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关于团体心理活动课适应教育新常态的冷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教育领域正以重民生、调结构、强治理为重点,破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成为中国教育发展转入新常态的重要“风向标”。团体心理活动课(简称心理活动课,下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之一,深受心理教师欢迎、备受学生喜爱,恰当有效使用该技术不仅有助于有利于培育个体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且在班级建设、师生成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等方面彰显出积极作用[1]。但从心理活动课的实践操作看,还存在“活动流于形式、选题过于单一、主题设计单调、过于强调游戏、专业师资匮乏、缺乏激励性评价”等问题,距离教育新常态的要求相差甚远。加快心理活动课适应教育新常态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近二十年的心理活动课的理论研究和一线教学经验出发,分析探讨心理活动课适应新常态的具体特征,期望对提高心理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优课程——心理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特色化和选择性的课程

新常态,是指事物发展态势由原来的正常状态,转入的一种新的正常状态。所谓正常状态,就不会是短暂的、突发的临时状态,而是稳定、持续的长期状态[2]。课程是学校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3]。但从心理活动课开展来看,还存在说教成分过多、专业知识强化、学科化倾向严重等问题,难以做到着眼于学生潜能开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新常态下的心理活动课应进一步厘清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具体而言:

(一)心理活动课有别于主题班会课。主题班会课是一种以班主任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道德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道德交往,激发道德反应,获得道德体验,促进道德发展的德育类集体教育活动,其重点在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而心理活动课旨在通过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主题班会课与团体心理活动课从产生之初, 就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4]

(二)心理活动课不同于师范类心理学课程。心理学课程是以心理学体系演绎出来的知识,具有严密的知识结构和内在的逻辑体系所构成的一门课程。而心理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结构为基础构建,通过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并通过环境熏陶、活动训练、学科的渗透以及心理咨询等途径来进行实施课程。因此,适应教育新常态,心理活动课应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必须改变以往学科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心理学知识和概念。

(三)心理教育活动课非中小学的学科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但因受制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和教育观念等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倾向。心理活动课不是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唱主角,既要通过必要的道理阐述、事实分析、是非辨别等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又要通过活动参与、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素质,激发出自我成长的强烈动机。

因此,新常态下的心理活动课要保持其独特的活动价值和属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形式。

二、精主题——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实效性和适切性

心理活动课是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形式,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动的主题应该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实际、引起学生感情共鸣的内容。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知识背景、成长经历和关注点不同,在主题选择上还会出现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现象,难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学业发展中的困惑。新常态下的心理活动课应做到:

(一)主题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心理活动课不能简单地选择心理卫生课中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防治方面的知识,也不能把具体学科中的心理品质的内容单独列出讲授。它是通过教师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策略方法,给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给学生自我感悟的机会。

(二)主题内容应具有实效性。在心理活动课之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心理测量、社会热点难点、班级或学校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心理咨询案例出发,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主题,旨在解决当面学生所面临或即将遇到的生理和心理困惑。

(三)主题内容应具有适切性。在心理活动课的实践中,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使课堂效果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教育意义”,结果适得其反,出现“假(虚假案例、实验或人物等)、大(庞杂的数据、故事情节等)、空(空洞的理论、苍白的说教等)、远(时空较为久远的素材等)”的现象,让学生产生抗拒、厌恶乃至躲避的心理,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的目的。

因此,新常态下的心理活动课的主题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不仅选择人际交往和情绪调节等便于操作的内容,而且还应以学生面临的生活适应、学习策略、人格成长、职业辅导等实际需要的主题。同时,要理性选择参考书或网络上的内容,反对选择距离学生太远、太旧的事例的做法,坚决抵制选择充满血腥暴力、反动和有争议的主题的做法。

三、重内涵——心理活动课应为学生提供体验、感悟和引导性的有效活动

心理活动课是一门课程,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性,以其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的特征实现了学生个体和班集体的共同成长[5]。活动的设计上应立足于学生成长需要,以学生经验为载体,以活动训练为方式,以自我提升为目标,体现科学性、发展性和教育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活动课应做到:

(一)心理活动课重氛围营造,非止于“热闹”的活动。尽管学生喜欢上心理活动课,但这种“热闹非凡”的课堂难以达到活动的效果。真正的活动氛围应是师生能够互相尊重,学生高度专注讨论话题、积极表达内心的感受。因此,教师应制定心理活动课的教学常规,对违规的学生应有处理的措施,同时,教师应提高调控能力,预防可能出现的破坏行为。

(二)心理活动课重游戏引导,非拘泥于游戏活动。心理活动课以游戏载体,学生积极参与,容易受到效果。但是,如果只盲目选择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明确的活动目标的游戏,不但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令学生厌倦。心理活动课除了使用游戏外,还应借助角色扮演、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会等途径实施课程。

