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教研中,针对心理课《左右为难,我该怎么办?》课件中火车铁轨颜色进行探讨,我们发现:铁轨的颜色会影响学生的判断,相较于蓝色铁轨,红色铁轨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于是,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忽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色彩在课件中的作用。
色彩是可以激发情感的。当看到颜色,人的视觉中枢会立即做出反应,将信息传给大脑,大脑则根据观看色彩产生的生理效应,结合观看者的经验总结得出一个心理感受,这就是色彩与人心的交流。随着现在教育技术的提高,很多课堂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尤其是课件的使用更是频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许多由于教师课件设计不恰当导致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的例子。例如,个别老师依据自己对色彩的偏爱,选用复色系或暗色系背景,结果使课堂显得沉重呆板;又如个别老师将多种颜色混合添加在同一页课件中,结果使学生激动跳跃、静不下心,大大影响教学效率。由此可知,如何正确地选用色彩对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什么样的色彩适合课堂的教学呢?我从色彩的特性、学段特点、课堂环节三方面谈起。
一、 关注色彩特性,扩展课件暗示性
1.色彩有冷暖效应
生活中,许多物体借助五彩缤纷的色彩给人一定的温度感觉:红、橙等颜色给人以温暖热烈的感觉,称为暖色,暖色能提高学生兴奋程度;绿、青、蓝等颜色与黑夜、湖水相连,给人以寒冷、幽静的感觉,故称为“冷色”,冷色能降低学生的兴奋,营造沉静的氛围。在正常情况下,课件中选用冷色做背景色,对应着暖色则适于显著位置的主题,造成扑面而来的效果,如蓝底白字、蓝底黄字、黑底白字等。在心理课《认识新朋友—惯性思维》中,为引导学生冷静思考,我运用蓝色为主基调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安静地上课,但在“打破惯性思维”阶段却没有激情,后来我将“打破惯性思维”那页课件换成橙红的色调,发现学生的提问变多了,而且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2.色彩有膨缩效应
同一面积、同一背景的物体,由于色彩不同,给人造成大小不同的视觉效果。较底色突出的色彩,我们称为“前进色”,反之则为“后退色”。例如,黄色与蓝色以黑色为背景时,人们往往感觉黄色距离自己近些,而蓝色远些,则黄色有前进性,蓝色有后退性。在正常情况下,课件中背景用后退色,字体用前进色,可以使文字更有冲击性,便于学生识别。在心理课《扬起自信的风帆》中,我在课件中运用大量的前进色,并且在明度、对比度上逐渐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对呈现的信息反应越来越快,节奏也有所提高,最后他们都能一改导入时的随意,大声自信地喊出自己的名字,真正达到锻炼自信力的作用。
3.色彩的环境效应
在不同的光线中,色彩会有不同的体验。浅色字体在高光下会变得模糊,深色字体在暗光下显得灰暗。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光线,教师最好将每个课件准备两种色彩搭配,一种是适合在环境光线较强情况下使用(如蓝底白字),另一种是适合在较暗环境下使用(如白底黑字)。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务必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看清课件的图文。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境的特点辅以冷暖不同温度的颜色,用暖色促进学生及时反馈,用冷色引导学生动脑沉思;也可以依据文字素材的特点辅以膨缩不同方式的呈现,让学生的观感更加立体,学习更为专注。因此,依据色彩特性,在课堂中运用不同色彩,可以扩展课件暗示性,让课堂的氛围流动起来。
二、 依据学段特点,增强课件有效性
我们对色彩的感受力因为年龄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高纯度的颜色更容易被儿童所感知。4~9岁儿童偏爱红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如一年级的学生画图中最常出现的颜色是红色太阳和绿色草地。随着人的经历增长,纯度低或明度低的颜色慢慢涌入认知中,直至成年,我们开始偏爱复色。有一回,我选淡蓝背景配灰色字模板制作课件,却没有在学生眼中看到期待的赞赏,后来我将同一个课件改成橙色卡通背景,结果学生反应热烈。所以,我认为要增强课件的有效性,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段特点。
1.调动好奇感
一二年级的学生尤为喜欢鲜艳的颜色,所以语文识字中经常会用到一个
小游戏,就是“摘苹果”。鲜艳的大红苹果一颗一颗挂在枝头,黑色的生字大大的印在苹果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看着苹果,读着记着,就学会生字。后来有人改进游戏,变成“摘气球”,五彩缤纷的气球让学生兴奋激动,然而太多鲜艳了颜色打乱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效率打了折扣。因为,虽然颜色刺激他们的视觉,然而生理因素决定他们的注意力不能在不同颜色上持续太久。
因此,低年级课件喜欢用统一的、大块的彩色背景,并选用明亮的高纯度的字体颜色,这样既有视觉的冲击,又有整体的连接,才能让课件真正为课堂服务。
2.突破转折点
