师,然后抽取分享。在这个环节有的学生很不情愿的把写有自己格言的纸交给老师,有的同学还很有抵触情绪,“为什么要上交呀,”等等这些状况的出现超出了我的预设。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我关注到了这些意外,及时调整了方案,把原先需要统一上交并抽取分享的环节换成了有愿意分享的同学举手分享,就这样的一个小小的调整,我觉得做到了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了学生的愿望。当然愿意分享的学生也会一样积极主动的发言分享,不愿分享的学生,也可以保存自己的愿望。如果没有精心的实践,没有用心去关注课堂,没有细致观察学生的表现,这样的细微调整可能也会淹没在“大而化之”教学中。

李中莹在重塑心灵一书中写到“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足时,他会要求其他的人事物按着一定的规定存在,若有什么变动他便大发雷霆:你们不动我都已经这么辛苦,你们偏偏就是要跟我过不去!而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力量时,他是无惧于事物的不稳定或者变迁的。所以要想巧妙的应对心理课堂中的“意外”,做到收放自如,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各种力量:敏锐的觉察力、抓住教育契机的力量、专业知识的力量、辅导技术的力量、共情引导的力量、合作探究的力量、精心实践的力量等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门新学科,也是需要用心去探索、去开发、去提升的大学问、大艺术。对于心理活动课中的“意外”需要心理老师果断、巧妙的去“抓、稳、放”。

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在各位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心理课堂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更深,心理课堂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炫目多彩。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