(三)心理活动课重教师引导,非简单的过度教导。团体心理活动,重在“导”,也难在“导”,引导要注意契机,还要注意分寸[6]。因此,教师非导演、教导者,而是朋友、参与者,不仅要精心设计情景、合理把握时间、欣赏学生的表现,对活动的过程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保持着共情、真诚、无条件关注的态度,还应该表现乐观幽默、围绕主题组织和参与活动、适当地加以指导、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不随意中止学生发言,不急于评价观点对错,不说误解的言语。

团体辅导活动课只是实现目标的有效载体,体验、感悟、内化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7]。因此,新常态下的心理活动课要通过创设轻松安全的氛围,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验、思考、探讨、交流和分享等,将在活动课中的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留下的欣喜、激动、感慨等正向情绪为引入现实生活中,从而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四、强队伍——心理活动课应培养教师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和精神状态

学校的质量在课堂,课堂的质量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水平高低和教育机智是心理活动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身份不明、成就动机不强、发展空间不大、工作价值缺乏、学习机会剥夺、流失现象严重等现象,从而造成心理活动课效率低下,研究成果匮乏,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发展。因此,新常态下的心理活动课的师资应澄清以下角色认识:

(一)心理活动课教师不同于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往往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心理活动课上教师以辅导者的身份出现,前者注重管理和服从,后者注重平等和协商,因此,班主任常常处于角色冲突之中,同时学生也难以真正融入心理活动课的气氛之中,从而难以达到效果。

(二)心理活动课教师有别于管理者、校医和思想政治教师。由于受到专业和工作经验的影响,他们在为学生开设心理活动课时会以固有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为学生上课,从而难以做到倾听、沟通、共感,从而使心理活动课流于形式。

(三)心理活动课教师应告别赋闲待岗的师资的“替补”。因为受制于教师编制的收紧和学科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学校多是让赋闲待岗的“老弱病残”的教师去开展心理活动课,因这部分师资或多或少会存在知识结构老化、信息相对闭塞、领悟能力较弱、缺乏激情与朝气的情况,虽经培训也难以与学生之间形成感情共鸣,更难以让学生去积极地体验和感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新常态下的心理活动课师资队伍主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或教育学教师。同时,对现有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进行阶段性的专业培训,自觉增强角色认识,提高角色认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另外,还应建立心理活动课的教学督导制度,提高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水平。

五、回本源——心理活动课应开展“全体、全程、全面”的增值性评价

心理活动课目前还处于一种探索和实验阶段。掌握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方法对于心理活动课的建设,规范心理心理活动开展、评估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心理活动课的实践中,还存在评价功能不清、评价对象偏移、评价过程割裂等现象。新常态下的心理活动课评价应注意:

(一)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应反映全体。即将是否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放在评价的首位。其立足点不是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致力于人的心理成长[8],这是评价心理活动课的关键所在。为此,重点关注以下几点:活动的主体是不是学生,学生需求是否得到关注;学生是否自主自愿地以真实自我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积极体验和自我反思;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得到了成长和启迪,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收获。

(二)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应兼顾全面。即将学生、班级、活动、教师纳入整体评价范围。心理活动的评估重心是学生自身的经验变化,但评价心理活动课是否成功,还应从班级的凝聚力及满意度、活动的适切性及受欢迎的程度和教师角色到位及情感投入等方面入手,全面客观地对心理活动课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三)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应体现全程。即将起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过程评价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对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应采取三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过程性评价为主。起始性评价关注学生原有的智力、人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优缺点等。过程性评价关注活动的目标和主题、师生互动程度、策略有效性等。终结性评价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与行为变化。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9]。因此,新常态下的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应本坚持“全体、全面、全程”的评价原则,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最终实现人人全面发展,人人健康成长的发展目标。

 

“新常态”开启新时代,教育新常态只有树立效益至上、质量至上的新型发展思维,才能向着新目标,转向新方式迈进。新常态下的心理活动课只有做到“优课程、精主题、重内涵、强队伍、回本原”,就会使教育者在课程定位、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师资队伍上和课程评价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使使心理活动课回归到科学、有序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郝红英.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微观教育的有效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33):19-21

[[2]]  .新常态的冷思考[J].理论研究,201410):35-37

[[3]]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66–394

[[4]] 鞠慧卿.“主题班会课”等于“团体心理活动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4):22-23

[[5]]罗美萍.论团体心理辅导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2):62-63

[[6]]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活动规划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3):23-27

[[7]]   . 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2-73

[[8]]沈贵鹏,吴  . 学校团体心理教育活动探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83):53-57

[[9]]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19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