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的转折点,他们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形象思维,对色彩的感知也有了变化。在数学课上利用色彩,让学生根据色彩记忆与生活实际进行连接,色彩的深浅轻重能让学生对形象的感知更为突出。如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要多采用蓝、红、绿、黑等纯色色彩绘制变式图形,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图形的辨识度。
同时,学生也处于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期。作文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引导学生联想,如透过红色联想到太阳、辣椒等物品,通过蓝色想象人大海、天空等场景;借由绿色感受春天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更加直观,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写作的情感,提高学生将色彩联想情感化及语言化的能力。
3.感知意境
五六年级的学生慢慢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对于色彩逐渐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多种信息,特别是在色彩上,将抽象具体化,将文字图像化,帮助学生理解,而色彩变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从而将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如,在《江雪》中配合诗意,背景画面选用灰色调,映衬“蓑笠翁”的孤寂与超然,学生可以通过观赏画面的方法理解诗意。当遇到文字较多的时候,如故事、实验、概念等,则要尽量使用中性色和偏冷的颜色,这样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冷静的感觉,能够以平静的心态阅读大量的文字。根据学段特点来设计课件,可以让课件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聚焦课堂环节,提高课件时效性
教学设计通常分为导入、过程和总结三个阶段,如果能将色彩选择也上运用到这三个阶段中,势必能提升课堂的效率和整体艺术性。
1. 艳丽色彩和导入的组合
在心理课中,教师经常会在头5分钟进行暖身操活动,原意在于激发学生课堂的热情和对本课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是提高记忆力的基础,课堂导入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效果。因此,在前5分钟的时间,采用色彩艳丽的图片、或者明艳的文字进行导入,最能抓人眼球。如,在心理课《美丽的世界》,我展示世界奇观美景的图片,通过彩色图片渲染,让学生油然生出对世界的敬佩与喜爱之情。这就是用色彩来达到导入效果。
2.朴素色彩和过程的搭配
课堂中间30分钟左右的时间是知识的传授、交流的生成环节。此时,可采用朴素的色彩搭配,让学生从先前5分钟的兴奋中逐渐冷静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高效的学习与思考过程。当然跟据学科要求、依据色彩的心理效应,可做适当增减。在心理课《谁的想法好又多》中,学生从导入中尝到创新与发言甜头,如果继续进行发言反倒不能有效思考与学习。我最开始的做法是改变提问方法,发现虽然氛围冷却了,却同时打压了学生的热情;后来我根据色彩心理学在课件上做了改变,将背景替换成深绿色和宝蓝色,没想到学生的情绪真的发生了变化,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安静有了,思考多了。
3.中性色彩和归纳的交融
临近下课的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产生分散,如果教师适时改变风格,采用暖色调或鲜明的对比色刺激视觉神经,例如绿或紫等介于红蓝之间的中性色彩,使学生产生休憩、轻松的情绪,可以避免疲劳,有利于学生记忆的提高。例如,在心理课《感恩父母》中,回忆与体验已经让学生筋疲力尽,此时若能够降低色彩刺激,甚至关闭课件让学生闭眼休息,反倒能让情感走向深层,走进心灵。依据不同的课堂环节,辅以或明艳或朴素或中性的色彩,不仅让学生学得更加走心,还能让教师在课堂节奏与氛围的调控上更加得心应手。
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浓妆淡抹总相宜。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课件的美观性,还要充分考虑色彩心理学及其情感因素,课堂整体色彩的完美搭配就是一场艺术的展示。一个优秀的课件能使学生看得清楚、看得舒适,能让教师教得轻松,讲得舒服,这样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燕.多媒体课件中的色彩设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4)
[2]黄国松.色彩设计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章剑锋.也谈ppt课件制作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
[4]邢倩.多媒体教学中的干扰及其对策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2009
[5]卢秋蓝,刘成新.网络课件的审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